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如果龐統不戰死落鳳坡的話,荊州還會落入東吳之手嗎?

如果龐統不戰死落鳳坡的話,荊州還會落入東吳之手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龐統如不戰死,他和諸葛亮能否分別鎮守荊州和益州,阻止荊州丟失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都知道有一句著名的話,那就是“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臥龍是指諸葛亮,而鳳雛指的則是龐統。這兩人都投身到了劉備的麾下,同樣擔任了軍師中郎將的職務。也因此在《三國演義》中把他們說成了劉備的兩大軍師。

如果龐統不戰死落鳳坡的話,荊州還會落入東吳之手嗎?

我們在這裏不探討歷史上的軍師中郎將,和後世人們口中所說的軍師有什麼不同。我們從這個任命,就可以看到劉備對諸葛亮和龐統兩人的倚重。在這兩人之中,治國理政方面,劉備依靠諸葛亮,而在行軍作戰方面,劉備則偏重龐統。可以說,如果按照後世的定義,龐統的作用更適合這個軍師的稱號。

龐統在治理地方事務方面確實有所欠缺,他治理個方圓百里的耒陽小縣,都不能勝任。劉備因此將他免職,只是在魯肅和諸葛亮的舉薦下,才發現了龐統的長處。劉備在進取西川的過程中,帶領的就是龐統、黃忠和魏延等人。龐統作爲軍師,爲劉備奪取西川出謀劃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惜的是,龐統在攻打雒城的時候身先士卒,被流矢所中,戰死沙場,沒有能夠親眼看到劉備奪取益州。

後人對龐統的英年早逝十分惋惜,有的人也因此提出,如果不是龐統戰死,以諸葛亮爲首的荊州軍政人員就不會增援西川。那麼,有諸葛亮坐鎮荊州,荊州就不會落入東吳之手。即便是諸葛亮入川,由龐統代替諸葛亮在荊州的職位,也可以幫助關羽守住荊州。但是,如果龐統不死的話,現實真的是如這些人所說的這樣嗎?

一、龐統對荊州的看法。

龐統在得到劉備的重用下,在戰略方面自然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尤其是在對荊州的戰略定位上,他的看法和諸葛亮大相徑庭。諸葛亮在向劉備提出《隆中對》的時候,荊州在劉表的統治下,一直沒有大的戰亂。再加上大批其他地區躲避戰亂的人口流入,荊州一片繁榮景象。因此,諸葛亮才向劉備提出,先奪取荊州爲業,下一步再奪取益州。荊州作爲再下一步北伐宛洛的出發基地,由一員上將鎮守。

可是,等到劉備用盡了一切手段控制了荊州五郡的時候,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多的不同。荊州在曹操、孫權和劉備三方的反覆拉鋸爭奪下,已經是滿目瘡痍。針對這種情況,龐統認爲荊州荒殘,人物糜盡,而且在曹操和孫權的夾擊之下,已經不適合作爲根據地。龐統建議西取益州爲根本的基業,再做下一步的打算。

我們從龐統的建議可以看出,他的建議雖然和諸葛亮的《隆中對》裏的“跨有荊益”表面相同,可在根本上確實兩樣。龐統等於是依據實際的情況,對《隆中對》做了修改。那就是奪取益州作爲根本,對於荊州則可以放棄。如果按照龐統的策略,主動放棄荊州,就不會有後來關羽的荊州之失。

二、劉備對荊州的態度。

我們從劉備的行動看,他是認可了龐統的戰略的。在劉備奪取西川的戰役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劉備對荊州態度的轉變。在奪取西川的戰役初期,劉備對荊州還是十分重視的。他進入西川的時候,僅僅帶了龐統、黃忠、魏延等人,兵力也不過數千人。而劉備將自己的大部分主力都留在得荊州,這中間包括有關羽、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

這是因爲,奪取西川還是一個未知數。劉備在此之前,要保證自己有一塊可靠的根據地,以防自己既沒有得到西川,又丟了荊州,落得個進退無據的下場。但是,隨着西川戰事的進展,劉備慢慢奠定了勝局,他對荊州的態度就發生了變化。

如果龐統不戰死落鳳坡的話,荊州還會落入東吳之手嗎? 第2張

劉備最主要的行動,就是調荊州主力入川。龐統戰死後,劉備下令荊州的諸葛亮、張飛、趙雲等部入川增援。這樣,荊州就只剩下關羽一個人鎮守,荊州的主力大部分被調入了四川。這些軍隊入川后,如同摧枯拉朽一般,打敗了劉璋的抵抗,直逼成都。

有人說,這個行動是龐統之死的後遺症,不過我們從當時的情況看,這個說法站不住腳。我們可以看到劉備在奪取西川后,對部下的封賞,法正和諸葛亮、關羽、張飛得到的賞賜是相同的。我們可以從這其中得到一個信息,那就是善用奇謀的法正,爲劉備奪取西川做出了多大的貢獻。法正的謀略要超過龐統,龐統死後,法正完全可以代替他主持軍務。有法正幫助劉備,如果僅僅爲了作戰,諸葛亮根本不必入川。因此,龐統之死並非是劉備調兵入川的根本原因。

唯一的解釋就是,劉備看西川之戰已經逐漸進入尾聲,他開始對全局進行自己想好的戰略調整。那就是將主力調入西川,爲下一步以益州爲根本基業做準備。這也就是劉備不但調張飛、趙雲這些軍隊主力入川,還調諸葛亮這些文臣入川的根本原因。這樣一來,荊州在劉備心中的地位就昭然若揭了。

三、如果龐統不死,劉備會怎樣安排他的職位。

我們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劉備接受了龐統的建議,把益州作爲自己的根本的基業。那麼,他就要把自己的統治中心放在益州,也就是沃野千里的中心成都。

那麼,要建立自己的小朝廷,劉備對手下的這些重臣的使用自然會有考慮。在這些人中,他最重用的自然是諸葛亮。諸葛亮的任用是沒有異議的,從他的才能和貢獻上來說,劉備集團的文官之首非他莫屬。這不僅僅是劉備陣營的看法,連其他陣營也是這樣看的。曹操手下的劉曄就曾經這樣對曹操說,“諸葛亮明於治國而爲相”。因此,如果劉備建立朝廷,擔任丞相一職的人選,只有諸葛亮。

我們知道,龐統的治理能力是有限的。在治國理政方面,他是根本比不上諸葛亮的,所以他也沒有任何擔任丞相的機會。他的職位應該和後來的法正相似,作爲劉備在軍事事務方面的主心骨。比如說侍中、尚書令一類的職務,位居諸葛亮之下,但在羣臣之上。在《三國志》中,也將他比作曹操陣營中的荀彧,職位也應該相似。

如果龐統不戰死落鳳坡的話,荊州還會落入東吳之手嗎? 第3張

四、如果龐統不死,劉備會讓他去幫助關羽鎮守荊州嗎?

在我們的印象裏,諸葛亮和龐統兩個人都是劉備的軍師,他們兩人一個配置在益州,一個配置在荊州,這樣就能夠讓益州和荊州都萬無一失了。但是,在現實中,他們雖然都是軍師中郎將,可是都各司其職,互不衝突。諸葛亮是文官之首,他的主要責任是治國理政。而龐統主管軍務,他的責任是軍事上的戰略戰術。他們是劉備的左膀右臂,劉備對他們是缺一不可。只是在龐統戰死後,他的職位才由法正所代替。

劉備既然決定以益州爲主要的根據地,他就將荊州大部分的主力都調入西川。在西川創業的時候,他也離不開諸葛亮和龐統的支持。因此,劉備是不可能放龐統去荊州的。不但如此,我們看後來歷史上發生的情況,在東吳發動湘水之爭,雙方刀兵相見的情況下,劉備也沒有加強荊州的防禦力量。

當時劉備率領全軍主力到荊州與孫權相抗衡,在爭端結束後,劉備又將全軍帶回了西川。劉備當時隨便留下一兩員得力將領給關羽,就可能不會有將來的荊州之戰的失敗。可是,劉備根本就沒有這麼做。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劉備對待荊州和益州不同的態度。試想一下,如果龐統活着,劉備在軍事上還要依靠他,怎麼會讓他離開自己去荊州呢?

而且,我們可以想到,龐統本身就對荊州抱有放棄的態度。如果他還活着,怎麼可能會到荊州去幫助關羽守衛荊州?龐統就算是到了荊州,由於和關羽理念不同,互相之間肯定矛盾重重。在當時,劉備在荊州也派了糜芳、傅士仁、潘濬這些親信,可是依然保證不了荊州的安全,這些人也都投降了東吳。潘濬在投降東吳後,爲孫權效力,居然還成了東吳的重臣。我們可以想見,龐統制約不了關羽,雙方將相不和,荊州只會丟得更快。

結語:

龐統之死是劉備集團的一大損失,劉備一提起他的意外死亡,就會流下痛惜的淚水。這是因爲,龐統從他的職責來說,纔是劉備軍中真正的軍師。他爲劉備出謀劃策,對劉備作戰的成功起了很大的作用。可惜的是,他在奪取西川途中意外戰死,壯志未酬。

龐統和諸葛亮雖然都是軍師中郎將,但是諸葛亮的特長在於治國理政上。因此,在劉備的朝廷建立後,諸葛亮就當仁不讓地成爲丞相,並一直擔任這個職務至死。龐統如果不死的話,因爲他的能力和特長,是不可能替代諸葛亮擔任丞相的。他會擔任偏重處理軍事事務方面的官職。

因此,諸葛亮和龐統都不可能離開西川,去荊州幫助關羽守衛。這是和劉備把大本營放在西川的決策有關的。如果龐統不死,劉備可能在適當的時機,放棄已經被榨乾的荊州,也不是不可能的。只是由於關羽的緣故,劉備還沒有來得及處理荊州的問題,就發生了東吳襲取荊州的事件。這不但讓劉備丟失了荊州,還損失了關羽和他的那支主力。從這一點來看,也證明了龐統的先見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