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孫權勸學 孫權的老婆

孫權勸學 孫權的老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孫堅之子,孫策之弟,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人物簡介

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羣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爲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爲吳王,建立吳國。同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孫權稱帝后,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黃龍二年(230年),所派將軍衛溫、諸葛直抵達夷州(今臺灣)。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羣下黨爭,朝局不穩。於神鳳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孫權亦善書,唐代張懷瓘在《書估》中將其書法列爲第三等。

孫權勸學 孫權的老婆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孫權籍貫吳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孫氏家族在江東是寒族,陳壽記載孫氏出身“孤微”,《三國志》記載孫氏“世仕吳,家於富春”。光和五年(182年),孫權是當時任下邳縣丞孫堅的嫡次子,母爲吳夫人。據傳孫權是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第22代孫。

光和七年(184年),朱儁奏請孫堅擔任佐軍司馬,孫堅隨朱儁南征北戰。孫權與其母吳氏及兄弟姐妹都留在九江郡壽春縣。

初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逝世,時任長沙郡(治所在今湖南省長沙市)太守的孫堅起兵響應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將家搬到廬江郡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吳夫人母子們隨行。191年,孫堅奉袁術之命討伐荊州劉表,不幸戰死。

興平二年(195年),孫權長兄孫策起兵時,孫權跟隨其兄左右,孫策征戰江東,孫權常常參與商議計謀,孫策感到很驚奇,自認爲不如他。每當宴請賓客時,孫策常常回頭看着孫權說:“這些人,以後都會是你的手下。”

建安元年(196年),時年15的孫權被舉孝廉、茂才,任陽羨(今江蘇宜興)長,代行奉義校尉。孫策平定江東五郡後給漢廷進貢,漢廷派劉琬授予孫策官爵,劉琬對人說:“我看孫家的兄弟雖然每個都才華橫溢,智慧通達,但是都是榮華福貴不長久。只有次男孝廉,相貌高大挺拔,與常人不同,有大貴之表,且會是最長壽的,你們等着瞧吧。”

建安四年(199年),孫權跟隨孫策征討廬江太守劉勳。劉勳敗逃後,又進軍沙羨討伐黃祖。

臨危受命

建安五年(200年),時任會稽太守的兄長孫策遇刺客殺害身亡,孫權依兄言接替其位,此時孫權只佔有會稽、吳郡、丹楊、豫章、廬陵,而且其他邊遠險要之地尚未完全歸從,而天下豪傑英雄各州郡皆有,作客寄寓的士人,則以個人的安危隨意去留,君臣之間沒有建立穩固的關係,東漢朝廷冊封他爲討虜將軍,兼領會稽太守。

孫權以張昭爲心腹、以陸遜、魯肅、諸葛瑾、步騭爲輔弼。以周瑜、程普等爲將軍統領兵卒,以呂範、朱然爲爪牙。他分遣部署諸將,鎮壓撫卹山越族,討伐那些不服從者。兵不妄動,打仗往往很少失敗,很快穩定住了江南地區。從此,孫權成爲江東實際統治者。

爲父報仇

建安八年(203年),孫權往西討伐黃祖,發起夏口之戰,擊敗黃祖的水軍,孫權撤軍時路過豫章,派呂範平定鄱陽,程普討伐樂安。

建安十年(205年),孫權派賀齊討伐上饒。建安十一年(206年),江夏太守黃祖遣將鄧龍數千兵將入柴桑,都督周瑜反擊,生擒鄧龍送吳。

建安十二年(207年),投靠了孫權的甘寧說:“今漢已經日漸衰微,曹操爲滿足自己的心,終於成了篡漢的盜賊。南荊之地,山陵地勢有利,江川流通,國的西邊的確是這樣的形勢。我已看透劉表,考慮的不夠長遠,兒子也是無能的人,不是能夠承傳基業之才。主公應當儘早規劃,不能落入曹操手上。進圖之計,先取黃祖爲佳。黃祖如今年老,老邁衰退嚴重,錢財糧谷都已經缺乏,左右矇騙他,事出於錢財私利,侵要吏士的錢財,吏士心裏都憤怒。舟船戰具,廢棄也不修理,耕農懶惰,軍隊沒有法紀。如果主公現在去攻打,必定能大敗。一旦打敗黃祖軍,擊鼓行軍至西,西據楚關,大局趨勢擴張,這樣就可以逐漸進取巴蜀。”孫權贊同並採納。

張昭當時就在席上坐,難言道:“吳國如今危懼,如果行軍攻打,必然招致恐慌。”甘寧回答道:“國家將蕭何的重任交給君你,君留置守護卻擔心憂亂,那爲什麼還要仰慕古人?”孫權對舉起酒杯附於甘寧說:“興霸,今年行軍討伐,就如這杯酒,決意託付給卿你。卿儘量提出方略,如能夠破黃祖,則是卿的功勞,不要因爲張長史(張昭)之言而放棄。”吳範說:“今茲少利,不如明年,明年戊子,荊州劉表亦身死國亡。”孫權最後還是出兵,不能攻克。

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爲都督。呂蒙隨軍出征。吳範到尋陽時,視察環境,要求軍隊立刻加速行軍,黃祖下令用兩首艨艟戰艦封鎖沔口(漢水入長江口),用大繩繫着巨石爲錐以固定艦隻,在兩面大石上聚集數千人,艦上更有千餘人用弓弩射向孫權軍,弓弩亂髮,箭如雨下,封鎖孫軍的前進路線,孫軍不能向前。偏將軍董襲與司馬淩統各率百人死士爲前部,衆人被著兩鎧,乘着大舸船衝入蒙衝裏,董襲持刀斷開兩首蒙衝之間的聯結,淩統與數十名英勇善戰的兵士共乘一船,斬殺黃祖將領張碩,黃祖見孫權兵來,急派水軍都督陳就率兵反擊,呂蒙統率前鋒部隊,身先戰陣,親自斬殺陳就。擄獲其船隻、士兵。

返回到孫權大軍,並引領自軍兼程趕路,水路兩路齊進。淩統先攻下城池,黃祖隻身逃竄,被孫權軍中的騎兵馮則所斬殺。此戰,孫權大獲全勝,一舉殲滅宿敵黃祖,但是劉琦及時前來禦敵江夏北部,孫權依舊無法攻下江夏。只能有效佔領江夏郡南部區域。

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208年),荊州牧劉表病死,劉備南渡長江,魯肅奉命與他相見,向他轉述了孫權的計劃,並向他陳說成敗的情勢。劉備派諸葛亮去拜謁孫權。當時孫權的謀士們都勸孫權迎降曹操。只有周瑜、魯肅堅持抗擊曹操的主張,意見與孫權相合。周瑜、程普分別被任命爲左、右都督,與劉備一同進軍,在赤壁與曹軍相遇,大敗曹操軍隊。

劉備、周瑜等又追擊到南郡,曹操只好撤回北方。甘寧在夷陵,被曹仁的部隊所包圍,孫權採納呂蒙的計策,留下淩統抗拒曹仁,用其中一半兵力馳救甘寧,吳軍勝利返歸。孫權親自率軍圍困合肥,攻合肥一個多月,未能破城。赤壁之戰,孫權與劉備建立了孫劉聯盟,也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攻略南郡。孫權以周瑜爲南郡太守。劉備上表奏封孫權代理車騎將軍,兼任徐州牧。

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任命魯肅爲太守,駐守陸口。孫權遣步騭爲交州刺史,揮師南征。吳軍壓境,交州各郡守無不俯首,士燮率領衆兄弟奉承節度。唯有劉表所置蒼梧太守吳巨“陰懷異心,外附內違”,最後被步騭所斬,孫權遂加士燮爲左將軍。

建安十六年(211年),孫權將治所遷至秣陵。次年,孫權修築石頭城,改秣陵爲建業。又修築了濡須塢。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再次親率大軍攻孫權江西營,據《三國志》記載,他“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謂‘生子當如孫仲謀’。”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帶兵南下進攻東吳的濡須(安徽無爲東南),孫曹兩軍隔長江相持了一個月,沒分出個勝負。一天,孫權親自坐着條大船來到江面觀察曹軍的動向,只是察看敵情。結果捱了一頓猛箭。船的一側中箭太多,有些傾斜,將要翻船。孫權急中生智將船調個頭,讓另一面也受箭,以求平衡。結果平安無事回到營寨。

奪取荊州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孫權征討皖城。閏月,攻破皖城,俘獲廬江太守朱光及參軍董和,男女百姓數萬人。孫權派諸葛瑾向劉備討還荊州各郡。劉備不答允。孫權就派遣呂蒙指揮鮮于丹、徐忠、孫規等領兵二萬,攻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孫權住在陸口,爲各路軍隊的指揮、調度。呂蒙軍隊一到,長沙、桂陽二郡全部歸服。劉備害怕丟失益州,便派使者求和。兩國重新結好爲盟,於是平分荊州,把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土地予孫氏。孫權從陸口返還,征討合肥。撤軍時孫權與淩統、甘寧等在逍遙津以北被魏國大將張遼所襲擊,淩統等拼死保護住孫權,孫權騎着駿馬衝過津橋才逃脫而去。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孫權派使者與曹操修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在襄陽圍攻曹仁,孫權寫信給曹操,請求討伐關羽。十月,孫權派遣呂蒙、陸遜征討關羽,呂蒙佔據江陵、陸遜則另率軍攻取宜都郡,退軍駐守夷陵,固守峽口,以防禦蜀軍的進攻。孫權派朱然、潘璋在關羽的必經之路截擊擒殺關羽。自此荊州南北至此爲曹、孫兩家瓜分。於是孫權免除荊州百姓的所有租稅。曹操上表任命孫權爲驃騎將軍,假節兼任荊州牧,封南昌侯。

受封吳王

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孫權自公安遷都鄂州,改名武昌,以六縣設置武昌郡。曹丕稱帝,孫權派使者去請求爲魏的藩屬,並把于禁等送回北方。曹丕冊封孫權爲吳王,以大將軍使持節的身份監督交州,兼任荊州牧。劉備率軍前來討伐,孫權任命陸遜爲都督,率領朱然、潘璋等領兵前往抵抗,爆發夷陵之戰同時派遣都尉趙諮出使魏國。孫權立長子孫登爲王太子。

黃武元年(222年),陸遜徹底擊敗蜀軍。蜀軍被斬殺和放下武器投降者有幾萬人。劉備僅保得自身不死。魏國派侍中辛毗、尚書桓階前來東吳與之立誓結盟,並徵召孫登去做人質,孫權推辭不受。秋九月,魏國就命令曹休、張遼、臧霸出兵洞口,曹仁出兵濡須塢,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率軍圍攻南郡。孫權派遣呂範從水路抵禦曹休等,諸葛瑾、潘璋、楊粲前往救援南郡,朱桓以濡須督的身份抵拒曹仁。

孫權改年號爲黃武,沿着長江布兵堅守。曹丕爲了增強對江東的遙控,要求孫權將自己的兒子送到魏國都城做人質。孫權始終不肯,總是找藉口推辭,最後曹丕以此爲藉口,說孫權心不誠,於是發兵攻打江東。孫權爲了對抗曹丕,又派人向劉備請求和好,劉備此時也無法收回荊州,爲了集中力量治理好後方,也同意了。十二月,孫權派太中大夫鄭泉拜謁劉備,蜀、吳兩國自此重結盟好。

黃武二年(223年),孫權在江夏修築山城。改用乾象曆。夏四月,孫權的大臣們進勸他稱帝,孫權不答應。

黃武三年(224年),孫權派遣輔義中郎將張溫訪問蜀國。

黃武四年(225年)六月,孫權任命顧雍接替去世的孫邵爲丞相。

黃武五年(226年),孫權下令各州郡守,對百姓實行寬容安息政策。這時陸遜因駐守的地方缺糧,上表孫權命令諸將廣開農田。七月,孫權聽說魏文帝曹丕去世,興兵征討江夏郡,圍攻石陽城,無功而返。孫權任命全琮爲東安郡太守,討伐山越族的反叛。十月,陸遜上表勸孫權廣施恩德、輕徭薄賦。孫權回覆天下尚未平定,事業仍然須得大家出力支持才能成功。孫權分交州另置廣州,不久又複合爲交州。

黃武七年(228年)五月,鄱陽太守周魴假裝叛離東吳,引誘魏將曹休。爆發石亭之戰,秋八月,孫權前往皖口,派將軍陸遜在石亭大敗曹休。

登基稱帝

孫權勸學 孫權的老婆 第2張

  重列神獸鏡

黃龍元年(229年),東吳公卿百官都進勸孫權正式稱帝。夏四月十三日,孫權在南郊正式登基爲帝,改年號爲黃龍。追諡父親孫堅爲武烈皇帝,母親吳氏爲武烈皇后,長兄孫策爲長沙桓王。立吳王太子孫登爲皇太子。將軍官吏都晉爵加賞。六月,蜀國派人前來慶賀孫權登基。孫權與蜀使商議平分天下,豫、青、徐、幽四州屬吳;兗、冀、並、涼四州屬蜀。司州的土地,以函谷關爲界分屬兩國,並制定盟書,共同聲討曹丕。秋九月,孫權將都城從武昌遷到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就住在原來的府第中,不再另建新宮殿,徵召上大將軍陸遜輔佐太子孫登,掌管武昌事宜。

黃龍二年(230年),孫權多次派人出海。他派衛溫、諸葛直等航行到達夷洲(一說即今臺灣);242年,他又派聶友等航行到珠崖儋耳(指現今的海南島)。

黃龍三年(231年)二月,孫權派遣太常潘濬率領五萬人馬征討武陵少數民族。十二月,改第二年爲嘉禾元年,

嘉禾元年(232年),孫權派遣將軍周賀等航海到遼東。十二月,遼東太守公孫淵向孫權稱藩。

嘉禾二年(233年),孫權派太常張彌等萬人,帶上金銀財寶奇貨異物,加上九錫,經海路送給公孫淵。舉朝大臣全都規勸孫權,認爲公孫淵其人不可信,對他的恩寵禮遇不要太過分。孫權到底還是沒有接受規勸。後來公孫淵果然將張彌等殺死。孫權大怒,企圖親自征討公孫淵,尚書僕射薛綜等極力諫阻,孫權最終中止這個計劃。

嘉禾三年(234年),孫權下詔放寬徭役,夏五月,孫權派遣陸遜、諸葛瑾等駐軍江夏、沔口,派孫韶、張承等進軍廣陵、淮陽,孫權自己親率大軍進圍合肥新城,爆發合肥新城之戰後退兵回返,孫韶也停止進軍廣陵等地。秋八月,孫權任命諸葛恪爲丹楊太守,討伐山越部族。次年,孫權派呂岱領兵討伐賊寇李桓等。

嘉禾六年(237年),孫權讓羣臣討論奔喪立科、丞相顧雍奏請違法奔喪應處以死罪。此後吳縣縣令孟宗違法奔母喪歸家,事後在武昌將自己拘禁起來聽候處罰。陸遜向孫權說明孟宗的平時作爲,並藉機爲孟宗求情,孫權於是給孟宗減刑一等,並申明下不爲例,於是違法奔喪的事絕跡。

赤烏元年(238年),改年號爲赤烏。當時,孫權信任校事呂壹,呂壹本性苛刻殘忍,執法嚴酷。太子孫登屢次進諫,孫權都不採納,大臣們於是都不敢進言。後來呂壹奸邪的罪行敗露被處死,孫權自我批評承認錯誤,派中書郎袁禮代自己向各位大將致歉,向大家詢問政事應該作些什麼樣的變革。下詔書批評諸葛瑾、步騭、朱然、呂岱不肯有所陳述。

赤烏二年(239年),孫權派遣使者羊瞶、鄭胄、將軍孫怡前往遼東,擊敗魏國守將張持、高慮。十月,孫權派遣將軍呂岱、唐諮前往討伐少數民族叛亂,一年多時間將他們全部擊敗。

赤烏三年(240年)三月,孫權下詔督察侵擾百姓的非法行爲。夏四月,命令各郡縣修整城郭,十一月,孫權命令各地打開糧倉,賑救窮苦百姓。

赤烏四年(241年),孫權派遣衛將軍全琮攻略淮南。威北將軍諸葛恪進攻六安。全琮與魏國將軍王凌在芍陂交戰。芍陂之役爆發,車騎將軍朱然圍攻樊城。五月,吳太子孫登去世。六月,大將軍諸葛瑾去世。

赤烏五年(242年),孫權立兒子孫和爲太子,大赦,改禾興縣爲嘉興縣。百官上奏請冊立皇后及四王,孫權沒有同意。夏四月,禁止進獻御用物品,減少皇室膳食的供應。秋七月,孫權派遣將軍聶友、校尉陸凱率兵三萬攻討珠崖、儋耳。八月,孫權立兒子孫霸爲魯王。二宮之爭開始。

赤烏六年(243年)冬十一月,丞相顧雍逝世。

赤烏七年(244年),正月,孫權用上大將軍陸遜爲丞相。當年,步騭、朱然等認爲蜀國要背叛盟約而與魏國往來,孫權爲蜀國向大家擔保。

赤烏八年(245年),二月,丞相陸遜去世。八月,孫權派遣校尉陳勳及兵卒三萬人,開鑿句容城中路運河,建造糧倉。

赤烏九年(246年),九月,孫權用驃騎將軍步騭爲丞相,車騎將軍朱然爲左大司馬,衛將軍全琮爲右大司馬,鎮南將軍呂岱爲上大將軍,威北將軍諸葛恪爲大將軍。

赤烏十年(247年),右大司馬全琮去世。夏五月,丞相步騭去世。

赤烏十一年(248年),太初宮建成。赤烏十二年(249)春三月,左大司馬朱然去世。四月九日,驃騎將軍朱據兼任丞相。

赤烏十三年(250年),孫權免去拖欠的賦稅,借貸給百姓種糧。孫權廢太子孫和,讓他住在故鄣。魯王孫霸被賜死。十一月,孫權冊立孫亮爲太子。十二月,魏國大將軍王昶圍攻南郡,荊州刺史王基進攻西陵,孫權派遣將軍戴烈、陸凱率軍前往抵抗。二宮之爭結束。

去世

太元元年(251年),孫權冊立皇后潘氏,冬十一月,孫權祭祀南郊回來後,就生病臥牀。十二月,遣驛使傳書召大將軍諸葛恪回來,拜封爲太子太傅。孫權下詔省徭役、減徵賦。

太元二年(252年),孫權立原太子孫和爲南陽王。五子孫奮爲齊王。六子孫休爲琅琊王。二月,大赦,改年號爲神鳳。皇后潘氏去世。神鳳元年四月廿六日(公元252年5月21日),70歲的孫權因患風疾(相當於今稱中風)病死於太初宮中,稱帝在位23年。葬於建業蔣陵,諡大皇帝,廟號太祖。

 爲政舉措

政治

在開展軍事、外交活動和擴大地盤的同時,孫權注重發展生產、富國強兵。他接替其兄主事不久,即開始推行屯田。東吳屯田分軍屯和民屯,設典農校尉、典農都尉、屯田都尉等職官管理,屯田兵且耕且戰,屯田戶只須種田,免除民役。屯田地區分佈很廣,屯田的軍民多少不等,皖城的屯田基地有屯兵數千家,而毗陵的屯田民則有男女數萬口。東吳屯田的規模可觀,且多用牛耕,耕作技術也較先進。

海昌縣(今浙江海寧)是孫吳早期唯一的屯田縣,由陸遜爲屯田都尉。

黃武五年(226年),陸遜以所在少谷爲由,上表請令諸將增廣農田、拓開屯田,孫權同意擴大屯田面積,並將駕車的牛改作耕牛,親自耕田,鼓勵將吏屯墾。

孫權也注意興修水利,他於黃龍二年(230年)築東興堤,以遏巢湖水。赤烏八年(245年)八月,孫權派校尉陳勳開鑿句容城中路運河,建造糧倉。又於赤烏十三年(250年)作堂邑塗塘(即今江蘇六合縣互樑堰),此外,還開鑿了幾條運河,這些運河既是內河航道,又有灌溉作用。

爲了恢復和發展生產,孫權多次寬賦息調,奪取荊州後正逢時疫,免除了荊州農民的租稅,並下令諸將要居安思危,加強武備,崇尚節儉,要求放寬催收農夫所欠租稅。赤烏三年(241年),嚴禁官吏以勞逸爲由干擾農事。太元元年(250年),下詔減省徭役、徵賦,革除民弊。

孫權爲人節儉。雖然稱帝遷都建業,不建新宮殿因陋就簡沿用舊將軍府寺爲宮,至赤烏十年(247)腐朽損壞後仍僅以武昌宮加以重建,可見其愛惜民力。

孫吳都城建業(今江蘇南京)原名秣陵,最初是一小縣,因孫權定都於此並開鑿運河而成爲一流都市,後成爲六朝的文化中心。

 軍事

孫權在位時期,曾多次出兵北伐,發動兩次合肥之戰,意圖由此進攻曹魏,雙方各有勝負。孫權最終還是未達成預定目標。

嘉禾六年(237年),遼東太守公孫淵背叛曹魏,自立爲燕王。赤烏二年(239年),孫權派羊衜等遠征遼東,但公孫淵已於此前爲司馬懿攻滅,吳軍便攻打旅順口的魏軍海防城堡牧羊城,擊敗魏將張持、高慮,俘獲大批人口。

孫權稱帝后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擴充領地。山越人是秦漢時期百越的後代,爲了逃避原來苛重的賦稅,逃進山林中,形成了自己的組織和社會,拒絕向孫吳政權交納租稅。開始,孫權派兵鎮壓,但收效不大。爲了集中兵力對外用兵,解除後顧之憂,孫權調集重兵開始對付山越人。

大將呂範、程普、太史慈、韓當、周泰等領兵合圍,山越人的領袖被逐個抓獲,其他山越人區別對待:強壯的青年人充實軍隊,老人、婦女統一管理,從事農業生產。孫權集中兵力終於解決了山越人的問題,後方得以徹底穩固,這爲他下一步對外用兵奠定了基礎。

 外交

《吳歷》曰,黃武四年,扶南諸外國來獻琉璃。這是我國最早與南海諸國交流的記載。孫權主動派出朱應與康泰出訪南海各國,先後到過林邑(今越南中南部)、扶南(今柬埔寨)、西南大海州(今南洋羣島)、大秦(羅馬)、天竺(今印度),並記下各國物產以利貿易奠定了南海貿易的基礎,回國後,二人分別撰寫《扶南異物志》及《外國傳》(又稱《吳時外國傳》),之後繼續派出使節進行南國宣化,同扶南、林邑、堂明(今柬埔寨)建立關係。

這是史無前例的事情,雖然南海諸國之前已與我國有接觸,但是由官方政府主動派出官員積極尋求國際貿易,孫權卻是創舉,貿易的範圍甚至到達了羅馬,並在建業接見了羅馬商人秦論。

另外由於孫權積極擴張海上事業,並曾發兵遼東,因此江南造船業大大興盛。

經濟

孫權分部諸將,鎮撫山越,增設縣邑,編制戶籍,設置農官,推行軍屯與民屯;收容南遷移民,興修水利,增廣農田;親自下田採用牛耕,大幅度改良農業生產技術,大興佛教,奠定了六朝的經濟與文化基礎。

首都建業原名秣陵,最初是一小縣,因孫權定都建業並開鑿運河而成爲一流都市,被稱爲六朝古都,現名南京。

由於孫權大力開拓海上事業並且開拓江南,因此在歷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他死後的待遇與他的功績完全不成正比,詩人曾極在其作品《吳大帝陵》中提到“四十帝中功第一,壞陵無主使人愁”,劉克莊也在《吳大帝廟》中嘆息“今人渾忘卻,江左是誰開”。

人物性格

孫權性格曠達開朗,仁愛明斷,喜歡供養賢才,因此很早就與父兄齊名。

他天性活潑熱情。能言善辯,詼諧幽默。曾與陸遜當衆對舞,又戲弄諸葛瑾鄭泉張昭等。其本人亦經得起讓部下開玩笑。也常與諸葛恪說笑,吳國朝堂上下因此充滿着快活的空氣。

孫權非常重視集體的力量,毫無保留地信任部下甚至部下死後代爲教養其孤兒贍養其妻兒及其父母。也會調解部屬糾紛,亦下詔勿殺叛逃將領的妻子子女。孫權與臣下的親密關係也體現在稱呼其表字上(帝王大多對臣下直呼其名),甚至是對於初見的潘濬。對於他國賢才,孫權也毫不掩飾地表達喜愛,如諸葛亮費禕鄧芝宗預等。孫盛因而稱許孫權盡心關愛部下,令其甘心爲自己拼命,是東吳能夠立於江東的原因。

用人方面,孫權以適才適所爲第一原則,而不以輩分、資歷、交情、名氣爲優先,例如選擇寒門出身的周泰爲平虜將軍,與孫權爲同窗的名門之後朱然則身居其下,還有在夷陵之戰任命資歷尚淺的陸遜爲大都督,許多人爲孫策舊將或者公室貴戚而對此事有所不滿,但最終取得了大勝。甚至以顧雍爲丞相而非衆人所推薦的張昭,原因是天下未定,而張昭性情剛烈擇善固執,如使張昭領丞相,容易產生摩擦,這樣反而是害了張昭。步騭本來出身寒族,最終竟做到了丞相一職。孫權亦能主動培養部下,同時對待功臣的態度是忘其短而貴其長。

孫權崇尚節儉,並效法大禹以卑宮爲美,原本住的建業宮其實只是孫權早期的將軍府而已,一直住到赤烏十年建材腐朽,還詔令將武昌宮拆了,把木材運來建業修繕,但其實當時武昌宮也有二十八年的歷史不堪使用,這麼做的目的是節省木料避免妨礙農桑工作,由此也可知孫權對農業的重視。

孫權執法嚴格,即使面對至親也是法律優先從不循私。馮熙稱其“賞不擇怨仇,而罰必加有罪”。孫輔因通敵而被流放、庶弟孫朗因違反軍令燒燬自軍軍用而被呂範送回,於是改姓丁並禁錮終身、愛子孫霸更因圖危太子,而被賜死。從任用曾企圖謀反的孫暠的後裔來看,實際上對於同族親戚仍相當重視。

孫權平常能廣納諫言,但有時則非常固執己見,所以在一片投降之聲時選擇與曹操一戰,同時也因固執在遼東問題上與張昭發生衝突,因爲兩宮事件導致陸遜憤死。但難能可貴的是孫權同時也具有認錯的勇氣,從陸遜之子陸抗的任職態度以及陸機所著《辯亡論》還有孫權並未對陸家進行打擊行動看來,孫陸二家情誼仍然十分深厚,陸氏對孫權亦持肯定態度,不因孫權老年昏虐而有所怨言。

孫權善於判斷國內外人物局勢。如認定魏延和楊儀會在諸葛亮死後內訌,也預見到了曹魏亡國的先兆。

孫權的忍辱負重性格在向曹操與曹丕稱臣時一覽無遺,因此臥薪嚐膽一詞出自蘇軾的《擬孫權答曹操書》,也因爲忍辱負重,所以孫權面對荊州問題時選擇了與蜀國結盟,而不與劉備爭鬥,避免曹操坐收漁翁之利。三國之中,也是東吳最晚稱帝。陳壽亦提過“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句踐之奇英,人之傑矣”,趙諮答曹丕時亦說“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關於孫權嗜好,其中射虎與好酒尤其出名,所以騎射過人,在合肥面對張遼的突襲能平安躍馬過橋,弓術亦不凡,喜歡將人灌醉,曾因好酒而差點誤殺虞翻,孫權喜好冒險,曾頂着大風天坐船出航,乘輕船去見曹操軍隊密令甘寧夜襲曹營。孫權也喜愛讀書在書法上亦有成就。

孫權早年信仰道術,與諸多方術之士交往甚密。主要人物爲吳範、劉惇、趙達、姚光、介象等人。而被後世尊爲道教天師的葛玄也與孫權有過交往。後來孫權皈依佛教,爲高僧康僧會建立建初寺。

陳壽批評孫權隨心所欲,在家庭上“嫡庶不分,閨庭錯亂”。到了晚年又“多嫌忌,果於殺戮”,爲繼承人問題上埋下了禍根,很多國家重臣如顧譚朱據都受到牽連,使政局更加混亂,導致吳國很長一段時間內動盪不安。裴松之則意見相反,認爲孫權廢掉無罪的太子,雖然是開啓禍亂的前兆,但最多隻是東吳滅亡的次因而非主因,畢竟東吳滅亡已是孫權死後二十八年的事情,而且滅亡主因仍是暴君孫皓,即使孫權當時傳位於孫和,最後也是孫皓登基,國之滅亡的根本問題其實是出在爲政者昏虐,並非只有孫權廢黜一事就能造成,如孫亮能保住國祚,或者孫休不早死,都不至於讓東吳滅亡。陸遜的孫子陸機更著有《辯亡論上》《辯亡論下》詳細說明東吳亡國非因蜀國滅亡,而是孫權死後的當政者用人不當。

 評價

“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始有知名,侔於父兄矣。”(《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曹操:於濡須之戰(213年)“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劉表)兒子(劉琮)若豚犬耳!”(《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裴松之注引《吳歷》)於孫權稱臣時“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晉書·宣帝紀第一》)

劉備:“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爲下,吾不可以再見之。”

關羽:“鰂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陸遜:“陛下(孫權)以神武之姿,涎膺期運,破操(曹操)烏林,敗備(劉備)西陵,禽羽(關羽)荊州,斯三虜者當世雄傑,皆摧其鋒。”(《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

魯肅:“將軍神武命世。”“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鹹歸附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第二》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孫策臨終傳權時:“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陳(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孫權)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第一》)

諸葛亮:“海內大亂,將軍(孫權)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衆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衆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

諸葛亮:“權有僭逆之心久矣”(《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裴松之注引《袁子》)“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議者鹹以權利在鼎足,不能併力,且志望以滿,無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餘而利不取也。”

周瑜:“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裏,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爲漢家除殘去穢。”(《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今主人親賢貴士,納奇錄異。”

司馬懿:“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晉書·宣帝紀第一》)

張遼:“向有紫髯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

程昱:“權有謀。”

陳琳:“夫天道助順,人道助信,事上之謂義,親親之謂仁。盛孝章,君也,而權誅之,孫輔,兄也,而權殺之。賊義殘仁,莫斯爲甚。乃神靈之逋罪,下民所同讎。辜讎之人,謂之兇賊。”

趙諮:“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陳,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曹丕),是其略也。”(《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

賈詡:“孫權識虛實,陸議見兵勢。據險守要,泛舟江湖,皆難卒謀也。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臣竊料羣臣,無備、權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三國志·魏書·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

鄧芝:“大王命世之英。”

劉曄:“權無故求降,必內有急。權前襲殺關羽,取荊州四郡,備怒,必大興師伐之。外有強寇,衆心不安,又恐中國承其釁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卻中國之兵,二則假中國之援,以強其衆而疑敵人。權善用兵,見策知變,其計必出於此。”

劉曄:“權雖有雄才,故漢驃騎將軍南昌侯耳,官輕勢卑。士民有畏中國心,不可強迫與成所謀也。不得已受其降,可進其將軍號,封十萬戶侯,不可即以爲王也。夫王位,去天子一階耳,其禮秩服御相亂也。彼直爲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義也。我信其僞降,就封殖之,崇其位號,定其君臣,是爲虎傅翼也。權既受王位,卻蜀兵之後,外盡禮事中國,使其國內皆聞之,內爲無禮以怒陛下。”(《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馮熙:“吳王體量聰明,善於任使。賦政施役,每事必諮。教養賓旅,親賢愛士。賞不擇怨仇,而罰必加有罪。臣下皆感恩懷德,惟忠與義。帶甲百萬,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無飢歲。所謂金城湯池,強富之國也。”

劉基:“大王以能容賢蓄衆,故海內望風。”

鍾繇:“顧念孫權,了更嫵媚。”(《三國志·魏書·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

劉琬:“吾觀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中弟孝廉,形貌奇偉,骨體不恆,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爾試識之。”

陳壽評:“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祟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第一》)

孫楚:“吳之先主,起自荊州,遭時擾攘,播潛江表,劉備震懼,逃跡巴岷,遂依丘陵積石之固,三江五湖,浩汗無涯,假氣遊魂,迄於四紀,二邦合從,東西唱和,卒相扇動,拒捍中國。”

華譚:“賴先主承運,雄謀天挺,尚內倚慈母仁明之教,外杖子布廷爭之忠,又有諸葛、顧、步、張、朱、陸、全之族,故能鞭笞百越,稱制南州。”

裴松之:“孫權橫廢無罪之子,爲兆亂。”“權愎諫違衆,信淵意了,非有攻伐之規,重複之慮。宣達錫命,乃用萬人,是何不愛其民,昏虐之甚乎?此役也,非惟暗塞,實爲無道。”

孫盛:“盛聞國將興,聽於民;國將亡,聽於神。權年老志衰,讒臣在側,廢適立庶,以妾爲妻,可謂多涼德矣。而僞設符命,求福妖邪,將亡之兆,不亦顯乎!”“觀孫權之養士也,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陳武之妾,請呂蒙之命,育淩統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是故雖令德無聞,仁澤(內)著,而能屈強荊吳,僭擬年歲者,抑有由也。然霸王之道,期於大者遠者,是以先王建德義之基,恢信順之宇,制經略之綱,明貴賤之序,易簡而其親可久,體全而其功可大,豈委璅近務,邀利於當年哉?語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其是之謂乎!”

虞溥:“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始有知名,侔於父兄矣。”

王勃:“孫仲謀承父兄之餘事,委瑜肅之良圖,泣周泰之痍,請呂蒙之命,惜休穆之纔不加其罪,賢子布之諫而造其門。用能南開交趾,驅五嶺之卒;東屆海隅,兼百越之衆。地方五千裏,帶甲數十萬。”朱敬則:

“孫仲謀藉父兄之資,負江海之固,未敢爭盟上國,競鹿中原,自守未餘,何足言也。”

徐夤:“一主參差六十年,父兄猶慶授孫權。不迎曹操真長策,終謝張昭見碩賢。建業龍盤雖可貴,武昌魚味亦何偏。秦嬴謾作東遊計,紫氣黃旗豈偶然。”

司馬光:“文帝承父兄之烈,師友忠賢,以成前志,赤壁之役,決策定慮,以摧大敵,非明而有勇能如是乎?奄有荊揚,薄於南海,傳祚累世,宜矣。”

蘇軾:“親射虎,看孫郎。”“孫權勇而有謀,此不可以聲勢恐喝取也。”

蘇轍:“吳大帝方其屬任賢將,抗衡中原,曹公憚之。及其老也,賢臣死亡略盡,喜諸葛恪之勁悍,越衆而付以後事。闥其用兵勞民之後,繼起大役,兵折於外,既歸而不能自克,將復肆志於僚友。恪既以喪其軀,而孫氏因之三世絕統,吳、越之民陷於炮烙之地,國隨以亡。彼以進取之資用進取之臣,以徼一時之功可耳,至於託六尺之孤,寄千里之命,而亦屬之斯人,其勢必至是哉。”

謝採伯:“孫權運籌於內,劉備、諸葛亮、周瑜、關侯等,合謀並智,方拒得曹操,敗之於赤壁,亦未爲竒政縁。”

何去非:“權之勇決進取,無以逮其父兄,然審機察變,持保江東,於權有焉。”

辛棄疾:“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呂祖謙:“孫權起於江東,拓境荊楚,北圖襄陽,西圖巴、蜀而不得。北敵曹操、西敵劉備,二人皆天下英雄。所用將帥,亦一時之傑。權左右勝之而後能定其國。及權國既定,曹公已死,丕、叡繼世,中原有可圖之釁。權之名將死喪且盡,權亦老矣。”

蕭常:“權承父兄之資,勇而有謀,憤曹操竊國,嘗有討賊之志;烏林之捷,亦一時之雋功。其後關羽圍襄陽,降於禁,威振北方,操大懼,欲徙都以避之。權於是時,誠能與羽協力、東西並舉,則操可圖而漢室可興。今乃不然,反襲殺羽以媚曹氏,不能少降意於帝室之胄,而甘心臣賊,昭烈之不能混一區夏,由此故也。他日雖有犄角之功,亦無及矣。籲,惜哉!”

葉適:“權有地數千裏,立國數十年,以力戰爲強,以獨任爲能。殘民以逞,終無毫髪愛利之意,身死而其後不復振,操術使之然也。”

元好問:“孫郎矯矯人中龍,顧盼叱吒生雲風。”

朱元璋:“君臣之間,以敬爲主。敬者,禮之本也。故禮立而上下之分定,分定而名正,名正而天下治矣。孫權蓋不知此,輕與臣下戲狎,狎其臣而褻其父,失君臣之禮。”

孫承恩:“仲謀強明,委任才智。聽言能斷,業乃鼎峙。倍義負漢,屈身事曹。傳世四君,霸圖亦消。”

王夫之:“於是而知先主之知人而能任,不及仲謀遠矣。”“於子瑜也、陸遜也、顧雍也、張昭也,委任之不如先主之於公,而信之也篤,豈不賢哉?”

王懋竑:“至權時,張昭、張紘雖見尊禮而不復任用,昭且幾不免,而翻竟以竄死,惟顧雍、潘濬輩從容諷議,得安有位。陸遜有大功,而以數直諫憤恚而卒。周瑜、魯肅幸已早死,不與陸遜同禍,而亦恩不及嗣。有所愛重者,惟呂蒙、淩統、甘寧、周泰輩,以視策萬萬不逮矣。其保有江東者,以有呂蒙輩爲之用,得其死力,而其不能廓大基業,窺中原者,亦以此。”

趙翼:“至孫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以人主而自悔其過,開誠告語如此,其誰不感泣?使操當此,早挾一‘寧我負人,勿人負我’之見,而老羞成怒矣!此孫氏兄弟之用人,所謂以意氣相感也。”

王鳴盛:“孫權稱臣事魏已久,及黃武元年春大破蜀,劉備奔走,勢愈強盛,則魏欲與盟而不受,九月魏兵來徵,又卑辭上書求自改悔,乞寄命交州乃隨,又改年臨江拒守,彼此互有殺傷,不分勝負。十二月又通聘於蜀,乃既和於蜀,又不絕於魏,且業已改元而仍稱吳王。五年令曰北虜縮竄,方外無事,乃益務農畝,稱帝之舉,直隱忍以至魏明帝太和三年,而後發,反覆傾危,惟利是視,用柔勝剛,陰謀狡猾,史評以勾踐相比,非虛語也。”

胡三省:“當方面者,當如呂岱;委人以方面者,當如孫權。”(《資治通鑑注》)

盧弼:“竊謂有勾踐之志則可,無勾踐之志則終爲奴虜而已,南宋其已事也。仲謀操縱其間,以江東而抗衡大國承祚,方之勾踐其信然矣。”(《三國志集解》)

郝經:“東漢之衰,孫權承父兄之烈,尊禮英賢,撫納豪右,誅黃祖,走曹操,襲關侯,遂奄有荊颺,今年出濡須,明年戰合肥,嶷然勢常北向,而以守爲攻,稱臣於魏,結援於漢,始忍勾踐之辱,終爲熊通之譖,保據江淮,奄徵南海,卒與漢魏鼎峙而立,先起而後亡,非惟智勇足抗衡,亦國勢便利然也。”(《續後漢書》)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有詩讚曰:“紫髯碧眼號英雄,能使臣僚肯盡忠,二十四年興大業,龍磐虎踞在江東。”

何焯:“老悖昏惑,吳亡不待皓而決。”

李慈銘:“三國時,魏既屢興大獄,吳孫皓之殘刑以逞,所誅名臣,如賀邵、王蕃、樓玄等尤多。少帝之誅諸葛恪、滕胤,皆逆臣專制,又當別論。惟大帝號稱賢主,而太子和被廢之際,羣臣以直諫受誅者,如吾粲、朱據、張休、屈晃、張純等十數人,被流者顧譚、顧承、姚信等又數人,而陳正、陳象至加族誅,籲,何其酷哉!自是宮闈之釁,未有至此者也。”

蔡東藩:“黃祖本無才智,而孫堅死於祖手;孫策又不能親復父仇,命爲之,勢爲之也。堅阻於命,策限於勢;至權承父兄之業,用瑜蒙諸將,一出再出,方舉黃祖而梟夷之,春秋之義大復仇,如孫仲謀者,其固不愧爲令子乎?曹操謂生子至如孫仲謀,若劉景升諸兒,與豚犬等,原非虛言。”“孫權承父兄遺業,任才尚計,史謂其有勾踐遺風,乃內寵相尋,晚年益憒,廢長立幼,亂本已成。”

柏楊:“孫權是中國歷史上最可愛最有人情味的皇帝之一。”

李宗吾:“他和劉備同盟,並且是郎舅之親,忽然奪取荊州,把關羽殺了,心之黑,彷彿曹操,無奈黑不到底,跟着向蜀請和,其黑的程度,就要比曹操稍遜一點;他與曹操比肩稱雄,抗不相下,忽然在曹丞相駕下稱臣,臉皮之厚,彷彿劉備,無奈厚不到底,跟着與魏絕交,其厚的程度也比劉備稍遜一點。他雖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備,卻是二者兼備,也不能不算是一個英雄。”

後世紀念

孫權勸學 孫權的老婆 第3張

  孫權雕像

據《三國志》記載,孫權死後葬於蔣陵,與步皇后、潘皇后合葬。孫權因避祖父吳孝懿王孫鍾名諱,而把鐘山改名蔣山,孫權陵因在蔣山而稱作蔣陵。唐代《建康實錄》中說,蔣陵在“鐘山之陽”,北宋《祥符江寧圖經》中說“在鐘山南麓”。孫權死後葬於鐘山南麓的高崗上,葬處得名“孫陵崗”,後人又稱“吳皇陵”,而這也是南京地區最早的六朝陵墓。

20世紀40年代,因崗上多梅花,故將孫陵崗改名爲梅花山。

家庭

祖父:孫鍾,瓜農,漢末隱居於富春江畔的陽平山。

父親:孫堅,孫權稱帝后追諡爲武烈皇帝。

母親:吳太夫人,孫權稱帝后追諡爲武烈皇后。

長兄:孫策,東吳奠基者,孫權稱帝后追諡爲長沙桓王。

三弟:孫翊,丹楊太守,性格驍悍果烈,有孫策之風。

四弟:孫匡,孫策讓出父親孫堅之烏程侯爵位給幼弟孫匡來承襲,早逝。

姐姐:孫氏,嫁給曲阿人弘諮。

姐姐:孫氏,嫁給陳氏。

妹妹:孫夫人,嫁劉備,正史姓名不詳。三國演義中稱孫仁,戲曲《甘露寺》稱孫尚香。

五弟:孫朗,因違反軍令燒燬自家軍用被呂範送回而被禁錮。

嫡妻:謝夫人,會稽名士謝煚之女,謝承之姐。

嫡妻:徐夫人,孫登之養母。

嬪妃:步練師,與當時丞相步騭爲同宗族,生有孫魯班、孫魯育二女。

嬪妃:王夫人,諡號大懿皇后,生孫和、孫霸,其父爲王盧九。

嬪妃:王夫人,諡號敬懷皇后,生孫休。

皇后:潘皇后,生孫亮。

嬪妃:袁夫人,袁術之女。

嬪妃:趙夫人,趙達之妹,爲中國最早記載的女畫家,也是蚊帳的發明者,有針絕、機絕、絲絕三絕之稱的才女。

嬪妃:仲姬,生孫奮。

嬪妃:謝姬,孫霸子孫基和孫壹的祖母,應是孫霸的生母。

孫登,字子高,孫權長子。

孫慮,字子智,孫權次子。

孫和,字子孝,孫權三子。

孫霸,字子威,孫權四子。

孫奮,字子揚,孫權五子。

孫休,字子烈,孫權六子,被擁立爲吳國第三任皇帝。

孫亮,字子明,孫權七子,繼任爲吳國第二任皇帝。

孫魯班,字大虎,孫權長女,先配周循,後配全琮。

孫氏(待考),孫權次女。劉纂妻,早卒。

孫魯育,字小虎,孫權三女,先配朱據,後配劉纂。

養子:凌烈,淩統長子。淩統死時只有數歲,被孫權接到宮中撫養。長大後領父兵。封爲亭侯。

養子:凌封,淩統次子,與兄一同被撫養。兄凌烈犯罪被免官後,襲其爵位、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