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織田信長圖章 織田信長怎麼死的

織田信長圖章 織田信長怎麼死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織田信長(Oda Nobunaga,1534年6月23日-1582年6月21日),出生於尾張國勝幡城(一說那古野城),日本戰國時代到安土桃山時代的大名、天下人,“日本戰國三傑”之一。

戰國大名的登場

織田信長生於天文3年(1534年),當時正值戰國時代最動盪不安之時。享德3年(1454年),統治東國的鎌倉幕府統治者,即擔任鎌倉公方的足利成氏殺害了擔任輔佐職位關東管領的上杉憲忠,鎌倉幕府自此逐漸衰退,東國則持續近30年處於內亂之中,隨即進入了戰國時代。

另一方面,西國也開始發生戰亂。應仁元年(1467年),由於將軍足利義政以及管領家(將軍的輔助職位)的繼承問題,守護大名分裂成兩個陣營,在京都展開激戰。應仁之亂持續長達11年之久,幕府的力量被限制在山城國(現京都府南部——譯註)一國之內。如此亂局之中,各地出現了許多以己之力分割土地並獨自統治領地的豪強,這些人就是戰國大名。他們爲了統領家臣及統治領國,制定了“分國法”(家法、壁書),其中許多內容都涉及“喧譁兩成敗”(日本室町幕府時代後期至江戶時代前期的法律原則之一,日語中“喧譁”指糾紛、暴力衝突,對於“喧譁者”,不論誰是誰非,對雙方均施以同等處罰——譯註)。不允許家臣間出現私鬥(個人之間的爭鬥),紛爭皆由大名裁決。總而言之,此法律的目的在於將權力集中於大名一身,維護領國的穩定。此外,“分國法”還有很多法令對私人婚姻作出規定,限制領地買賣,規定農民須繳納年貢並禁止其集體逃亡。

戰國大名要求家臣主動申報自己的土地面積和收入額度,並登錄於“檢地帳”(現在的土地臺帳),這種檢地政策稱爲“指出檢地”,大名依據名爲“貫高”的基準將土地面積換算成金錢,整體掌握家臣的收入金額。大名保證家臣的地位和收入,但同時也要求其擔任與貫高相符的軍事職位。另外,大名還以貫高爲基準向領國人民徵收年貢。

此外,戰國大名還設置了“寄親寄子制”,將地侍(下級武士)作爲“寄子”,依附在有權勢的家臣“寄親”之下, 將家臣們納入組織之內。在戰爭時期,將寄親寄子集團編成長槍隊或火槍隊,藉此實現以步兵爲核心的集體戰術。交戰之際,從各村莊徵召農民擔任士兵和物資的補給人員。這個時期,武士和農民尚未完全分離。

爲了領國的繁盛,大名還大肆開發新的田地和礦山。石見大森銀山、但馬生野銀山以及甲斐、佐渡、越後的金山就是在這個時期開發的。爲了發展農業,大河川的治水和灌溉事業亦相當盛行,例如武田信玄在釜無川和御勅使川的交匯之處修築了堅固的堤防——信玄堤。

總之,在這樣的戰國時代,以尾張的武將信秀嫡長子的身份降臨這個世上的信長,不久急速擴張勢力,僅差一步之遙便實現了天下統一大業。本文將追溯信長平定天下的業績,並揭示當時的時代背景。

統一尾張之路

永祿3年(1560年),駿河、遠江的大名今川義元率領4萬大軍(關於人數有不同說法)進攻尾張。信長率軍前往迎擊,以兩千精銳之兵襲擊今川的本陣(大本營——譯註),義元於陣前殞命,這就是“桶狹間之戰”。信長軍出乎意料地大獲全勝。繼而信長與三河的鬆平元康(後來的德川家康)結盟,以保障領國東部的安全,同時爲了攻打西邊的美濃國,展開與齋藤義龍的爭戰。

織田信長圖章 織田信長怎麼死的

此時,中國地方(位於日本本州島西部——譯註)統治安藝的毛利元就在嚴島之戰中獲勝,殲滅了周防的大內氏(名將陶晴賢),進而攻入出雲尼子氏的領地。在甲信越地方,甲斐的武田信玄殲滅了信濃的諏訪氏,在川中島與越後的上杉謙信交鋒,意欲吞併信濃。關東地方則是北條氏康以小田原城爲據點,以伊豆、相模、武藏爲領國,逐漸將勢力擴張到上總及下總等地。而在九州地方,豐後的大友宗麟統治北九州一帶的勢力正盛。

歐洲人來航與基督教傳教

特別是大友宗麟,他多方保護耶穌會的聖方濟各・沙勿略,並允許其在領國內傳教,也因此陸續有傳教士來到九州島各地,基督教得以廣泛傳播。歐洲正值大航海時代,爲了尋找新興的市場和傳教地,葡萄牙和西班牙商人及傳教士乘船航行到全世界。進入16世紀,他們來到了中國和東南亞,天文12年(1543年)終於有位葡萄牙人漂流到了種子島,併爲日本帶來了火槍這種新式武器。 九州島的諸大名允許基督教傳教是爲了進行南蠻貿易(16世紀中期至17世紀初期,日本與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商人之間實行的貿易——譯註),以獲得武器和各種珍貴物資,因爲葡萄牙商船隻進入允許傳教的大名領國。由於傳教士在建造醫院和學校等社會福利事業上傾注心血,日本國內的基督教徒急速增加。請人們吃蜂蜜蛋糕等使用砂糖和雞蛋製成的“南蠻點心”和牛肉料理,對於傳教也有很好的效果。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佛教僧侶對上述行爲的指責中窺見一斑。曾爲桶狹間之戰的中心地帶,現在修建爲桶狹間古戰場公園。

信長採取的經濟政策

永祿10年(1567年),信長驅逐齋藤龍興,征服美濃,將齋藤氏的稻葉山城改爲岐阜城並以此爲根據地,在城下町(以城郭爲中心建立的都市——譯註)加納發佈“樂市樂座令”。解散“座”這種壟斷性的同業行會,營造讓商人可以進行自由貿易的環境,並輕減稅賦。此外,整修包括岐阜城下在內的各個街道,還廢除了許多關卡,因此城下町呈現出一派繁榮之勢。

從此時起,信長開始使用“天下布武”的印信,表明以武力統一日本的意志。次年,奉足利將軍家的義昭之命,率領大軍進入京都,復興室町幕府,以此爲基礎,將自己的勢力擴展到京畿之內。此外,信長意欲牽制石山本願寺和比叡山延歷寺等佛教勢力,於是保護基督教以相抗衡。信長召見路易斯·佛洛伊斯等傳教士,從他們身上積極吸收西洋知識。

但此後將軍義昭轉爲與信長對立,更與各地大名結盟,打造織田包圍網,此舉讓信長面臨巨大的危機。不過信長拔擢羽柴秀吉和明智光秀等出身與地位低微卻極有才能的人,不屈不撓地將敵對勢力一一擺平。他火燒比叡山延歷寺,殲滅淺井長政和朝倉義景家族,並徹底包圍了石山本願寺。元龜3年(1572年),武田信玄從甲斐率領大軍來勢洶洶,次年卻在途中病死。信長就此擺脫了這場危機,將義昭驅逐出京都,摧毀了室町幕府。

應用新式武器火槍

另一方面,傳到種子島的火槍,也因爲正值戰國時代,所以開始在近江的國友村與和泉的堺地大量生產。但由於有效射程僅有100公尺,發射前還要花時間準備彈藥,因此這種武器不太適合實戰。而徹底改變這種認知的人正是信長。

天正3年(1575年),信長偕同德川家康在設樂原與甲斐的武田勝賴會戰,武田軍被譽爲最強部隊,但信長使用3000支(一說)火槍擊潰了武田軍,這場戰役史稱“長筱之戰”。信長以大量火槍同時射擊的方式,將實戰時單獨一支派不上用場的火槍變成了無敵的武器。這在戰術上是劃時代的里程碑,此後戰國時代的會戰中,火槍開始發揮重要作用。

 突發本能寺之變

次年起,信長開始在琵琶湖畔的廣闊土地上修建完全由石牆砌造的城堡作爲新據點,這就是安土城。修築地下1層、地上6層(高達30公尺以上)的天守閣作爲城堡的象徵,這是日本真正的天守閣之濫觴。其後,這座安土城成爲日本近世城郭的典範。

天正8年(1580年),持續近10年的石山戰爭(石山本願寺包圍戰)也宣告終結,派遣至中國地方的羽柴秀吉將毛利氏拖入苦戰,派遣至北陸地方的柴田勝家侵入了上杉家的領國。天正10年(1582年)3月,信長終於殲滅了甲斐的武田氏。若依此勢頭,數年後信長統一日本應爲大勢所趨。但同年6月2日,信長卻在京都的本能寺遭家臣明智光秀叛變而亡。真可謂人生無常,世事難料。

織田信長圖章 織田信長怎麼死的 第2張

  明智光秀

光秀奉信長之命,支援與毛利作戰的羽柴秀吉,他應該從龜山城出發前往中國地方。信長也計劃隨後前往中國地方。但率領1.3萬大軍的光秀在進軍途中突然改變方向,殺入信長所在的本能寺。此時信長的嫡長子信忠也在京都,亦於二條御所兵敗身亡。

 明智光秀謀反之謎

光秀究竟爲何謀反起事?

關於此事,主流說法是光秀對信長懷恨在心,胸懷征服天下的野心,但也存在着“黑幕說”,即朝廷、將軍義昭或秀吉在背後操控。在諸多說法中,近年來突然出現的是所謂“四國說”。光秀在土佐的長宗我部元親和信長之間居中協調,信長容許元親平定四國全土,但之後突然轉變態度,僅容許元親統治土佐一國和阿波半國的領地,元親反抗此決定,信長便開始集結軍力欲攻擊土佐的長宗我部。此時光秀前往說服元親,元親也表示諒解。但信長卻仍在大阪集結軍力,爲了討伐長宗我部,準備渡海前往四國。顏面無光的光秀對信長的行爲感到憤怒,因此才發動叛變。但沒有確鑿的證據證實這個說法,目前仍無法釐清光秀叛變的真正動機。

總之,織田信長僅差一步之遙便可完成天下統一大業,卻突遭家臣背叛,懷抱着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與世長辭。

信長的未竟之業由在山崎之戰中擊敗光秀替主君復仇的秀吉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