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秦始皇在滅六國的時候 齊國爲何要留在最後一個

秦始皇在滅六國的時候 齊國爲何要留在最後一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秦始皇和齊國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在滅六國之戰中,爲何把齊國放到最後一個攻打?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嬴政,這位千古一帝,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秦始皇雄才大略,“比肩三皇,功高五帝”,那麼在六國滅國之戰中,爲何秦王嬴政要把齊國放到最後一個攻打呢?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秦王嬴政能滅山東六國,靠的是孝公重用商鞅變法圖強、惠文王以張儀之連橫破合縱、昭襄王靠遠交近攻吞狼驅虎,“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決定秦王最後向齊國動刀的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秦始皇在滅六國的時候 齊國爲何要留在最後一個

一、齊國強大而秦不敢小覷

齊國建國的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周文王、武王時期的太公呂尚,可謂是“鐘鳴鼎食之家”。自太公望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乃是衆多諸侯國中數一數二的強國。及至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名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爲中原第一個霸主。比起類似今天“暴發戶”般的秦國,齊國自有傲視其餘諸國的底蘊,大秦雖強,但先與齊開戰的結果無疑是兩敗俱傷,還會被其他諸侯國乘機攻打,不利於秦國大一統的國策。

秦始皇在滅六國的時候 齊國爲何要留在最後一個 第2張

二、伐齊路途遙遠,應侯遠交近攻

路途過於遙遠乃是秦國最後滅亡齊國的最大原因。秦國與齊國,是東西兩邊的大國,秦的東出之路受到三晉阻攔,楚、燕、趙、魏、韓還有合縱盟約,秦國的手也還伸不到最西邊的齊國,既然路途遙遠,眼下又有小國阻攔,秦也暫時不想動齊國。秦昭襄王時,採用應侯范雎遠交近攻之策,齊國看上去獨善其身,但卻不知脣亡齒寒。

從秦國滅山東六國的順序:韓、趙、魏、楚、燕、齊可以發現,齊國雖強,但不足大慮,秦國首先的目標是三晉,只要三晉全滅,秦國的軍隊就能長驅直入,進而可攻楚、齊。因此在秦王嬴政消滅六國的過程中,秦國沒有越過三晉對齊國用兵,而是在消滅五國後,才進攻齊國,這時齊國是外有秦國的大軍兵臨城下而再也沒有人能伸出援手,內有奸臣賣國求榮,齊國最後一位君主齊王建幾乎是不戰而降於秦。

三、齊室衰微,不足爲慮

曾幾何時,齊國也有取代二週、吞併八荒之志。周赧王十四年(前301),齊湣王即位,這時齊、魏、韓聯軍大破楚軍於垂沙,楚國戰敗不得不俯首稱臣,齊國也正式面對西方的虎狼之國——秦國。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齊將匡章率齊、魏、韓聯軍圍困秦國,最終攻破了函谷關,迫使秦國割地求和。明面上,秦齊之爭,齊勝而秦敗,在班師回朝之際,蘇秦入齊,不僅帶偏了齊王的思想,還讓齊國四面樹敵,離五國合縱伐齊,就差一根導火索了,三晉在等、楚國在等、秦國也在等。

秦始皇在滅六國的時候 齊國爲何要留在最後一個 第3張

秦昭王十九年(前288),秦昭襄王稱帝,尊齊湣王爲“東帝”,並約定五國伐趙,瓜分趙國。然而燕昭王害怕分趙後“齊愈強而燕愈弱”,暗示蘇秦阻止這次活動,蘇代騙齊湣王去掉了帝號,並組織齊、楚、三晉合縱攻秦,得罪了秦國。在對付秦國的同時,齊、趙、魏也在激烈地爭奪宋國,又得罪了三晉、楚國。在秦昭襄王取消帝號後,齊國和趙、魏爲了奪取宋國的控制權而公然大戰,齊湣王只顧眼前利益,吞併了宋國,卻交惡各國,有了宋國這根導火索,五國相聚,合縱伐齊,齊國險些滅國。在田單及齊人的幫助下,齊襄王復國,但此人並無大志,沒有意識到秦纔是自己的最大敵人,還忌憚功臣田單,其子齊王建也沒有大才,雖然齊國自復國後“四十餘年不受兵”,全仰仗着秦國無暇顧及,而其餘五國自身難保,等到秦王政收拾完這幾個國家後,齊王才發現自己內無賢臣良將,外無好友邦鄰,只得開城投降。

秦始皇在滅六國的時候 齊國爲何要留在最後一個 第4張

秦滅六國,不是簡簡單單,靠着紙上談兵就能達到的,秦首滅韓國,不僅是韓國擋路,“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劍也異常鋒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剪除三晉,楚便再無幫手,四國既滅,燕、齊難以阻擋秦統一的步伐,最後都步入四國後塵,“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爲秦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