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秦始皇時代廣東廣西兩省是如何併入中國版圖的

秦始皇時代廣東廣西兩省是如何併入中國版圖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以現在的省級區劃來對應的話,當年秦始皇所徵的南越之地,基本上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廣東、廣西兩省。中國人在標記地名時,比較喜歡以方位來命名,而方位相左的同一組地名中,基本都會存在一個將之連接在一起的地理特徵,以爲紐帶。象連接湖南、湖北兩省的紐帶是“洞庭湖”;區分河南、河北的河流則是“黃河”。至於說將廣東、廣西兩省聯繫在一起的地理特徵,是一條東西向橫穿兩省的河流:珠江。

說到珠江這個地理標籤,情況其實有點小複雜,因爲在不同的背景環境下,它所包含的意義並不相同。一般情況下,鑑於安於守土的古人,往往並沒有機會窺探一條河流的全貌,因此他們會爲依據自己的認知,爲自己所處地緣板塊的那段河流命名(山脈也是這樣的)。而從現在地理學的角度來看,基本上會用下游最後一段河流的名字,來代指整條河流。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規律,蓋因爲一條河流的下游是最容易認定的,並且在一般情況下,會因擁有較大型的沖積平原,而成爲整條河流人口最密集,最具地緣潛力的區域。在這種背景之下,最後一段河流的知名度往往也就最高了,用在地理學中成爲整條河流、整個水系的地理標籤也是很自然了。

珠江的情況也是這樣的,最初所指的只是廣州到“珠江口”這一小段的江水。而現在,我們所要分析的“珠江”,則是指珠江口以西,直至源頭處的這段幹流,也就是“廣義”的珠江。事實上在廣東人的理解中,“珠江”這個名字還有一層特定的含義。在這層認知中,珠江並不只是一條河流,而是三條由不同方向(西江、北江、東江)源出,最終匯往往珠江口的江河總稱(類似的地理概念,還有象渤海灣的“海河”)。而其中的西江,則是我們所要重點解讀的,連接兩廣的廣義“珠江”的下游(廣東境內)。

秦始皇時代廣東廣西兩省是如何併入中國版圖的

之所以要花時間做這個說明,主要是因爲不想在地理認知上引發誤會。如果沒有特別說明的話,在接下來的內容中出現的“珠江”,會是將“西江”作爲最後一段河道的,廣義的“珠江”。

秦始皇時代廣東廣西兩省是如何併入中國版圖的 第2張

  珠江水系示意圖

整個珠江水系所涉及的省級行政區有云南、貴州、湖南、江西、廣西、廣東五省,其中的一條支流“左江”甚至還發源於越南境內。單從這個數字來看,會讓我們感覺珠江水系是一條影響面非常大的河流。但從所附的“珠江水系示意圖”上我們可以看到,雲、貴、湘、贛四海所涉及的都是珠江的支流(包括現在被認定爲正源的“南盤江”),而珠江的核心區域,也就是中、下游地區,無論幹流、支流,絕大部分還是在兩廣地區。如果不是因爲兩廣地區與湘、贛地區的地緣分割線:南嶺,是由一系列偏南北走向的小型丘陵體所組成,而不是一條整齊劃一的高大山脈的(如贛、閩邊界的武夷山脈),湘、贛兩省與珠江水系應該會沒有一絲交集。不過也正是因爲“南嶺”的這種不算十分緊湊的地理結構,才爲打通珠江——長江兩大水系的運河工程提供了機會。而這一點,對於南嶺以南的“嶺南”地區,能夠穩定的成爲中央之國的一部分,至關重要。開啓這一偉大運河工程的,就是同樣偉大的“秦帝國”,和它的“始皇帝”。儘管它的最初用途充滿着血腥和暴力,但戰爭卻往往能夠成爲技術的催化劑。如果沒有秦人開鑿“靈渠”以徵南越,相信嶺南地區華夏化的進程,會被大大推遲。

關於靈渠的設計究竟是怎麼樣的,又是怎樣影響了中央之國的地緣結構,是我們後面所要重點解讀的。現在我們需要了解另一個問題,就是廣東、廣西是如何進行行政分割的,二者之間的地緣分割依據又是什麼?

單從水系的角度來看,我們並無法看出廣東、廣西的分割依據來。珠江這條東西縱橫嶺南,在中國排行第三的河流,本身並無法承擔地緣分割的任務。而它的幾條主要支流,也並沒有成爲二者的分割線。既然從“水”的角度,無法爲我們解惑,那麼我們就需要從另一個重要地理特徵“山”的角度來看看問題的根源在哪了。作爲“東南沿海丘陵”的一部分:兩廣丘陵的覆蓋區域,嶺南地區的山地、丘陵密度並不象福建那樣密集。從整體來看,我們可以看出整個嶺南版塊的西部(珠江中游地區),呈現四周高,中間低的“盆”狀結構,這個相對處於封閉狀態的盆地,地理名稱便叫作“廣西盆地”,也就是廣西作爲一個省級行政區存在的地理基礎;而珠江下游地區的山體,則以“珠江口”這個喇叭口爲基點,大體呈的扇型排列,由於東部地區的核心區“珠江三角洲平原”南面臨海,相比於盆地狀的廣西來說,廣東這種形態的扇形地理結構,更能呈現出一種開放的狀態。

秦、南越地緣結構示意圖在我們以往的敘述中,一說到盆地,大家都會想到一個四面是高山,腹地爲連片沖積平原形態。這種類型的盆地,核心區不言而喻,就是它的中心平原區。要是用這種角度來觀察“廣西盆地”的話,估計會有些失望。因爲這個盆地並非典型意義上邊緣整齊,腹地一馬平川的盆地,其邊緣主要由一些南北向排列的山體組成(比較明顯的,是臨近雲貴高原的,諸如青龍山、鳳凰山、九萬大山等山地)。這些山體的形態,使得“廣西盆地”的邊緣形態,更象是一個邊緣被敲出很多缺口的面盆,而那些匯入珠江的河流,也正是由這些豁口處進入廣西盆地,並沖積出相對獨立的河谷平原。

一般情況下,不管周邊山地的形態是否完美無缺,衆多河流匯集到幹流之後,總是能夠沖積出大片的沖積平原的。不過廣西盆地的情況比較特殊,除掉外圍的一級山體之外,其腹地依然爲體量次一級的山體所填充。這些山地的存在是那麼的明顯,以至於你無法直觀的在地形圖上,找到一處大一點的,呈面狀的平原區。佔據廣西地區四分之一強的平原地區,主要是由呈條狀的河谷平原所構成的,而珠江兩岸的河谷平原,在與主要支流的競爭中,並不佔據優勢。對於爲廣西地區作行政規劃的政治家來說,爲每一條河谷平原找一個地緣中心,並根據其體量,設置一個行政級別並不算難事。難的是爲整個廣西地區,找一個地緣中心。從直觀的角度看,廣西盆地內,體量相當的珠江一級支流(對應的河谷平原也同級),就有柳江、桂江、鬱江等。無論你將行政中心放在哪裏,都會有相當大的區域不願意心悅誠服的接受這種安排。

秦始皇時代廣東廣西兩省是如何併入中國版圖的 第3張

秦、南越地緣結構示意圖

單純比較廣西北部的地形,並不見得比廣東北部的地形更加複雜。雖然廣西的北部由於臨近雲貴高原,山體的體量要更大、更高些。如果不是因爲廣西盆地的南側,存在一系列由:銅魚山——羅陽山——六萬大山等山體組成的分水嶺,將廣西腹地封口爲一個盆地狀結構,那麼地勢與廣東同樣呈北高南低的廣西地區,應該會和廣東一樣,形成一個類似於珠江三角洲平原的沿海河口平原,並然的成爲地緣中心。即使廣西北部的河流,仍然會匯入東西向的珠江,但起碼南部的那些支流(比如左、右江),就有機會自成體系,彙集在一起自流出海。

地形結構的差異,造成了廣西盆地內的河流雖然佔據了珠江水系的大半,但最終卻不得不萬宗歸流的經由珠江,匯入廣東境內,經由珠江口出海。而由此造成的地緣現狀,就是廣東地區相比於廣西地區更加強勢。

對於廣西來說,並非不存在改善自身地理結構,並提升自己地緣潛力的機會。正如我們現在在《秦.“南越”地緣結構示意圖》上所看到的那樣,屬於於珠江水系的廣西盆地,並非是廣西的全部。在整個兩廣地區,除掉珠江水系所覆蓋的地區以外,最起碼還有兩個地緣板塊呈相對獨立狀態,一個就是我們之前簡單交待過的,位於閩、粵交界處的,以潮汕平原爲核心的潮汕地區;另一個則是位於兩廣交匯處的,廣西盆地以南,珠江三角洲以西的沿海地區。

這塊北部由弧狀的六萬大山——雲開大山——雲霧大山——天露山所切割出來的,不屬於於珠江水系的沿海區域,如果加上其南部的“雷州半島”,輪廓酷似一個“蘑菇”。後面我們會分析到,這個次一級地地緣板塊,對於擁有珠三角那樣優越地理條件的廣東地區來說,可能並不重要,但對於地形封閉的廣西地區來說,卻有着非常積極的作用。能夠從行政上將分割這來一部分,廣西地區所得到的不僅僅是成爲一個沿海省份的機會(基於廣東地區的地緣優勢,在民國時期,這個蘑菇基本全屬廣東所有。整個廣西省被限定在“廣西盆地”中。詳見附圖)

廣西行政地形圖(民國時期)關於兩廣地區現實和未來的地緣結構變化,我們後面再來解讀。在秦帝國準備南征“南越”之時,秦人還不會去考慮後世這些地緣政治上的問題。對於急於向南擴張的帝國來說,選擇什麼樣的路線,進入“南越”這塊封閉的地緣板塊纔是當務之急。對於中央之國來說,整個長江流域作出核心區域的融入(以當時的認知來說,蜀的的岷江,就是長江的源頭了),爲他們進一步向珠江流域滲透,提供了多條戰略路線。如何在這些戰略路線中選擇最佳方案,具體又要採用什麼樣的戰術路線,是我們接下來的分析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