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僧肇大師 僧肇怎麼讀

僧肇大師 僧肇怎麼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僧肇(384~414),中國東晉僧人。俗姓張,爲鳩摩羅什弟子,被羅什譽爲“中華解空第一人”。

人物生平

僧肇年少家裏十分貧困,以抄書維生,乃歷觀經史、備盡墳籍,精研《老》、《莊》,嘆曰:“美則美矣,然棲神冥累之方,猶未盡善也”。後見舊譯《維摩經》,始知所歸,因而出家。出家後,他“學善《方等》,兼通三藏”,才思幽玄又善談說,不到二十歲即“名振關輔”。

鳩摩羅什於晉·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到姑臧(今甘肅武威縣),僧肇遠道往從學,爲羅什最初的弟子,被稱爲“法中龍象”。

羅什於晉·隆安五年(公元401年)至長安,肇隨行。既而秦主姚興請羅什入西明閣及逍遙園翻譯佛典,他和僧睿等相助詳定,列席譯場,諮稟羅什,所悟更多。

僧肇大師 僧肇怎麼讀

元興三年(公元404年),《大品般若經》譯出後,他着《般若無知論》,凡二千餘言。羅什大加讚賞,說“吾解不謝子,辭當相挹。”其時他大約才二十三歲。羅什又譯出《百論》,他又作了一篇序文,闡明一論的要旨。

義熙二年(公元406年),《維摩經》譯出後,他又條記羅什的口義作爲經的註解,並作序(此序已佚,現存《經注》,系糅和羅什、僧肇、道生、僧睿、道融各家的註解而成)。約在義熙四年夏末,道生從關中回廬山,以《般若無知論》示隱士劉遺民,遺民讚歎說︰“不意方袍復有平叔”,因以呈慧遠,遠也以爲“未嘗有”,於是一同披尋玩味。第二年(公元409年),劉遺民致書與他通好,並諮問關於“般若無知”的疑義。又一年(公元410年),他復書,告以關於佛法盛況,並附贈所作《維摩經注》一本;次述《般若無知論》的旨趣以答。

義熙六年(公元410年)劉遺民致函僧肇說:“去年夏末。見上人《般若無知論》才運清俊,旨中沈允。推步聖文,婉然有歸,披味殷勤,不能釋手 ,真可謂浴心方淵,悟懷絕冥之肆,窮盡精巧,無所間然”。他後來又着《不真空論》、《物不遷論》等。

義熙九年,佛陀耶舍譯出《長阿含經》,他也列席譯場,並作序。

他在羅什門下十餘年,被稱爲什門“四聖”或“十哲”之一,又稱爲“解空第一”。羅什卒後,他“追悼永往,翹思彌厲”;更博採衆經,着《涅盤無名論》,往復論辯,有九折十演。論成,表上秦王姚興,姚興略加讚許,即令繕寫,分發子侄。

義熙十年(公元414年)早逝於長安,《傳燈錄》卷二十七一說爲姚興所殺,辭世詩曰:“四大元無主,五陰本來空,將頭臨白刃,猶似斬春風。”年僅三十一歲。

僧肇本人集中國傳統文化及印度龍樹的中觀學精髓於一身。印順導師認爲僧肇是中國“三論宗”的第二祖,其思想“切近龍樹學的正義”。

著作

現存藏經中題爲僧肇所作者爲數不少,但目前學界確定爲僧肇所作者有:《般若無知論》、《不真空論》、《物不遷論》、《維摩詰經注》、〈百論序)、〈維摩詰經序〉、〈長阿含經序〉。疑僞者有:《涅槃無名論》、《金剛經注》、《寶藏論》、〈宗本義〉、〈鳩摩羅什法師誄〉、〈法華經翻後記〉、〈梵網經序〉。

陳朝時,出現《般若無知論》、《不真空論》、《物不遷論》及《涅槃無名論》合刊本,稱之爲《肇論》,並附〈宗本義〉一文,慧達爲之序,遂成爲通行本。

主要思想

後人收集所著之宗本義、物不遷、不真空、般若無知、涅槃無名諸論,題名爲“肇論”。僧肇立言作論,意在指引一條修行悟道至路徑,讓人證得涅槃境界,其由分解物相之真實、體不真空境爲悟道入手之處。全書大意具體如下:

(1)物不遷論︰隨順世人易知之俗“物”來談事物“不遷”之本性,以此明瞭法性無有“去來”、“即動而靜”之深意。也就是說,一切事物現象處於不斷變化,實則真性不變不動、無去無來。因“所知”的“俗物” 雖變化莫測,皆出於“能知”之一心(或真性),然依名言概念而確立對事物之認知,故變化的萬物本身並非實有。

(2)不真空論︰不真故為空,認為“至虛無生”即性空真諦。此論從點評“心無”、“本無”、“即色”等三宗思想為出發點,來闡明“即物順通”、“非有非無”和“即物自虛”的中道實相。

(3)般若無知論︰此就“即動”觀靜、“即色”觀空之般若智來立言。然常人依有漏智,取執一對象或概念為有知;然而,般若智乃系超越相對之二元,而於本性之“道種智”開發顯示出“一切智”來。

(4)涅槃無名論︰文中主要探究與“涅槃體性”有關的“有名與無名之辯”和“涅槃與修證的關係”等問題。站在“涅槃”不離佛法行證的立場,肯定涅槃“後得”的經驗意義;同時,又從涅槃“無為”、“非有非無”的角度,賦予涅槃“先有”的超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