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孟姜女的丈夫是誰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孟姜女的丈夫是誰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姜女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人物,她的故事是中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廣爲流傳。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孟姜女的丈夫是誰

  孟姜女哭長城

故事內容

先秦時期,稱齊國國君之庶長女爲“孟”,姜則是齊國宗室的姓,《毛傳》:“孟姜,齊之長女。”現在流傳的故事核心在唐朝的時候已經成型,舞臺則從齊國臨淄移轉到秦始皇時的秦長城。

按照一般傳說,她是秦朝始皇時期的一名女子,在新婚不久時(一說新婚之夜、或者洞房的次日、或者結婚第三天),丈夫萬杞梁(或作萬杞良、萬啓良、萬喜良、範喜樑、範杞良等)被官差捉去服徭役:修築長城。孟姜女想起北方天寒,不遠千里爲丈夫送去禦寒的衣物,走了很長一段時間,終於在十月初一日抵達長城,卻被告知杞梁因水土不服,已病死了,屍體與大量其他瘟疫、過勞而死的民工一起埋葬於萬人坑,並因官方對城牆位置的遷徙,他們的墳墓竟淪於長城之下。孟姜女放聲大哭,八百里長城爲之倒下,卻發現城下都是民夫的白骨,她向上天許願希望能找到夫婿的骨骸,於是她以髮簪刺破了自己手指,滴血在一堆枯骨之中,鮮血附着在一具枯骨上,孟姜女痛哭一場,把衣服蓋在此具屍骨上,將之掩埋,當場投海自盡。

一說秦始皇聽聞此事,覺得孟姜女貞烈可風,加以召見。見到美貌的孟姜女時,始皇一見傾心,欲納爲嬪妃,但孟姜女要求秦始皇需至秦皇島親自祭拜萬杞梁,秦始皇答應;孟姜女捧著杞梁屍骨到秦皇島時,在今孟姜女廟所在投海自盡。

華北把孟姜女送衣之行,抵達長城的十月初一日,視爲祭祖的節日,稱爲寒衣節。

閩南、臺灣傳說認爲孟姜女滴血時,枯骨受到血的滋潤,於是逐漸長出血肉,變爲人形,孟姜女非常驚訝,向長城邊的土地廟請示,神諭卻要她把屍骨撿骨、裝袋。原來是土地神認爲杞梁壽命該終,人死不能復生,聚攏遺骨有安定死者靈魂之效,又算出杞梁身軀無法完全復原,會變成奇形怪狀,終身殘廢,才告知孟姜女這樣作。孟姜女一裝之後,屍骨就變回原狀。孟姜女非常憤怒,於是土地神顯靈,出來解釋情況,並答應幫她永遠守護夫婿的墳墓,於是孟姜女就安心自殺了。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孟姜女的丈夫是誰 第2張

  孟姜女連環

故事來源

有人認爲孟姜女的故事來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的齊國武將杞梁的妻子,無名無姓,稱爲杞梁妻。“齊侯歸,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吊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於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齊侯吊諸其室。”即杞梁之妻要求齊侯在宗室正式弔唁杞梁。其中既沒有“哭”,也沒有長城或者城牆、更無“城崩”、“投水”等情節。

“哭”的情節早在《禮記·檀弓》記曾子提到“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劉向的《說苑·善說篇》加上“崩城”的內容:“昔華周、杞梁戰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爲之崩,城爲之厄。”

接着劉向《列女傳》又加上“投淄水”的情節:“杞梁之妻無子,內外皆無五屬之親。既無所歸,乃就其夫之屍於城下而哭之,內誠動人,道路過者,莫不爲之揮涕,十日而城爲之崩。”“乃枕其夫屍於城下而哭之,內誠感人,道路過者莫不爲之揮涕。十日城爲之崩。既葬,曰:‘我何歸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

一些詩詞也有對杞梁妻的抒情描述。三國時曹植在《黃初六年令》中說“杞妻哭樑,山爲之崩”。敦煌石窟發現的隋唐樂府中有“送衣之曲”,增加了送寒衣的內容。

唐代貫休的詩作《杞梁妻》首次將故事時間移動到秦朝時,並將“崩城”變成“崩長城”:“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疲魂飢魄相逐歸,陌上少年莫相非。”這時的內容和後來的故事已經差不多了。杞梁後來訛化成萬杞梁、萬喜良或範喜良等,其妻成爲孟姜女。南宋鄭樵曰:“杞梁之妻,與經傳所言者,數十言耳,彼則演成萬千言……。”

元代開始孟姜女的故事,被搬上舞臺,成爲戲劇。

顧炎武的《日知錄》中闡述了孟姜女的故事演變過程。顧頡剛發表《孟姜女故事研究》對故事演變的過程進行了更爲詳盡的闡述。

故事演變

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記載在信史《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裏。周靈王二十二年(齊莊公四年,前550年)秋,齊莊公姜光伐衛、晉,奪取朝歌。前549年,齊莊公從朝歌回師,沒有回齊都臨淄便突襲莒國。在襲莒的戰鬥中,齊國將領杞梁、華周英勇戰死,爲國捐軀。

後來齊莒講和罷戰,齊人載杞梁屍回臨淄。杞梁妻哭迎丈夫的靈柩於郊外的道路。齊莊公派人弔唁。杞梁妻認爲自己的丈夫有功於國,齊莊公派人在郊外弔唁既缺乏誠意,又倉促草率,對烈士不夠尊重,便回絕了齊莊公的郊外弔唁。後來,齊莊公親自到杞梁家中弔唁,並把杞梁安葬在齊都郊外。(杞梁墓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郎家村東)。

應該說,這段故事明文記載在《左傳》中,是真人實事。雖無後來“哭夫”、“城崩”、“投水”等情節,主要是表現杞梁妻大義凜然的剛烈性格,但其反對戰爭、熱愛丈夫的主體框架已隱隱顯現。

“哭夫”情節的增加,是在《禮記》“檀弓”裏曾子的話。曾子說杞梁妻“哭之哀”;到了戰國時期的《孟子》,又引淳于髡的話說“華周杞梁之妻哭其夫而變了國俗”;使《左傳》中的史實“杞梁妻拒齊莊公郊外弔唁”變成了“杞梁妻哭夫”,故事的重心發生偏移。

“崩城”情節的增加,是在西漢劉向的《說苑》;在《列女傳》中,又平添了“投淄水”的情節。杞梁妻的故事到了漢代,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

到了東漢,王充的《論衡》、邯鄲淳的《曹娥碑》進一步演義,說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並且哭崩了五丈。西晉時期崔豹的《古今注》繼續誇大,說整個杞城“感之而頹”。到西晉時,杞梁妻的故事已經走出了史實的範圍,演變成“三分實七分虛”的文學作品了。

如果說從春秋到西晉,杞梁妻的故事還是在史實的基礎上添枝加葉的話,那麼,到了唐代詩僧貫休的詩《杞梁妻》那裏,就變得面目全非了。貫休在這首詩裏,把春秋時期的事挪到了秦代,把臨淄的事搬到了長城內外,把“城”嫁接到“長城”,再把“長城”直接定義爲“秦長城”。經過貫休的大幅度調整,杞梁妻的故事開始向“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靠近。

到了明代,明政府爲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長城,招致民怨沸騰。老百姓爲了發泄對封建統治者的不瞞,又改杞梁妻爲“孟姜女”,改杞梁爲“萬喜樑”(或範喜樑),加了諸如招親、夫妻恩愛、千里送寒衣等情節,創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長城”傳說。

從開始的杞梁妻故事到最後的孟姜女傳說,其間有兩千餘年。一個故事能長時間爲人民羣衆所喜愛,並不斷的被改造、加工,並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原因是因爲這個故事代表了整個人類的共同願望,抒發了勞動人民最真實的心聲。那就是:嚮往和平,追求穩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寧。

紀念廟宇

孟姜女廟

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在我國廣爲流傳,可說是家喻戶曉。後人爲了紀念她,便修了貞女祠,俗稱孟姜女廟。這座貞女祠,坐落在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城東6.5公里處的望夫石村北鳳凰山小丘陵之巔。1956年,被公佈爲河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整個景區由長階、山門、神亭、前殿、後殿、望夫石、梳妝檯、振衣亭、海眼、孟姜女苑等景點組成,佈局合理,錯落有致。廟宇四周林木蓊鬱,掩映着青磚紅瓦,顯得格外古樸清幽。

長階是通往姜女廟正門的必由之路,青石砌成,隨地勢而逐漸增高,直達山門。長階共一百零八級,擡頭仰望,使孟姜女廟增加了幾分莊嚴。

孟姜女祠

銅川姜女祠位於郊區金山山麓,距銅川古城約1.5公里。這裏交通便捷,環境幽雅,兼有神奇、悲壯的姜女傳說,使其蒙上了幾分神祕色彩。據《陝西通志》、《大名一統志》、《郡國志》以及山海關孟姜女廟刻記載“孟姜女是陝西同官(今銅川市印臺區)人。

銅川姜女祠修建於1000多年前,歷經宋、元、明、清修葺擴建,到清代乾隆年間時,已成爲規模宏大,廟宇林立,影響久遠的名勝古蹟。民國末年,由於國民黨反動軍隊的破壞,姜女祠日漸荒祀。1990年郊區人民政府投入大量資金開始整修擴建姜女祠。

經過四年的辛勤工作,如今以全新的面貌對遊人開放。新修姜女祠的山門、祭亭和孟姜女雕像及踏步層層錯落,渾然一體,山門面闊三間,仿清代歇山式建築,半拱飛檐,正中門額懸掛“孟姜女”牌匾,山門院內,矗立着高達4.5米的孟姜女塑像,高達1.5米的基座上鐫刻着明代陝西巡撫秦揚的《過節婦孟姜祠祀》,兩側豎立着古人歌詠姜女祠的詩文碑。

孟姜女的故事在我國,尤其在民間流傳極爲廣泛,具有鮮明的個性,在衆多的孟姜女的故事中,銅川姜女祠是最值得人們旅遊光覽的一處勝地古蹟。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孟姜女的丈夫是誰 第3張

  銅川姜女祠

 後世影響

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在民間廣爲流傳,其夫萬喜良被魏王徵召修築長城(今衛輝與輝縣交界的戰國長城)勞累飢餓而死,埋於長城之下。孟姜女尋夫哭至衛輝池山段長城,感動天地,哭塌長城,露出丈夫屍骨。至今在衛輝池山鄉歪腦村一帶還流傳其故事,山上能見到孟姜女哭塌長城的淚滴石。新鄉市區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橋等名稱。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孟姜女傳說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文物。

2014年07月16日,孟姜女傳說被正式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孟姜女的家鄉爲山東省萊蕪市茶業口鎮(古稱萊蕪爲嬴牟)。

 相關考證

一說認爲,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純屬虛構,因爲山海關長城修建於秦朝以後,秦始皇時代修築的長城,距山海關北去數百里。既然當時當地並無長城,哭長城之事自然是子虛烏有。

一說認爲,孟姜女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據《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記載:齊莊公四年(前550),齊伐衛、晉,回師攻莒時齊大夫杞梁戰死。杞梁妻迎喪於郊,相傳她哭夫十日,城牆爲之崩塌。後世以訛傳訛,把杞梁妻說成是秦始皇時代的人,演繹出哭長城的故事。

有人指出,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隨着歷代時勢和風俗不斷變化而變異的。戰國時,齊都盛行哭調,杞梁(後演化爲喜良)戰死而妻迎柩,便是悲劇的素材。西漢時,盛行陰陽五行、天人感應之說,杞梁妻的悲苦便造成了城崩山裂的感應。至六朝、隋唐間,樂府中有送衣之曲,於是又增添了送寒衣的內容。可見,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在長期的文化演變中逐漸豐滿起來的。

修築長城是歷代封建王朝各種勞役中最爲殘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項勞役,從春秋至明,近兩千年漫長的歲月中,長城屢修屢補,強徵了無數的民夫,任何時候都可能產生像孟姜女那樣的遭遇。因此,孟姜女和範喜良,是勞動人民在承受無限度的勞役中塑造出來的兩個典型人物,集中表現了千百萬下層百姓被勞役逼得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災難。

動人的哭長城故事,是對封建統治階級暴虐行爲的控訴,也是對被奴役者不畏強暴、堅貞不屈精神的歌頌。正如南宋名臣文天祥在孟姜女塑像旁書寫的楹聯:“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這當是中允之論。

故居紀念館

孟姜女故居紀念館,位於山東涌泉齊長城風景區。相傳,齊人姜女爲尋夫沿齊長城來到劈山腳下,飢寒交迫,昏睡在劈山腳下,被一孟姓夫婦搭救,養病半年有餘使得康復,爲答謝再生之恩,姜女冠以孟姓,並認其爲義父義母,因此史傳“孟姜女”。姜女住過的孟宅後來也稱“孟姜宅”。現恢復爲孟姜女故居,並在此基礎上建成“孟姜女故居紀念館”。

同時,爲了紀念這位忠貞的愛情女神,在景區內的劈山嶺建有孟姜女文化園,這裏是遊覽涌泉風景區齊長城遺址保護園中天門的承前啓後的紐帶,是到達古齊長城與南天門的起點。公園內有紀念孟姜女的雕塑羣、紀念亭、望夫石、石瓢、孟姜女石屋、牽手樹、巖畫羣、中天門、古登山口、哨亭、姜女廟、夫妻樹以及觀音大士留下的足跡和孟姜女化神的石印等景點及建築。

孟姜女姓氏

孟姜女並不姓孟,“孟”爲“庶長”的意思;“姜”纔是其姓氏。“孟姜女”實際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兒”;而且,孟姜女不是單指一個人,而是一類人的通稱。據《毛傳》:“孟姜,齊之長女。”陳奐傳疏:“孟姜,世族之妻”等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孟姜”一般稱齊國國君之長女,亦通指世族婦女。也就是說,當時很多齊國公室的貴族婦女,都可稱“孟姜”。此點除文獻證據外,有文物桓子孟姜壺爲證(此壺爲春秋時期齊莊公姜光的大女兒姜蕾和丈夫田桓子無宇共鑄,以悼念田桓子無宇的父親田須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