首頁 > 史學文史 > 燕國發動對齊國的進攻,爲什麼能得到五國的響應?

燕國發動對齊國的進攻,爲什麼能得到五國的響應?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燕國,周朝的周王族諸侯國之一,始祖是周文王庶長子召公,戰國七雄之一。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在戰國七雄中,燕國一直是一個被忽視的國家,當時人談到燕國的時候都會說“燕國小弱”,“弱燕”。但是就這麼一個弱小的國家竟然發動了對當時強大的齊國的進攻,而且振臂一呼,五國響應,燕國怎麼做到的呢?

燕國伐齊不僅僅只是膽量問題,而是燕國有必勝的理由,曹操打袁紹的時候郭嘉給他提出著名的“十勝十敗論”,今天就仿照郭嘉的思路,來說說燕國必勝的“三勝三敗論”。

燕國師出有名,佔據公道,此是其一

何謂師出有名?

《禮記·檀弓下》如是闡述說:是夫也多言,盍嘗問焉;師必有名,人之稱斯師也者,則謂之何?《漢書·高帝》中有言:“兵出無名,事故不成。”

燕國發動對齊國的進攻,爲什麼能得到五國的響應?

簡單來說,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合理的藉口。否則什麼理由都沒有,那就是侵略和挑釁了,在公道上就沒有了優勢,得不到大家的支持。齊國曾經對燕國做過什麼不公道的事情呢?

就是在燕王噲時代,燕國內部發生了“子之之亂”,三年以後,將軍市被與太子平(燕王長子)準備推翻子之的統治,尋求自己合法繼承王位。這個時候齊國的君主是齊宣王,他看到燕國發生內亂,決定渾水摸魚。

於是他派出使者到燕國對太子平說:“寡人聞太子將飭君臣之義,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國雖小,唯太子所以令之”。表示願意協助太子平繼承王位,當時燕國內部的權力鬥爭已經進步白熱化,後來市被還背叛了太子平,燕國大亂。齊宣王派遣將軍匡章帥兵十萬進入燕國,當時燕國的士兵羣龍無首,缺乏有效的領導,而且對國內的混亂十分反感,因此並沒有阻攔齊軍。“齊王令章子將五都之兵,因北地之衆以伐燕。燕士卒不戰,城門不閉。齊人取子之,醢之,遂殺燕王噲”。

在齊宣王的幫助下,太子平雖然從子之的手中奪回了權力。但是齊軍卻並沒有撤退的意思,他們佔領了燕國全境,似乎打算長期駐紮下去,並將燕國吞併。而且當時的將軍匡章沒有約束好部下,導致軍紀混亂,在燕國內大肆劫掠財物,姦淫婦女,“殺其父兄,繫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

燕國發動對齊國的進攻,爲什麼能得到五國的響應? 第2張

燕人無法忍受,太子平於是派人向其他諸侯國求救,當時趙、韓、秦、楚都不願意看到齊國把燕國吞併後勢力增強,因此向齊國施加政治壓力,齊國這才被迫撤離燕國。太子平繼位以後因此發誓說:“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

所以樂毅伐齊在公道上佔據了優勢,這次出征乃是一雪國恥,師出有名,是謂以“有道之師伐無義之國”,燕國在公道上就勝了;齊國無義,落井下石,它在公道上就敗了,這是其一。

齊國霸道,諸侯驚恐,此是其二

齊國和燕國之間的樑子乃是齊宣王時代的故事,齊宣王去世後,齊湣王繼位,秦齊爭霸進入白熱化。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齊湣王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滅亡宋國。後者勢力在宋康王時代達到巔峯,走上了瘋狂擴張的道路,是謂“起兵滅滕;伐薛;東敗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里,西敗魏軍”。

在宋康王的帶領下,宋國隱隱有取代周王室的野心。“爲長夜之飲於室中,室中人呼萬歲,則堂上之人應之,堂下之人又應之,門外之人又應之,以至於國中,無敢不呼萬歲者。天下之人謂之‘桀宋’”。

齊湣王自然不能忍受宋國的崛起,因此在這一年集結軍隊攻擊宋國,並滅亡了後者,“齊湣王起兵伐之,民散,城不守。宋王奔魏,死於溫”,齊國吞併宋國以後,勢力得到進一步增強。與此同時,齊湣王如同宋康王一樣,隨着國力的強盛,也開始走上四處擴張的道路。“齊湣王既滅宋而驕,乃南侵楚,西侵三晉,欲並二週,爲天子。”

燕國發動對齊國的進攻,爲什麼能得到五國的響應? 第3張

這讓齊國因此結怨於諸侯,因此在各諸侯之間已經失去了支持。確實,當時僅僅憑藉燕國的實力如果和齊國單打獨鬥,燕國多半不是齊國的對手。因此燕昭王命令樂毅聯合其它諸侯國一起攻打齊國,這就是“五國伐齊”。

燕國牽頭攻擊齊國,因此“諸侯害齊王之驕暴,皆爭合謀與燕伐齊”,由此可見,齊國在天下形勢中已經處於不利位置,結怨於諸侯,孤立於天下,這是齊國必敗,而燕國必勝的理由之二。

齊王驕縱,得意忘形,此是其三

齊湣王在滅亡宋國以後,日漸出現驕縱之心,主動破壞合縱之約,南面出兵攻打楚國,西面出兵攻打三晉(韓趙魏),其試圖取代周王室的狼子野心已經昭然若揭,可謂是“齊湣王之心,路人皆知”。

這讓齊湣王破壞了合縱之約,失去了楚國和三晉的支持,將自己曾經昔日的盟友推倒對面成爲敵人,可謂是樹敵於諸侯,自絕於天下。齊湣王當時的傲慢和驕縱可以從齊國戰敗以後他的態度來佐證,五國伐齊第一階段取得勝利後,其餘四國都撤兵回國。

只有樂毅當時決定繼續深入,齊湣王不敵,逃出齊國,跑到了衛國避難。當時的衛國君主不僅把自己的宮殿讓出來給齊湣王居住,而且還對這個狼狽不堪的君主俯首稱臣。危難之間衛國還能接納自己,齊湣王本該感恩戴德,可是卻對衛國君主出言不遜,態度傲慢。“齊王出亡之衛,衛君闢宮舍之,稱臣而共具。齊王不遜,衛人侵之。齊王去奔鄒、魯,有驕色,鄒、魯弗內,遂走莒”。

燕國發動對齊國的進攻,爲什麼能得到五國的響應? 第4張

這招致衛國臣僚的反感,齊湣王因此被趕出了衛國。又流落到了鄒國、魯國,但依然不改之前的傲慢態度,依然對兩國君主言辭傲慢,最終這位君主終於沒有了立足之地,只好逃回齊國,躲藏在莒城,最終被楚將所殺。

齊湣王的傲慢態度必然導致他在五國伐齊之前輕視敵人,誤認爲齊國軍隊天下無敵,結果因爲指揮失當,強大的齊國軍隊兵敗如山倒,在諸侯聯軍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這種輕視敵人的傲慢態度是齊國必敗的原因之一,也是燕國必勝之三。

簡單來說,看似難以與齊國抗衡的燕國之所以敢於發動這場戰爭,是因爲它佔據了三大優勢:

興兵問罪,師出有名,此次出戰是爲了一雪國恥,因此燕國士兵士氣高昂,內部團結,凝聚力強。而且容易得到其它諸侯的同情和支持。

齊國崛起,諸侯打壓,五國伐齊也是各個諸侯在戰略上遏制吞併宋國後,齊國的崛起,以免齊國的勢力過大,最終損害各個諸侯的利益。

齊國背叛,聯盟瓦解,齊國攻打盟友楚國和三晉,破壞了合縱之約,讓原來的敵人秦國變成了自己,失去了諸侯們的支持,因此各個諸侯和秦國一起聯合起來攻打齊國。

綜上所述,燕國纔敢於發動打擊齊國的戰爭,可謂是計劃周密,有備而來,難怪齊國會被打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