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徵韓論簡介 歷史的誘因又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徵韓論簡介 歷史的誘因又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2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徵韓兩字,顧名思義,就是征服朝鮮半島,徵韓論(せいかんろん)即是指日本針對朝鮮的一種對外擴張的論調。早在幕府末期日本政府就提出了“徵韓論”。明治維新以後,明治政府繼承了幕末“徵韓論”。

概況

簡介

徵韓論(日本語:せいかんろん 朝鮮語:정한론)是日本明治時期,當時的日本政府高官西鄉隆盛等人提出的出征朝鮮,用武力打開朝鮮大門的政治主張。併爲在軍事現代化改革中失去特權的舊武士牟取生計,解決國內不斷嚴重的失業問題。

1868年剛剛經過明治維新而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日本政府內部,發生了一場有名的關於對朝鮮政策的爭論。以急進派軍人板桓退助、江藤新平、西鄉隆盛等人爲首的軍國主義分子或主張立即出兵侵略朝鮮。或先禮後兵,向朝鮮派駐大使,如朝鮮無禮則舉兵席捲朝鮮全國。此議遭到主張先整頓內政、暫緩對外興兵的緩進派巖倉具視、大久保利通等人的反對和壓制。

背景

在日本國內,豐臣秀吉兩次侵朝的失敗一直被作爲“民族的恥辱”,日本武士階層時刻以“徵韓”、“復仇”爲己任。

1857年,美國人佩裏率艦隊打開了日本的門戶。此後,日本國內一批革新勢力開始致力於推翻幕府統治,在日本建立新秩序,使日本富強。維新先驅吉田鬆蔭曾這樣勾畫成爲強國後日本的國際戰略:“現在要加緊軍備,一旦軍艦大炮稍微充實,便可開拓蝦夷,封立諸侯……責難朝鮮,使之納幣進貢,一如古時強盛之時。北則割據中國東北的領土,南則掠取中國臺灣及菲律賓羣島。”

明治政權建立之初,在幾項內外政策上發生失誤,國內暴動不斷。同時,由於日本國內資源匱乏、市場狹小、社會購買力有限等諸種客觀條件的限制,使得日本經濟的發展受到制約。

因此,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日本政府大力整傷軍備,準備對外侵略擴張。希望借發動對朝鮮的戰爭轉嫁國內危機。

徵韓論簡介 歷史的誘因又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代表人物

首倡者:木戶孝允

西鄉隆盛、板垣退助、江藤新平、後藤象二郎、副島種臣、木戶孝允、伊藤博文、井上馨和山縣有朋等。

歷史誘因

對馬島危機是徵韓論提出的歷史誘因。

對馬島是東亞海上的要衝,位於朝鮮半島和日本之間,扼朝鮮海峽門戶,倍受歐洲列強的注目,特別是沙俄。克里米亞戰爭後,俄國在東北亞的擴張活動更引起了英國警惕。因此,英國對日本的對馬島產生了興趣。1859年12月,英國軍艦“阿克特恩”號闖入對馬海岸測量水情,英國駐日本箱館領事霍奇森建議英國海軍在對馬島建軍事基地。沙俄得知此消息後,於1861年3月13日,派軍艦“波薩得尼克”號,開入對馬島的芋崎浦,俄艦艦長彼裏列夫更以修理軍艦爲藉口,要求允許其在此停泊。不久,俄艦又駛進日本內海古裏浦,並不顧對馬藩吏的制止,強行測量水情,伐木建造營房、糧庫、醫院,實際上已將該地佔領。同年5月,彼裏列夫一面向對馬藩廳大肆渲染英國對於對馬的野心,一面要求租界土地和謁見藩主。對馬藩當局急忙報告幕府,日本幕府立即派外交長官小慄前往交涉,要求該艦撤走。然而,俄艦拒絕撤出對馬。幕府求援於英國艦隊。英國政府認爲對馬島被俄國佔領不能容忍,要求“波薩得尼克”號撤走。1861年8月,英國駐日公使阿禮國公開表示:英國政府對俄國軍艦開進對馬不能袖手旁觀。隨後,英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官霍普海軍中將率兩艘軍艦駛入對馬。迫於英國的軍事壓力和國際輿論及對馬島民的英勇奮鬥,9月2日,俄艦被迫撤出對馬。對馬危機使日本充分認識到了對馬海峽和朝鮮半島在近代東北亞國際事務中的戰略地位,隨着日本幕府對朝鮮事務的重視,一部分人便開始策劃“徵韓論”。從而導致了日本政府“徵韓論”的出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