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秦國進攻趙國時,燕國爲何不去救援,反而落井下石呢?

秦國進攻趙國時,燕國爲何不去救援,反而落井下石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國進攻趙國時,燕國爲何不去救援,反而落井下石呢?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根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戰國時期,范雎覲見秦昭襄王闡述其秦一統天下的戰略。范雎認爲,只有做到"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才能真正消化從山東六國所取得的領地,主張“遠交近攻”策略。這一策略得到秦昭王的積極推行,並任範睢爲相。在此基礎上,“遠交近攻”成爲秦國消滅六國的重要策略,並且基本上一直執行到秦朝建立之前。對於該策略來說,就是猛攻距離較近的魏國、韓國、趙國、楚國,並且拉攏距離較遠的燕國、齊國。那麼,問題來了,秦國進攻趙國時,燕國爲何不去救援,反而落井下石呢? 對於燕國來說,難道不明白“脣亡齒寒”的道理呢?

秦國進攻趙國時,燕國爲何不去救援,反而落井下石呢?

首先,“脣亡齒寒”,顧名思義,嘴脣沒有了,牙齒就會覺得冷,比喻關係密切,利害相關。“《左傳·哀公八年》:“夫魯,齊晉之脣,脣亡齒寒,君所知也。”不過,在面對秦國這一強敵時,燕國似乎忘記了“脣亡齒寒”的道理。根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在燕武成王、燕孝王、燕王喜等燕國君主在位時,秦國採用遠交近攻的策略,爲迎合秦國之意或乘趙國危難之機,燕國不斷挑起與趙國的爭端。舉例來說,公元前259年(燕武成王十三年),燕國趁趙國在長平之戰大敗之際,誘使趙國北部的武垣令傅豹、王容、蘇射率衆投入燕國,並且在邯鄲之戰後親自派遣大軍進攻趙國。

秦國進攻趙國時,燕國爲何不去救援,反而落井下石呢? 第2張

那麼,問題來了,秦國一統天下時,燕國爲什麼幫助秦國攻打趙國呢?對此,在筆者看來,燕國之所以這麼做,主要還是因爲燕國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翻看戰國七雄的地圖,可以發現燕國處在今華北和東北一帶的部分地區。對於燕國來說,向北、向東都是人煙稀少之地,也即沒有較大的擴張價值。在此基礎上,燕國想要壯大自己的實力,只要向南發展,也即進入到今河北、山東、河南等地。但是,燕國想要向該地區擴張的話,趙國和齊國這兩大強國,無疑成爲重要的阻礙。因此,燕國和這兩個諸侯國之間的矛盾,幾乎是與生俱來的。

秦國進攻趙國時,燕國爲何不去救援,反而落井下石呢? 第3張

一方面,爲了對抗齊國,燕國於公元前284年發起了五國伐齊,也即由燕國大將樂毅率領大軍,聯合燕國、秦國、魏國、韓國、趙國這五國的大軍,從而聯手進攻齊國。在五國伐齊之後,齊國走向了衰落,其對於燕國的威脅明顯降低。另一方面,在齊國衰落之後,趙國不斷崛起,成爲山東六國中最強大的諸侯國。因此,對於燕國來說,想要南下進入到中原地區,趙國自然成爲了最大的阻礙。在此背景下,燕國願意聯合秦國來一起削弱趙國。換而言之,在對抗趙國上,燕國和秦國存在共同的利益。

秦國進攻趙國時,燕國爲何不去救援,反而落井下石呢? 第4張

最後,不過,因爲自身實力較弱,即便有秦國牽制甚至消滅趙國的主力,燕國在趙國身上還是沒有獲得什麼好處,反倒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比如根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四年),燕國派慄腹率軍進攻趙國,趙國派廉頗率兵抵禦,慄腹遭斬,廉頗趁勢包圍了燕國的都城。燕國派任命將渠議和,趙國聽了將渠的調處,解除了對燕國的包圍。換而言之,即便是邯鄲之戰之後的趙國,依然具有反手消滅燕國的實力。因此,燕國的落井下石,實際上沒有重創到趙國。此外,到了公元前228年,在秦國攻破趙國的都城邯鄲後,燕國終於意識到秦國的威脅,於是派遣荊軻來刺殺秦始皇。當然,此時的抵抗,已經無濟於事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