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雍正皇帝把"十改於"的改詔之說成立嗎?

雍正皇帝把"十改於"的改詔之說成立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從雍正年間時,對雍正繼位的談論便不絕於耳。雖然史學界對皇位合法性尚無定論,但流傳的把"十改於"的改詔之說是不成立的,因爲現存於遼寧檔案館的康熙遺詔是雍正登基後擬的並頒佈天下,並非康熙真跡,所以遺詔不能說明問題。

具體的篡改內容,也有好幾個版本。一種說法是在“十”字加上一橫一勾,改成“於”字,變成了“傳位於四子”;還有一種說法,筆畫添得更多一些,把“十”字變成“第”;第三個版本是說在改掉“十”字的同時還改了名字,說遺詔的原文是“傳位十四子胤禎”。“禎”是“禎”的古寫,與“胤禛”的“禛”只有一筆半之差,略作改動,“胤禎”就變成了“胤禛”。

雖然篡改詔書之說甚爲流行,它卻是很容易被駁斥的。

雍正皇帝把"十改於"的改詔之說成立嗎?

首先,“於”的繁體字爲“於”,雖然我們不能完全排除“傳位於四子”寫成“傳位於四子”的可能性(古文常有用簡體字的),但像發佈傳位詔書這樣的大事,在清代中前期是不可能只寫漢字而不寫滿文的(興許還附有蒙文),將漢字的“十”改成“於”固然容易,但把滿文和蒙文的“十”改成“於”就不那麼容易了。其次,“四子”、“十四子”的稱呼不夠規範,清代皇子一般都稱“皇某子”,也就是說,所謂“傳位十四子”的規範寫法應該是“傳位皇十四子”,而在這種格式之下,如果將“十”字改成“於”,就成了“傳位皇於四子”,根本講不通。

主張篡位說的學者中,有的認爲康熙去世過於突然,未來得及留下任何傳位遺詔,而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謀搶佔了先機;有的認爲康熙生前兩立兩廢太子,對立儲君一事勞心傷神,直到臨終前才屬意皇十四子爲儲君。

胤禛是靠陰謀手段奪位的,但他的奪位,只是有悖於古代帝制的綱常倫理,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卻在客觀上有力地防止了康熙各皇子集團之間出現兵戎相見的局面,維護了社會穩定,保障了當時百姓相對和平安穩的生活。且胤禛在位十三年,勤於政事、勵精圖治,對連續“康雍乾盛世”起到了承前啓後的作用。所以,單憑胤禛奪位一事,是無法全然否定其在中國歷史上所起到的重要的積極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