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講的什麼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經典語錄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講的什麼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經典語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采創作散文詩體哲學著作,外文名德語叫做Also sprach Zarathustra,創作時間1883年-1885年,作品又叫做查拉斯圖拉如是說。

簡介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德國哲學家、思想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創作的散文詩體哲學著作。

全書共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篇至關重要的序言和2篇演講,演講地點主要集中在一個叫做“斑牛鎮”的城鎮裏。第二部分同樣由22篇演講構成,演講地點主要在幸福島及其周圍。第三部分的16篇演講是在查拉圖斯特拉渡海返回他的山洞的途中所作。第四部分包含20篇演講,在查拉圖斯特拉的洞府及其周圍完成。

綜觀全書,尼采要否定的,是以信仰和服從爲準則的舊價值體系,他要肯定的,是以生命和人的意志爲準則的新價值體系,前者的立足點是上帝,後者的立足點是大地。尼采將即要到來的時代比喻爲人類開始覺醒的時代。人類精神彷彿處在由忍辱負重的駱駝向雄武強健的獅子變形的過程之中,它預示着超越人類的赤子新生命的到來。

內容介紹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講的什麼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經典語錄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共分爲四部,每一部又由相對獨立的散文詩組成。

第一部講述了查拉圖斯特拉從隱居到開始說教的精神演變歷程。查拉圖斯特拉在30歲的時候離開家鄉和衆人,獨自在山上隱居,臨近“不惑之年”之時自覺精神充盈飽滿,於是下山在羣衆中宣講自己的主張。他的說教雖然不被理解和歡迎,但也贏得了一些弟子。在第一部分臨近結束之時,查拉圖斯特拉跟弟子告別,重返孤獨,讓大家各尋出路

在第二部中,重返孤獨的查拉圖斯特拉夢見自己的說教被世人歪曲,於是他再次下山拯救弟子。他前往“幸福島”,對“同情者”、“傳教士”、“有道德的人”、“學者”、“詩人”、“預言家”等各類“現代人”進行了尖銳的批判。末尾時他感覺到有一種思想在他心中漸漸升起,這個思想就是全書的核心“永遠迴歸”,但又自感時候未到,於是揮淚離開“幸福島”,再次返諸孤獨。

第三部從查拉圖斯特拉登船返程開始寫起,他一路對基督教傳統、對舊的道德和現代社會進行猛烈批判。他感到關於“永遠迴歸”的思想正在成熟。

第四部是全書的終曲。這一部有多種人物粉墨登場,他們是查拉圖斯特拉所說的“高人”:“預言者”、“統治者”、“有良心的學究”、“精神魔術師”、“最後的教皇”、“極醜的人”、“自願的乞丐”和“影子”。查拉圖斯特拉一度受到誘惑對這些“高人”的努力表示同情,但最終他超越了同情,因爲同情是弱者的道德。在全書結束之際,查拉圖斯特拉終於明白,自己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事業”,於是他再次離開隱居的山洞,“就像從陰暗的山後升起的晨曦,熱烈而強壯”。

創作背景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講的什麼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經典語錄 第2張

  尼采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寫成於19世紀80年代。當時,西方的資本主義世界,包括德國,正在經歷一場嚴重的思想和道德危機,許多被奉爲神聖的國家觀念、社會秩序和道德觀念正被人們所拋棄。尼采敏銳地看到了歐洲這場精神上的危機,因此,他借“查拉斯圖斯特拉”這個虛構的超人形象向歐洲世界宣告了這種精神文明的危機,並呼喚一種生機勃勃的人類的出現。

1881年夏季,尼采因健康惡化辭去教授職務,來到以空氣治療勝地著稱的瑞士的恩加丁,那裏有爲細長落葉松覆蓋的山坡,清新明淨的空氣,嶙峋的岩石,寒冷的冰河。在這種環境裏,尼采感到心曠神怡,思緒如泉。他總是將散步或登山時萌發的想法抄錄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回去後加以整理,有時總要忙到深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就是這樣創作的。它的第一、二卷都以十天時間一氣呵成,第三卷在法國尼斯也以十天時間寫成,第四卷則在1885年於蒙頓寫成。

人物介紹

查拉圖斯特拉

書中所有內容的講述者,是一位反基督的形象。尼采借查拉圖斯特拉之名宣講自己的哲學思想。這個形象以一個新價值的創造者的面貌出現。尼采大力宣傳這個人的自我超越,並預言將來人們可以不要上帝的幫助便能實現自我與人性。

查拉圖斯特拉是古代波斯祆教的先知、創始人的名字,該先知的希臘名字可能更爲人知:“瑣羅亞斯德”(中國古書中則稱爲“蘇魯支”)。此書使用詩及小說的方式,時常諷刺新約聖經,來探索尼采的許多觀念。

書中的查拉圖斯特拉有兩個動物相伴,分別爲蛇和鷹。一般來說,這兩種動物分別對應了尼采在此書上的兩個重要觀點。即以盤旋的蛇對應永恆輪迴學說,以飛翔的雄鷹來意喻超人說。

查拉圖斯特拉的中心概念,人類是猿猴及尼采稱爲“超人”( Übermensch )之間的一個過渡形式。“超人”這個名詞是此書裏其中一個雙關語,無疑象徵着拂曉時太陽從遠方地平線而來,如同戰勝的基本想法。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在序言中,尼采刻畫了他的超人理想。他所謂的超人,是對人的超越,如同人是對猿猴的超越一樣。把超人作爲一種目標,人本身就成爲一種過渡。尼采說,“人是伸展在動物和超人之間的一根繩子。人的偉大在於他是橋樑,而不是目標,是一種過渡,一種毀滅。”超人並不是出世的希望,相反,它是在世的方式。它並不否定人生的意義,而是肯定生命的價值。它並不是超凡脫欲自命清高,而是要經受各種污衊嘲諷,像海洋一樣,使一切侮蔑在其中沉沒,卻依然保持純潔。它並不是克己制欲、樂天安命的修士,而是瘋狂的電火,在激發、創造中顯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它也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而是在探險的喜悅和失敗的痛苦中歡笑舞蹈的酒神。把超人作爲生存的意義,就是要表明生命的意義就在於生命自身的創造。離開生命,便沒有創造;離開創造,生命便沒有價值。爲了創造,人應當熱愛生命;也只有爲了創造,人才值得犧牲生命。

基於這種超人的理想,尼采對基督教所鼓吹的傳統道德給予了無情的鞭撻。在他看來,基督教道德並不是鼓勵人們熱愛生命。而是教導人們仇視生命,蔑視自己的肉體和慾望。它傳播來世的謊言,使人們厭惡此生此世。尋覓這種道德只是爲了尋覓沉酣的睡眠,尋覓催眠的麻痹。它使人成爲精神的囚犯,使人變得嚴肅、老練、深沉、莊重,只能在心裏默想着自己的自由,失去了行動的能力。它使人看不見自己,忘卻了自己,喪失了自己,走向鄰人去尋求自己,不再具有真面目,而成爲戴着面具的草人。它使人不再具有創造性,一切人意願相同,一切人相同,有着別的感情的人自動走到瘋人院去。這是一種懦夫的道德,它只求和善、公正、慈悲、圓滑、隨機、周到、自足、樂天安命;這是一種馴獸的道德,變狼爲狗,使人變成馴服的家畜;這是一種病人和垂死者的道德,讓人蔑視肉體和大地,貪求天國和救濟的血滴。然而,代表所有這些道德的上帝實際是一件人造品,是自我的可憐碎片。

弱者的無能創造了彼岸世界,那個無人的、非人的世界。上帝的地獄就是對人類的愛和憐憫,它使人帶上鐐銬,使人落入自己佈下的網。當人強大起來時,上帝就不再被需要。上帝應當被殺死,並已經被殺死,他死於對人類的憐憫,憐憫是釘死愛人類者的十字架。

爲了從傳統道德的束縛下將人解放出來,恢復人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尼采進一步提出要徹底翻轉傳統的善惡標準,將創造、意欲、評價的自我作爲一切事物的價值準則。傳統道德以愛爲本,尼采卻將愛看作是最大的危險,在愛中,人變得愚昧、謙卑和可笑。他說:戰士應當永遠追求仇敵,要憎恨,要挑動戰爭。不要工作,只是戰鬥;不要和平,只求攻克。戰爭和勇敢比博愛有更偉大的成就。戰爭聖化了任何理由。

傳統道德主張憐憫,但尼采主張既不要憐憫別人,也不要接受憐憫;既不要接受敵人的憐憫,也不要接受心愛者的憐憫。是勇敢而不是同情拯救了不幸者,憐憫卻是最深的深淵。一切創造者都是鐵石心腸。傳統道德的基本精神是“應當”,而尼采卻鼓吹“我要”。傳統道德反對自私,尼采卻說自私是強大靈魂表現出的健康。傳統道德讚揚穩重,尼采卻高揚冒險,認爲最危險的是最後的避難所,臨於絕地是最高的勇敢,那流着奶油和蜜的國土只能使人安居樂業。

傳統道德總是宣揚萬物命定,人不能不如此。尼采卻認爲萬物自由,我能夠,因爲我意欲,這種意志同“它已如此”永不相容。傳統哲學反對人自以爲是。但尼采卻認爲,不能自信的人永遠是說謊者,“爲自己之故而爲傻子,強於聽人民的意見而爲聖人”。傳統基督教宣揚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尼采卻說,上帝死了,我們不願與賤民平等,否則就無法向超人過渡。傳統道德以死爲惡,教導人們寧可苟且偷生,尼采卻認爲,爲了實現權力意志,人應勇於犧牲生命。這是一種自由的死,適時的死,成就的死,能夠給生者以刺激和期許。

傳統道德鼓勵人們合羣。尼采卻鼓勵人們逃到孤寂中,認爲鄰人是有毒的蒼蠅,你的偉大使他們更有毒,“離開了市場的榮譽,才發生了一切偉大”。傳統道德讓人們謙卑。尼采鼓勵人們驕傲,“在驕傲受創的地方,生長出比驕傲更強的東西”。

傳統道德反對耽欲。尼采卻認爲,耽欲對衰敗者是鴆毒,對獅心人是醇酒,對枯朽者是熾熱的火爐,對自由人是快樂的花園。傳統道德反對對權力的狂熱追求。尼采卻把它看作焚屍場上的火焰,摧枯拉朽的地震,和一切帝王的斷頭臺。尼采幾乎深入了一切傳統的禁地,推倒了所有的界碑和偶像,讚美了無數公認的罪惡。在他看來,永久的善惡並不存在,善惡的本質必須是超越自己,永遠新生,使自己成爲善惡的創造人。只有這樣,才能爲實現超人掃清障礙。

尼采指出,要成爲超人就必須勇於承受最大的痛苦,獻身於一切不幸,轟破墳墓,使許多被活埋的痛苦甦醒。他必須具有堅強的骨頭和輕捷的足,他的快樂便是追尋和忍受痛苦,他渴求災禍、地獄、仇恨和殘害,也渴求着失敗。詛咒對他便是祝福,黑夜於他便是太陽,痛苦就是他的歡樂。

尼采在這部著作中所表達的思想,對西方傳統的人生哲學和倫理觀念,是一次徹底的反叛。它不再從生命維持的角度去闡釋人生的意義,而是從生命創造過程揭示出生存的價值;它不再從社會穩定的眼光去評價社會的倫理,而是以人類的進化和自身超越爲目標來估價道德的作用,它不再把痛苦和快樂截然分開,而是將痛苦作爲人生快樂的基本原料和前提;它也不再把個人意志同人生價值視爲完全對立,而是將個人意志看作實現人生價值的主要推動力。在這部書中,人生哲學的基本原則不是善與惡,而是強與弱。勇敢、冒險、仇恨、戰爭、戰士、男人、痛苦、歡笑、瘋狂、殘忍、鐵石心腸、驕傲自豪、爭權奪勢、狂飲縱慾,都被作爲強者的象徵予以頌揚;而溫柔、穩妥、博愛、憐憫、和平、和解、戀愛、啜泣、悲哀、謙卑、忍讓、節制、無慾、圓滑、知足、平等、理智都被作爲弱者的象徵予以嘲諷。用強弱原則來替代善惡原則,把強和弱截然對立起來,使他的人生哲學具有了強烈的反理性主義色彩。

藝術特色

書中使用的寫作格式相當獨特,尼采使用了一種哲學小說風格的寫作方式,類似於《新約聖經》以及《柏拉圖對話錄》的風格,同時也類似於前蘇格拉底哲學作品裏的語調,經常以自然現象作爲修辭和講述故事的手段。全文共分爲四大部分,每一部分,甚至每一章節都可以獨立成篇。

後世影響

該書在20世紀被很多人看做是“未來人類的《聖經》”,對弗洛依德、里爾克、托馬斯·曼、茨威格、海德格爾、福柯、德里達、米蘭·昆德拉、魯迅等人物的思想和創作產生過重大影響。

作者簡介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講的什麼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經典語錄 第3張

  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年),德國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

尼采最早開始批判西方現代社會,然而他的學說在當時卻沒有引起人們重視,直到20世紀,才激起深遠的、調門各異的回聲。後來的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後現代主義都以各自的形式迴應尼采的哲學思想。其代表作有《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權力意志》《悲劇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