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恆溫三次北伐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他爲什麼失敗?

恆溫三次北伐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他爲什麼失敗?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桓溫,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本站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桓溫是中國古代著名將領,也是東晉時期的權臣,還差一點篡奪了司馬氏的皇位。桓溫最爲人所熟知的歷史功績莫過於三次北伐。但是客觀地說,桓溫北伐並不是真心想收復中原,統一中國南北。發動北伐戰爭,只是桓溫意圖名震江東,伺機取代晉室的途徑。

另一方面,除了南渡僑民,偏安江東的東晉朝廷和世家大族,大多隻滿足於偏安一隅,也並不想收復中原。綜合這兩方面原因,桓溫北伐便註定了要以失敗收場。

恆溫三次北伐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他爲什麼失敗?

縱然如此,桓溫還是在短短數年間,接連三次北伐,而且每次北伐都取得了大小不一的戰果。更重要的是,桓溫用行動夯實了天下人心中“中國終要一統”的思想觀念。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桓溫三次北伐的情形具體是怎樣的。

東晉自司馬睿稱帝以來,世家大族掌握重權。後司馬睿試圖奪回軍政大權,卻逼急了權臣王敦,引發王敦之亂,司馬睿憂懼而死。王敦之亂被平定後不久,庾亮執政,繼續執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結果又逼急了蘇峻,引發蘇峻之亂。陶侃平定蘇峻的叛亂以後,東晉王朝暫時獲得了安定的局面。這時候,北邊卻亂了起來。後趙國主石虎死後,內部發生大亂。後趙大將冉閔稱帝,建立了魏國。鮮卑族貴族慕容皝建立的前燕又滅了冉魏。公元352年,苻堅乘機佔領了關中,建立了前秦。朝廷趁北方大亂,令殷浩北伐。殷浩兩次北伐失敗,被貶爲庶民。朝政大權落於桓溫之手。

永和十年(354年)二月,桓溫率步騎四萬從江陵出發,使步軍自淅川(今河南淅川均水)趨武關(今陝西丹鳳東南),水軍從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入均口(今湖北均縣西,古均水入漢水的水口),又命梁州刺史司馬勳出子午道(關中到漢中的通道),諸道並趨關中,進攻前秦。

桓溫大軍進展順利。至四月,桓溫步軍與前秦主苻健的太子苻萇、子苻生所率兵五萬兵馬相遇,展開激戰。前秦苻生驍勇異常,殺桓溫將應誕、劉弘等多人,晉軍死傷千餘人。桓溫督軍力戰,終於大破秦軍。

恆溫三次北伐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他爲什麼失敗? 第2張

與此同時,桓衝又大敗前秦丞相苻雄於白鹿原(今陝西藍田西灞、滻二水之間)。隨後,桓溫軍轉戰而前,進軍灞上(今陝西西安市東),長安指日可下。苻萇等秦軍退守長安城南,苻健自領羸兵六千固守長安小城(內城),傾全部精兵三萬,由大司馬雷弱兒等率領,與苻萇合力抵抗桓溫。

晉軍順利入關,長安附近郡縣紛紛來投降。桓溫撫喻百姓,使其安居復業。關中百姓牽牛擔酒沿路迎接桓溫,路上有耄耋老人見到晉軍,驚喜萬狀,流着眼淚感嘆:“不圖今日復見官軍。”意思是:“想不到有生之年還能看到官軍打回來!”

由此可見,當時非晉朝領土的百姓仍舊是奉東晉朝廷爲正朔的。倘若沒有桓溫討伐之功,淪陷區百姓幾代人之後,天下一統的觀念會否改變就未可知了。

北伐形勢非常之好,但桓溫卻頓軍灞上,觀望不進了。隱居關中的王猛聞桓溫入關,前來相見,與桓溫談當世之務,旁若無人。桓溫見民間有此人才,大爲驚異,問王猛說:“吾奉天子之命,率銳師十萬,杖義討逆,爲百姓除殘賊,而三秦豪傑未有至者何也?”

王猛說:“公不遠千里,深入寇境,長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見公心故也,所以不至。”桓然默然無以應。

恆溫三次北伐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他爲什麼失敗? 第3張

王猛意思是說桓溫志在立威,以功名鎮服江東,並非真心伐罪弔民,恢復晉土,三秦的人才看不出桓溫北伐的決心,所以不來歸附。這正說中桓溫心事,所以他無所答對。

桓溫進軍之初,本打算以秦地之麥爲糧,但苻健“收麥清野以待之”,晉軍軍糧發生危機。不久,桓溫大敗於苻雄,死傷萬餘人。於是,徙關中百姓三千餘戶而歸,退至潼關,又被苻萇所敗。九月,桓溫回至襄陽。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