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大明曆時間 大明曆內容

大明曆時間 大明曆內容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明曆,是由南北朝時期中國著名數學家、科學家祖沖之創制的一部曆法,也稱“甲子元歷”。在曆法中,祖沖之首次引入了“歲差”的概念,從而使得曆法更加精確,是中國第二次較大的歷法改革。

亦稱“甲子元歷”。南北朝一部先進的歷法。祖沖之創制。《大明曆》採用的朔望月長度爲29.5309日,這和利用現代天文手段測得的朔望月長度相差不到一秒鐘。在《大明曆》中,祖沖之提出了在391年插入144個閏月的新閏周。根據新的閏周和朔望月長度,可以求出《大明曆》的迴歸年長度是365.24281481日,與現代測得迴歸年長度僅差萬分之六日左右,也就是說一年只差50多秒,這是非常精確的資料。冬至點是制訂曆法的起算點,因此測定它在天空中的位置對於編算曆法來說非常重要。可是在祖沖之之前,歷算家們一直認爲冬至點的位置是固定不變的,這就使得曆法制訂從一開始就產生了誤差。爲此祖沖之把歲差概念引進曆法中之後,大大提高了曆法計算的精度。

大明曆時間 大明曆內容

成歷於劉宋大明六年(公元462年)祖沖之時年33歲。規定一回歸年爲365.2428日,是中國趙宋統天曆(公元1199年)以前最理想的一個數據。在制歷時首先考慮歲差。所謂“歲差”就是由於地球在運行過程中受到其他天體的吸引作用,地球自轉軸的方向發生緩慢而微小的變化。因此從這一年的冬至到下一年的冬至,從地球上看,太陽並沒有回到原來的位置,而是歲歲後移,這也就引起了24節氣位置的變動祖沖之確定每45年11月差1°,這個“歲差值”雖很不精確,但引進“歲差”編制曆法,是曆法有了更科學的基礎,而且在天文學中“迴歸年”和“恆星年”2個概念被區分開來。

這是我國曆法史上第二次大改革。一是改進閏法,把天文學家何承天提出的舊曆中每19年7閏改爲每391年144閏,使之更符合天象的實際。在我國首次求出曆法中通常稱爲“交點月”的日數爲27.212223日,與近代測得的數據(27.212220)極其相近。二是在制歷時考慮歲差,一百年差一度。所謂“交點月”就是月亮在天體上運行的路線有2個交點(也叫黃白交點),月亮2次經過同一交點的時間叫交月點。歷成後上表給宋孝武帝劉駿,卻遭到寵臣戴法興之流的壓制和反對。祖著《歷議》一文予以駁斥。祖死後十年即天監九年(公元510年)得以施行,達八十年之久。《南齊書.文學傳》:“宋元嘉中,用何承天所制歷,比古十一家爲密,衝之以爲尚疏,乃更造新法(大明曆)。”《隋書.律曆志中》:“至九年正月用祖沖之所造甲子元歷頒朔......陳氏歷樑,亦用祖沖之歷,更無所創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