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舜陵之謎:舜是怎麼死的 舜的陵墓究竟在哪裏?

舜陵之謎:舜是怎麼死的 舜的陵墓究竟在哪裏?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皇五帝中的舜帝,歷來傳說死在南巡途中,他的妃子娥皇、女英傷心悲痛,趕往南方奔喪。一路上淚如泉涌,灑在竹子上,留下斑斑點點的淚痕。舜帝的陵墓歷來被認爲在寧遠縣的九嶷山中,因而有詩歌述說這則悽婉動人的傳說:“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然而有人認爲舜帝根本不是葬在九嶷山,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帝舜有虞氏,姓姚,名重華,相傳是我國古代部族聯盟的一位首領,距今約4000多年,由於“舜德大明”,被後人尊爲中華民族始祖之一,在古代被尊爲五帝之一。舜最重道德,是個道德榜樣。他所到之處,無不受到人們的崇敬,史書說“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其實是對他的最高評價。

其時尚無文字,有關舜的事蹟,只能在口頭流傳,到了用文字記事的時代,相隔已經千百年了,所以古史中關於他的一些事蹟有很多分歧,時間、地點、姓名都不相符合。關於舜陵的陵址問題,也是相傳了千百年,如果單憑一本書或某個人說的話作爲根據,由此得出的結論就不一定準確了。

中國最古老的史書《尚書》說,舜是“陟方乃死”,後人解釋認爲是巡狩方國時死的,很有可能是死於巡狩途中。但《尚書》沒有指明舜葬之地,從而引起了後人的紛紜爭論。

舜陵之謎:舜是怎麼死的 舜的陵墓究竟在哪裏?

一般認爲,舜陵在九嶷山。舜薦禹爲天子,起初是代其攝政,並非正式讓位,這時南方三苗叛亂,舜親自南征,如《淮南子》所說:“舜徵三苗,遂死蒼梧。”或說是按例來南方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中國曆代帝王都認定舜陵在九嶷山並不斷遣官祭祀。至於舜在九嶷的其他遺蹟和民間傳說更多,多少能說明舜與九嶷的關係。《山海經》、《禮記》以及司馬遷、劉向、班固、王充等人,都記載了舜帝死後葬於九嶷山或蒼梧。儘管這些地方既無封土也沒樹碑,但上古時代埋屍的確不壘土爲墳,也不樹碑,壘土作冢是周朝纔有的事,而樹碑到秦漢纔有。

關於舜陵在九嶷的說法,應以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所載較爲準確。司馬遷對舜葬九嶷既沒有惟書定論,也沒有唯傳說是聽,而是在讀了有關的書,聽了有關的傳說後,親自到九嶷進行考察。他在《史記》自序中說:“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嶷,浮於沅湘。”這就是說,司馬遷把他收集的有關舜的資料和在九嶷山考察的結果,綜合起來進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礎上寫成史書,因而是比較可信的。其次,司馬遷於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繼父職出任太史令,使他得以閱讀史館所藏的衆多圖書。這些圖書一般人或其他官員都很難看到,而他可以博覽無餘。各種書簡中有關舜的記載他都看過,對舜葬九嶷的各種不同說法也分析比較過。因此,他的寫史結論絕不是據其一端而生髮出來的,作爲史官的司馬遷秉筆直書舜葬九嶷,當然是比較可信的。

實際上在司馬遷來九嶷以前,已經有另外兩位名家在其詩文中闡述了舜葬九嶷的史實。屈原在《湘夫人》、《離騷》等詩篇中說:“濟沅湘南征兮,就重華而陳詞。”明確指出舜帝南征到達沅湘以南,沅湘以南只有古聖舜帝的葬地,故只能“就重華而陳詞了”。而“九嶷繽兮並迎,靈之來兮如雲”則肯定了二妃對舜葬九嶷的懷念之情。西漢有位王室的後代叫劉熊渠,在九嶷山遊覽後謁拜了舜陵,寫下《舜廟懷古》一詩:“遊湘有餘怨,豈是聖人心。竹路猿啼苦,祠宮蔓草深。素風傳舊俗,異跡閉荒林,巡狩去不返,煙雲愁至今,九嶷天一半,山盡海沉沉。”這座陵廟應該就是晚幾年來的司馬遷考察時所目睹的舜帝陵廟。   從考古發掘來看,舜葬在九嶷山也是有可能的。1954年,在永州市西30裏餘黃田鋪的山上發現了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的宗教紀念物石棚,由三塊石頭頂起萬斤大頂石,棚內空高1.1米,坐東北朝西南,象徵着石棚主人是由東北向西南遷來的。我國只有山東、遼寧發現有三處石棚,朝鮮、曰本、西伯利亞都有石棚發現,這種石棚與東夷族的宗教祭祀有關,或系舜帝南巡時傳播來的東夷文化。而玉琯巖出土的玉簫,有些人認爲是新石器時代的遺物,是我國最古老的玉簫,可能爲舜的遺物。因此舜南巡於九嶷山是有可能的事,至少也是舜的子孫所遷,也是奉舜爲部落之名。隨同舜南遷的還有東夷之同族,都居於周圍地區。此外,古代中原部落大量南遷者,如黃帝的後裔資氏部族遷居於資水,扶夷居於扶夷水,雲陽氏裔族遷居茶陵雲陽山等。這些都說明了湘東、湘南一帶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大批中原先進的炎黃族、東夷族不斷南遷而來。舜、商均南遷,有可能是被夏禹所驅逐,想報舜殺其父鯀之仇,且又恢復了炎黃族重新主宰中原部落大聯盟的統治權。因此,無論從民族遷徙、地域、南北文化交流、考古文化等方面看,舜帝南遷或南巡是可能的,崩葬於九嶷山是可信的。

《尚書》說:“(舜)歲五月,南巡狩至於南嶽。”有一些人認爲,南嶽即今之衡山,去九嶷五百餘里,舜南巡既止於南嶽,又怎麼去了九嶷呢?上古時既沒有出現國家,當然也沒有州縣一類的行政區域,只是將當時的“天下”分爲東南西北中五大區域,各區域以最高山峯命名,謂之“五嶽”,便於王者輪迴巡狩。因此,南嶽絕不是專指衡山而言,而是包括九嶷山在內的湘南地域。虞舜南巡到九嶷的說法,與舜南巡至於南嶽的說法並無矛盾。

那麼舜陵在九嶷山的什麼地方?唐代元結說:“謹按地圖,舜陵在九嶷之中,舜廟在大陽之溪。舜陵古老已失,大陽溪今不知其處。秦漢以來,置廟山中,年代浸遠,祠宇不存。”按元結的話,陵與廟當時是分開的。由於年代久遠,多次遷移,舜帝陵廟逐漸由山裏向山外發展。清代有人認爲,元結所說的舜陵其實是舜廟,地點在大陽溪的白鶴觀前。上世紀70年代,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現了一張《地形圖》,畫有長沙國南部的山川、縣治及居民點等內容,圖的右面九個柱狀物其實就是指九嶷山,旁註“舜帝”二字,所標處當是舜廟所在地。可以推測,玉琯巖前的遺址就是秦漢舜廟遺址。這幅地圖的主人據史料記載葬於公元前168年,學者們經考證認爲,這幅地圖繪製時間約在事後二年,它比司馬遷“窺九嶷”還早近一個世紀。

2001年,在九嶷山玉琯巖前的一片田裏,發現了漢代的青灰色繩紋板瓦片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灰黃色瓦片,器形厚重。經有關專家的研究,認爲這裏是秦漢至宋元時期的特大型古舜帝陵廟遺址,是歷代帝王爲朝祭舜帝而建的廟宇。一些柱洞和用來祭祀的灰坑狀遺址,可能比秦漢更早。專家們推斷,舜帝陵廟遺址正殿在不同時代總在同一個地方,呈南北向、東西向疊壓,不同時代的面積和方位都不太一樣。三國到兩晉時期,正殿坐南朝北,唐宋時期正殿面積最廣。所有的舜帝陵廟遺址原建築都是樑柱式,採用宮殿建築的最高等級形制,面闊九間,進深五間。

對舜陵在九嶷的說法,唐宋以來就有人懷疑。元結、歐陽修都認爲有問題,說“虞舜老倦勤,薦禹爲天子。豈復有南巡,迢迢渡江水”?認爲舜年歲太大,不可能南巡。另外也有學者認爲,舜葬九嶷,爲何沒有封土和墓碑?哪個位置?《郡國志》注:“舜冢在女英峯下。”《九嶷山志》載:“三峯石上,以銅爲碑,字不可識,疑爲舜冢。”也有說舜葬於舜源峯下的。

舜陵之謎:舜是怎麼死的 舜的陵墓究竟在哪裏? 第2張

如果舜不葬在九嶷,那麼他有可能葬在什麼地方?一些人認爲,孟子曾說“舜卒於鳴條”,這是值得相信的。孟子是戰國時人,比其他言舜陵的人離舜的時代最近,如果孟子之言尚不可信,後人之言就更不可信了。

持這種觀點者認爲,今人推崇《史記》所言“葬於江南九嶷”的說法,卻不知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經焚書坑儒,燒燬了大量珍貴的史料典籍,從而給司馬遷寫作《史記》認定舜帝卒葬帶來一定的困難。關於舜帝的卒葬,當時有許多書說舜死於蒼梧之野,而司馬遷不知鳴條也有蒼梧之山,便認定舜死在西漢所置的蒼梧郡。舜帝晚年居冀州,距南方蒼梧五千裏,如何能卒於蒼梧?於是好事者就造出了南巡狩作爲理由。至於《山海經》也說舜葬在“南方蒼梧之丘”,因其書不屬於歷史史書,不應作爲憑據。   舜帝晚年並無巡狩之事。巡狩是天子政事之一,但舜在帝位33年就已經“耄期倦於勤”,讓禹攝天子政,他絕不可能將禪讓給禹的帝位權力再要回來去巡狩,因而舜晚年不可能去巡狩的,即使有巡狩也是大禹。即使舜有巡狩之事,也僅如一些書說的“南至霍山”,即到達今安徽地區,不會到達湖南的九嶷山,更不可能到達蒼梧。如果說舜卒於蒼梧,爲何不葬蒼梧,卻有九嶷山五百里之返,途中開山架橋,行程十數天,五月炎夏,屍體怎能不腐爛?漢代王充《論衡》中曾說“舜南治水,死於蒼梧”,這更是沒有任何依據,舜帝治水從不見於古代任何其他史籍經傳。《白虎通》“巡狩篇”有“生者道死歸葬之義”。就算舜南巡時崩於蒼梧葬於九嶷,其時大禹不可能率天下諸侯來荒遠的九嶷主持葬禮,按古禮必須改葬於中原,鳴條是舜的舊都,改葬於此是可能的。

舜帝是不可能去蒼梧和九嶷的,因爲這兩處當時爲化外之地,途中的洞庭湖之濱還聚居着時叛時服的有苗部落,阻斷交通,舜帝恐怕一輩子也沒有去過。根據成書於戰國時代的《竹書紀年》記載,舜在位49年,居於鳴條,“鳴條有蒼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鳴條岡在今山西運城市區北,西距帝都蒲阪60公里,舜帝晚年在此休息。舜帝出生在蒲阪的姚墟,110歲時居於帝都蒲阪附近的鳴條,次年卒葬於鳴條的蒼梧山一帶。幾千年來,河東一直是歷代帝王國祭舜帝的地方,自北朝元魏太和年間始,詔“祭堯於平陽,祭舜於河東”。《唐六典》也說“享虞舜於河東”,宋太祖乾德元年的詔書中說“舜廟在河中府”。

持這種觀點者認爲,司馬遷根據《山海經》關於舜葬九嶷作爲史實根據,釀成千古之錯。

但鳴條說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評。《帝王世紀》有舜“九十五而使禹攝政。攝政五年,有苗叛,南征。崩於鳴條”。這裏的鳴條與《竹書紀年》上的鳴條是兩個地域,根據文意,應在南方。《孟子》的“卒於鳴條”易讓人理解爲在舜的帝都負夏這個地方。《竹書紀年》一方面說舜“帝陟”外出巡狩,但卻是“居於嗚條”。因此鳴條說不僅令各典籍說法不一,而且有的與實際也相去甚遠。今山西安邑鳴條山建有舜帝陵,該陵始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738),爲地方官依據《孟子》的記載所建,晚於九嶷山帝陵二千七百餘年。

另外還有一種觀點說舜葬在紀市。《墨子》說:“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衣衾三領,谷木之棺。葛以緘之,已葬而市人乘之。”《呂氏春秋》也說:“舜葬於紀市。不變其肆。”舜是死在西教途中,死的地方是紀市。至於這個紀市到底在哪裏,至今無從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