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齊魯長勺之戰簡介:魯軍以弱勝強戰勝強大的齊軍

齊魯長勺之戰簡介:魯軍以弱勝強戰勝強大的齊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84),魯軍迎戰齊軍於長勺(今山東曲阜北,一說今萊蕪東北),後發制人而獲勝的著名作戰。

春秋初期,齊、魯兩個相鄰軍事大國爭衡,時有衝突。周莊王十二年,齊國因襄公之死發生內亂,魯莊公以武力干預齊國立君之事,導致齊、魯戰於乾時(今山東桓臺南),魯軍慘敗,軍力大損。齊桓公君位方定,不聽主政大夫管仲“國未安”,不可輕動的意見,急於對魯用兵,以報魯助公子糾爭奪君位之仇。次年春,齊出動大軍攻魯,長驅深入魯腹地,進逼魯國都。魯莊公發兵抗禦。此時,居魯國都郊外、出身低級貴族的曹劌,認爲當政者愚陋淺識,未能遠謀,爲救國於危難,不顧鄉人勸阻,毅然求見魯莊公,問憑何而戰。莊公初以衣食分賜臣下、祭祀十分虔誠作答,曹劌以其無利於民而不然。及聞莊公所答準情度理斷訴訟,方視爲“中心圖民”(《國語·魯語上》),必能得到民衆支持,具有制勝之本。乃自請隨同莊公出戰,參與指揮。

齊魯長勺之戰簡介:魯軍以弱勝強戰勝強大的齊軍

齊、魯兩軍對陣於長勺。曹劌深知,魯雖因乾時之敗而軍力弱於齊,但抗擊齊軍入侵則占人和、地利優勢,且作戰制勝靠“氣”,“氣”的變化可使強弱易位,“氣盈”則勝,“氣竭”則敗,故未戰即確定避敵銳氣,待敵疲再反攻,以“氣”制勝。兩軍佈陣方畢,莊公按照當時通行的兩軍相對推進、互爲進攻的慣例,欲擊鼓揮軍接敵,被曹劌勸止。齊軍兩次擊鼓前進,魯軍都按兵不動,只是嚴陣以待。齊軍見魯軍反常之舉而疑慮之心愈重,更因兩次進攻耗損體力、消減銳氣。當齊軍第三次擊鼓,發起衝擊時,已是兵疲意沮,氣竭志衰,戰鬥力大爲削弱,魯軍則因以逸待勞而保持高昂鬥志、旺盛體力。曹劌抓住“彼竭我盈”的有利時機,建議莊公實施反擊。魯軍“一鼓作氣”,擊潰數量佔優勢的齊軍。莊公急於追擊,又被曹劌勸止。爲防備齊軍佯敗設伏,曹劌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痕跡,又登上車軾眺望齊軍旌旗,見“轍亂”、“旗靡”,判明確實潰敗,乃請莊公下令追擊,將齊軍逐出魯境。

此戰,曹劌知彼知己,正確運用“後人有待其衰”(《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引《軍志》)的作戰指導原則,採取敵疲而後擊的戰法,成爲後發制勝的著名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