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采石之戰真相 采石之戰的歷史意義

采石之戰真相 采石之戰的歷史意義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采石之戰,發生於北宋太祖開寶七年(公元974年),對陣雙方爲北宋和南唐,爆發於開寶七年閏十月,結束於當年十一月。最後以宋軍的勝利而宣告結束。

金完顏亮伐宋的主攻目標,是經淮南,渡長江,直取浙江臨安,滅亡南宋,一統天下。爲此,宋軍主將劉錡自江南渡江抵達揚州以後,即採取守淮防江之部署:自駐揚州,兼守淮東,遣部將分屯寶應、盱眙等地;命副都統制王權守淮西,屯駐淮河南岸。劉錡採取當年其守衛順昌之戰法,“命盡焚城外居室”,以示欲與金軍於此決一死戰。但畏敵懼戰的王權卻賴在建康府不行,雖在劉錡再三催促下率兵渡江北上,才至和州又復不行。劉錡嚴令再三,命王權進兵壽春,守護淮河,王權不得已北進,但勉強行至廬州,便又駐下。

采石之戰真相 采石之戰的歷史意義

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月初,劉錡趕至淮陰佈防,金軍也進抵淮河北岸,發現宋軍全無防備,便於二日自渦口(今安徽懷安東北渦水入淮處)至正陽(今安徽壽縣西南)一帶南渡淮河,長驅直入,佔領了清流關(今安徽壽縣北)。駐軍壽春西南的宋李顯忠部稍作抵抗,即撤軍南去。完顏亮率金軍主力進入淮西地區,命一軍圍攻廬州,又命萬戶蕭琦引一軍折向淮東,襲取揚州。

九日,王權聞金軍已渡淮南下,即棄廬州退屯昭關(今安徽含山西北),隨後再次南逃。金騎軍追擊至尉子橋,宋將姚興率部下三千人血戰,屢向王權告急,王權未遣援兵,姚興戰死,宋軍潰散,王權即退屯和州。不久王權又在金軍尾追下棄和州城出逃,後軍統制韓霖最後出城,乃縱火焚城,“城中喧亂”,金軍由此知“南兵遁矣”,遂進兵入城,城中糗糧器械皆爲金軍所獲。“敵勢奔突,(宋)軍民自相蹂踐及爭渡溺死者,莫知其數。將士憤怒號呼,指船詆罵,皆以權不戰誤國爲言”。統制官時俊殿後,以弓弩射金追兵,使宋潰兵得以“抱蘆葦浮江而渡,得生者十四五”。十二日,蕭琦攻陷滁州(今屬安徽)。

在淮東前線的劉錡雖指揮宋軍於清河口小挫金兵,但終難以阻止金軍渡淮。十六日,劉錡獲知王權兵潰,宋廷也命其退軍守江,故自淮陰退守召伯鎮。十九日,金軍攻擊真州,宋守將邵宏淵倉卒應戰,敗績,退守揚子橋,但不久即擅自渡江南逃。蕭琦攻佔真州以後,揮兵直逼揚州。劉錡得知金軍進攻真州時,即引軍自召伯鎮回守揚州,但江北宋軍面對金軍迅速推進,或一戰即潰,或望風而遁,使劉錡一軍已成孤軍,被迫於二十三日撤出揚州,退守揚州之南的瓜洲鎮。金將高景山率軍來戰,劉錡遣部將員琦迎擊,激戰於皁角林,金軍敗退,高景山陣亡,士卒被俘數百人。時劉錡得重病,遂留權都統制李橫、統制劉氾率軍萬人固守瓜洲渡,自己統餘軍退歸鎮江府。十一月初,金軍重兵來攻瓜洲渡,劉氾用克敵弓射退金軍前鋒,但在金大軍攻擊時,引兵先遁,李橫“以孤軍不能當,亦卻,失其都統制印”,左軍統制魏友、後軍統制王方戰死,李橫、劉氾“僅以身免”,逃回江南。至此,兩淮之地大都失陷,金軍全線進抵長江北岸。

當淮西王權兵敗消息傳至臨安城,宋高宗大爲驚恐,又“欲散百官,浮海避敵”,但遭到左相陳康伯、御營宿衛使楊存中等堅決反對,“遂定親征之議”,並命知樞密院事葉義問到建康府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虞允文爲參謀軍事。葉義問至建康府,即部署江防事宜,派李顯忠往採石(今安徽馬鞍山市南採石鎮)接掌王權兵馬,又遣虞允文去採石犒軍。

十一月四日,完顏亮統大軍至和州,命人在江岸築臺,於七日身披金甲登臺,“殺黑馬以祭天,以一羊一豕投於江中”,決定次日渡江作戰。八日,完顏亮遣武平軍都總管阿鄰、武捷軍副總管阿撒率水師先進,宿直將軍溫都奧剌、國子司業馬欽、武庫直長習失等從徵。完顏亮並在高臺置黃旗、紅旗兩面“以號令進止,紅旗立則進,黃旗僕則退”。

是日,犒軍的虞允文至採石,見王權已罷官,但接任的李顯忠尚未到職,退至長江南岸的原王權部士卒三五成羣散坐路邊,僅一萬八千人,馬數百匹而已,士氣低落,其騎兵因丟失戰馬而無法作戰。於是虞允文毅然承擔起抗擊金軍渡江之責,召集諸將,激勵士氣,整頓步騎,沿江佈防,同時組織當地民兵駕船出戰。部署粗畢,金軍戰船已駛近南岸,宋軍迎擊敗之,是爲歷史上著名的“采石之戰”。

采石之戰實爲一次規模不大的遭遇戰,進行試探性渡江作戰的金軍前鋒,被潰散之餘的宋軍和民兵擊退,完顏亮也因戰船大多毀損,無法再嘗試強渡進攻,遂引兵還和州,東趨揚州。由此而言,採石一戰規模雖小,但其意義重大:一是遏制了完顏亮自採石渡江的企圖,且使來自北方的金軍士卒尤其是女真士卒對長江天塹更爲懼怕,成爲日後兵變的一大因素;二是扭轉了金軍渡淮以來,宋軍連戰連敗的勢頭;三是自古北軍攻取江南,多自採石一帶渡江,而此次虞允文就在採石擊敗金兵,大大提振了宋軍士氣。當然,金軍採石之敗,也與完顏亮驕橫自滿,輕視宋人,認爲“江南聞我舉兵,必遠竄耳”,從而渡江作戰準備很不充分有着直接關係。

正當完顏亮全軍兵壓大江,指日誓師渡江滅宋時,金東京留守完顏雍在不願南下攻宋、而中途逃回遼陽府(今屬遼寧)的女真將士二萬餘人的推戴下,在遼陽自立爲帝,是爲金世宗。金世宗下詔廢黜完顏亮,並決定遷都燕京,撫定天下。一時黃河以北地區的金文武官員,紛紛歸附新皇帝。消息傳至軍前,深感腹背受敵的完顏亮決意儘速渡江滅宋,然後回師北上以對付金世宗。當時坐守揚州的完顏亮實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而隨行將士因“是時世宗已即位於遼陽,軍中多懷去就。海陵軍令慘急,亟欲渡江,衆欲亡歸”。完顏亮爲此用殺戮阻止士卒渡淮北歸,並任命耶律元宜爲浙西道兵馬都統制,刑部尚書郭安國爲副,“會舟師於瓜洲渡,期以明日渡江”。但懼於水戰的金軍將士“皆懼”,耶律元宜乘機煽動衆軍叛亂,於十一月下旬攻殺完顏亮於揚州城外龜山寺。

金軍兵變殺死完顏亮以後,耶律元宜又派人赴汴京處死留守的完顏亮皇后和太子光英,向金世宗表忠心;然後退兵三十里,遣使渡江到鎮江與宋約和。十二月初,耶律元宜率軍自揚州退兵北歸,在河南活動的金兵也隨之北撤。次年春,金世宗與宋高宗互遣使臣,因完顏亮南攻而激發的宋、金戰事暫告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