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說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諸葛亮過於膽怯、不敢冒險嗎?

說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諸葛亮過於膽怯、不敢冒險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諸葛亮不採納“子午谷奇謀”,最根本的原因,是魏延說的膽怯嗎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一個被爭論千年的話題。圍繞着這一話題,主要是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站在諸葛亮的立場上,說魏延的計謀太“懸危”,過於冒險。另一種意見是站在魏延的立場上,是認爲諸葛亮過於膽怯,不敢冒險。

說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諸葛亮過於膽怯、不敢冒險嗎?

魏延派的人甚至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魏延僅僅是向諸葛亮要一萬人馬,就算是魏延的計謀失敗,也不過只是損失一萬人馬而已。而馬謖在街亭的損失,也不比一萬人少。如果諸葛亮聽從魏延的計謀,將這部分的損失的兵馬交給魏延,萬一成功了,豈不是兩全其美?可是就因爲諸葛亮的過於謹慎,才使得白白損失了兵力,還沒有實現魏延的計謀。那麼,從歷史事實上來看,是這些人說的這樣嗎?

一、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和諸葛亮兵出祁山的方案。

關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由於歷史上說的過多,我們就不多贅述了。這個所謂的奇謀是記載在《三國志》的註釋裏的,來自《魏略》。主要的內容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魏延和諸葛亮在作戰方案上產生了分歧。魏延要求率領萬人出子午谷,奪取長安並據以固守。等關東的魏軍援軍到達時,已經二十天了,在這段時間裏,諸葛亮率領的主力從斜谷出動,也足以到達長安。這樣,長安以西的地域就能夠一舉而定。不過諸葛亮認爲此計懸危,沒有采納魏延的方案,而是採取了兵出祁山的方案。

這個“子午谷奇謀”在《三國志》的正文中沒有出現過。不過,在《魏延傳》中,有一段文字可以印證這個計謀。那就是在諸葛亮每一次出兵北伐的時候,魏延都要求自己率領一萬人的軍隊獨立作戰。魏延的目標不是長安,而是聯繫關東和關中的咽喉潼關。魏延要和諸葛亮兵分兩路,最後會合在潼關,但是諸葛亮不採納魏延的建議。這使得魏延認爲諸葛亮膽怯,感嘆自己的才能沒有得到儘量的發揮。

我們看這兩個計謀其實相差無幾,只是目標不同而已。不管是襲取長安或者是潼關,都是以魏延爲奇兵,閃擊佔領對方的要害,撕裂對方的防禦體系。而諸葛亮則率領蜀軍的主力作爲正兵,從大路進發,與魏延相配合,奪取關中。那麼,諸葛亮爲何不採納魏延的方案呢?

說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諸葛亮過於膽怯、不敢冒險嗎? 第2張

這是因爲,諸葛亮自己的內心也有一套作戰方案,這個方案是和魏延的作戰方案背道而馳的。諸葛亮採取的作戰方案是採取正面作戰,步步爲營的戰略。我們看諸葛亮整個北伐的軍事行動中,總是採取正面作戰的戰術,很少採用分兵奇襲等戰術。他總是寄希望與敵人正面作戰,一戰而勝,可是敵人抓住他的戰術特點,採取堅守防禦的戰略,讓諸葛亮在後勤補給困難的情況下,自己撤退。

如果諸葛亮採納了魏延的作戰方案,那麼他就要徹底改變自己的作戰方針,這是諸葛亮所不能認同的。不過,魏延由此認爲諸葛亮膽怯也是不對的。在諸葛亮的第四次、第五次的北伐中,他就採取了多次的機動作戰,讓司馬懿顧此失彼。這是因爲諸葛亮知道自己命不久長,採取的孤注一擲的方式。

二、諸葛亮不採取“子午谷奇謀”的原因。

那麼,既然諸葛亮不膽怯,那他爲何不採納魏延的積極果敢的作戰方案呢?這是因爲,諸葛亮清楚的知道,採取魏延的作戰方案,是沒有成功的希望的。

第一個原因是,諸葛亮清楚的知道,自己率領的這支蜀軍,在軍事實力和軍隊素質上,與曹魏的軍隊是有着質量上的差距的,他不能拿魏延和他的部下去冒險。

在夷陵之戰後,蜀軍的素質一落千丈。這是因爲在荊州之戰中,損失了以關羽爲首的荊州主力。而在夷陵之戰中,不但損失了蜀軍最後的精華,還把劉備選拔的年輕一代的軍政人才損失殆盡。夷陵之戰後,劉備一面以趙雲的軍隊守住東部邊境,一面讓諸葛亮在成都開設軍營,訓練新軍。經過諸葛亮的艱苦努力,終於訓練出了十萬左右的軍隊。這支軍隊成爲諸葛亮北伐的主力。

可是,這支新訓練的軍隊,和劉備、關羽訓練統帥的軍隊不能同日而語。雖然在諸葛亮的訓練下,這支軍隊陣容嚴整,軍紀嚴明,可是他們臨戰的經驗不足,戰鬥力不足。蜀軍質量的低劣,在街亭之戰中表露無疑。面對經過長途跋涉,疲憊不堪的魏軍,蜀軍居然都不堪一擊,被打得大敗。這樣質量的蜀軍,諸葛亮怎麼可能放心讓他們去冒險呢?

可即便是這樣質量的蜀軍,在數量上也不是曹魏的對手。當時蜀軍的精銳數量寥寥,這種窘況在諸葛亮的《後出師表》中也有表露。當時蜀軍的核心也就才幾千人,這中間就包括了魏延的精兵。以此爲核心的蜀軍,總共纔有十萬人左右。而它所面對的曹魏,光常備兵力就有二十多萬,這還不包括可以隨時動員的屯田兵力。

說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諸葛亮過於膽怯、不敢冒險嗎? 第3張

試想一下,在蜀軍這種數量和質量都不足的情況下,諸葛亮怎麼可能拿魏延這最後的老本去孤注一擲呢?魏延的一萬軍隊雖然不多,可是他們卻是蜀軍的精銳,魏延也是蜀軍不可替代的將領。可以說,魏延和他的部下,是蜀軍唯一的突擊力量。如果將他們喪失了,會給蜀軍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諸葛亮爲了北伐的事業,也不會拿他們去冒險的。

第二個原因是諸葛亮依據蜀軍的現狀,爲蜀軍量身打造了一套戰略戰術。這套戰略戰術,是無法實現魏延的作戰方案的。

由於蜀軍的素質較差,作戰經驗不足,尤其是蜀軍中騎兵部隊戰鬥力差,無法和曹魏的主力騎兵部隊進行抗衡。諸葛亮便專門爲蜀軍量身打造了一套戰略戰術,用以發揮自己的優勢,剋制對方的優勢。

諸葛亮對蜀軍的編制選擇上,採取以山地步兵爲主的編制。這是因爲蜀地多山,又缺乏良馬,諸葛亮只得編制了無當飛軍這樣的山地步兵,來與魏軍作戰。可是,這也限制了蜀軍的作戰效能。由於缺乏騎兵,諸葛亮的軍隊在平原的突擊力不足。

諸葛亮在作戰地形的選擇上,主要選擇便於自己山地步兵作戰的山嶽、丘陵地帶,避開便於發揮曹魏騎兵威力的平原地帶。在諸葛亮的多次北伐中,他的作戰範圍基本上就是在這樣一個地形範圍中。即便是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也沒有進入關中平原。

司馬懿就是因爲洞察了諸葛亮的作戰心理,纔會明目張膽的對部下說,諸葛亮如果是勇者,就依山而東,否則上了五丈原就萬事無憂了。這雖然是司馬懿說的大話,不過也是符合諸葛亮的作戰特點的。

諸葛亮在蜀軍的訓練上,採取了獨特的方式,那就是他獨創的八陣圖。諸葛亮精心的編制了陣法,並對蜀軍進行嚴格的訓練,讓他們加以掌握。諸葛亮曾經對自己的朋友說,蜀軍的八陣圖已經訓練成功,從此之後,蜀軍就沒有戰敗之憂了。

不過,依靠陣型與對方作戰的軍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機動力不足。諸葛亮採取這樣的作戰方式,也是針對蜀軍質和量都低的特點,採取以自保爲先,然後求勝的方法。

由於以上的這些特點,諸葛亮在戰略上採取的是持久戰方針,而在戰術上則是防守反擊的戰術。這對於諸葛亮這樣的熟讀兵書的人,是十分反常的。如果按照正常的作戰原則來說,採取魏延的速戰速決的戰略,主動出擊,攻其必救的戰術纔是正解。但是,正是因爲蜀軍在質和量上的差距,使得諸葛亮不得已採取了這種違背兵法的作戰原則。

諸葛亮何嘗不想速戰速決,但是蜀軍的實力達不到,他也是無可奈何。在街亭之戰中,諸葛亮當時的八陣圖並沒有訓練成功,他的軍隊被曹魏的騎兵一擊即潰。這次戰役,雙方軍隊之間戰鬥力的差距,給諸葛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說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諸葛亮過於膽怯、不敢冒險嗎? 第4張

就算是八陣圖訓練成功後,諸葛亮也不和魏軍在平原上交手。這是因爲他的軍隊的騎兵實力太差,和曹魏作戰,勝利了不能擴張戰果,失敗了無處可逃。軍隊的缺陷,纔是侷限諸葛亮作戰的根本原因。

第三個原因是諸葛亮的戰略方針和魏延的戰略方針不同,如果採納魏延的方案,就要徹底改變作戰方向。

我們從以上的分析就可以得出結論,諸葛亮率領的蜀軍作戰的最佳地區是在隴右一帶。這個地區丘陵密佈,限制曹魏的騎兵馳騁。同時還有足夠的空間,讓諸葛亮的蜀軍排兵佈陣。諸葛亮在這個地區和曹魏軍隊進行決戰,在擊破曹魏軍隊的主力後,再席捲關中,這個方案是可行的。

不過,這就需要諸葛亮將主力投入到這個地區。因爲蜀軍的主力最多不過才十二萬人左右,諸葛亮每一次出兵也就只帶八萬人。這八萬軍隊再分兵就過於單薄,不能夠完成戰略性的任務,反而容易被敵人各個擊破。所以,除了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在其他的北伐中,都是將兵力集中使用的。

如果諸葛亮採納了魏延的建議,他就得將整個作戰方向進行調整,把蜀軍的主力從隴右投放到關中去。這就從根本上打破了諸葛亮的戰略和戰術方針。諸葛亮必須配合魏延,率領主力在關中平原和曹魏的優勢騎兵進行決戰。有街亭之戰的前車之鑑,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當時諸葛亮採納了魏延的建議,去直接插入敵方的縱深,後果將是什麼?那將是必敗無疑,而且敗得比街亭之戰還要慘。

結語: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確實有他的道理,可是他的這個方案只是站在他的立場出發,並沒有考慮到當時蜀軍和魏軍的實際情況。如果諸葛亮採取了魏延的方案,就必須將不足的兵力,全部投入到關中平原,和曹魏的主力決戰。魏延的部隊是劉備留下的不多的精銳,完成襲取潼關的任務是可能的。但是諸葛亮的軍隊是新編練的軍隊,戰鬥力不強,是難以完成魏延方案裏面的任務的。因此,諸葛亮纔會認爲魏延的計謀太懸危。

正是因爲蜀軍在素質和質量上的不足,才使得諸葛亮因地制宜,被迫採取了違背兵法的作戰方案。即便是如此,在街亭之戰中蜀軍依然遭受了慘敗。如果蜀軍在適宜曹魏軍隊作戰的關中平原,與魏軍決戰,那麼只會失敗得更慘。諸葛亮面對必敗的局勢,是不會將蜀軍最後的精銳,魏延的軍隊白白葬送掉的。

魏延在提出他的“子午谷奇謀”的方案時,忽視了一個根本的問題,那就是作戰方案執行者的問題。只有執行者纔是實現方案目標的主體。如果執行者沒有能力去達成目標,再精妙的方案也不過是空中樓閣,無法實現。諸葛亮深知自己訓練出來的這支軍隊的優缺點,是無法執行魏延的方案的。這纔是諸葛亮不採納魏延計謀的根本原因,並非是因爲諸葛亮膽怯或者是珍惜那一萬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