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自由女神像來歷 自由女神像身高

自由女神像來歷 自由女神像身高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由女神像,全名自由女神銅像國家紀念碑,外文名法語Statue de la liberté,是一個巨大的新古典主義雕塑,建築時間1874~1886年10月28日,地點在在美國紐約海港。

簡介

自由女神像,又名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紐約港自由島的哈德遜河口附近。這座塑像由法國雕塑家弗裏德利·奧古斯特·巴特勒迪設計,由居斯塔夫·埃菲爾建造,於1886年10月28日落成,是法國送給美國的禮物,以祝賀美國獨立100週年。

塑像人物是一位身穿長袍的女性,代表羅馬神話中的自主神。女神右手高舉象徵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刻有“July IV MDCCLXXVI(1776年7月4日)”的《獨立宣言》,腳下是打碎的手銬、腳鐐和鎖鏈,象徵着自由和掙脫。

自由女神像高46米,加底座共有93米,重225噸,腰寬10.6米,嘴寬91釐米,高擎火炬的右臂長12.8米,單獨一個食指就有2.4米長。整座銅像以120噸的鋼鐵爲骨架,80噸銅片爲外皮,以30萬隻鉚釘裝配固定在支架上。自由女神的底座是約瑟夫·普利策籌集10萬美金建成的,是一個美國移民史博物館;頭冠則是象徵自由的七道射線,代表七大洲、四大洋。女神像體內的螺旋形階梯使遊客能登上頭部,相當攀登一棟12層高的樓房。

自由女神像是美國的象徵,是美法人民友誼象徵,也表達美國人民爭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198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自由女神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該組織在意義聲明中稱,自由女神像是“人類精神的傑作”。

世界文化遺產

遺產名稱:自由女神像 Statue of Liberty

入選時間:1984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

地理位置:N40 41 22 W74 02 41

遺產編號:307

遺產描述:

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又稱爲自由照耀世界(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是法國在1876年贈送給美國的獨立100週年禮物。美國的自由女神像位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哈德遜河口附近,是美國自由島的重要觀光景點。美國的自由女神像以法國巴黎盧森堡公園的自由女神像作藍本,法國著名雕塑家巴托爾迪歷時10年、於1884年5月艱辛完成了雕像的雕塑工作。女神的外貌設計來源於雕塑家的母親,而女神高舉火炬的右手則來源於雕塑家妻子的手臂。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臘風格的服裝,所戴頭冠有象徵世界七大洲及四大洋的七道尖芒。

自由女神像是自由的象徵,是法國在1876年贈送給美國獨立100週年的禮物。1885年6月女神像裝箱運至紐約,1886年10月由當時的美國總統克利夫蘭親自在紐約主持揭幕儀式。銅像內部的鋼鐵支架由建築師維雷勃杜克和後來建造巴黎埃菲爾鐵塔聞名於世界的法國工程師居斯塔夫·埃菲爾設計製作。整座銅像以120噸的鋼鐵爲骨架,80噸銅片爲外皮,以30萬隻鉚釘裝配固定在支架上。女神像體內的螺旋形階梯使遊客能登上它的頭部,這相當於攀登一幢12層高的樓房。自由女神置於一座混凝土製高46米的臺基上,該底座是由著名的資本家約瑟夫·普利策籌集10萬美金建成,底座已成爲美國移民史博物館。在花崗岩構築的神像基座上,鐫刻着美國女詩人埃瑪娜莎羅其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十四行詩《新巨人》:“讓那些因爲渴望呼吸到自由空氣,而歷經長途跋涉業已疲憊不堪,身無分文的人們,相互依偎着投入我的懷抱吧!我站在金門口,高舉自由的燈火。”

女神右手高舉象徵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刻有1776年7月4日的《獨立宣言》,腳下是打碎的手銬、腳鐐和鎖鏈。她象徵着自由、掙脫暴政的約束,在1886年10月28日落成並揭幕。雕像鍛鐵的內部結構是由後來建造了巴黎埃菲爾鐵塔的古斯塔夫·埃菲爾設計的。自由女神像高46米,加基座爲93米,重225噸,是金屬鑄造,置於一座混凝土製的臺基上。自由女神的底座是著名的約瑟夫·普利策籌集10萬美金建成的,底座是一個美國移民史博物館。

自由女神像稱不上歷史古蹟,僅是一件人工塑造的藝術品。19世紀末,洲際旅行尚無空中航線,越過大洋的運輸工具只有輪船,而紐約港是美國沿海最大的港口。作爲進出美國的大多數旅客要經過的一個港口,人們在距曼哈頓島西南角僅3公里遠小島上矗立起了這座自由女神像。

由於自由女神像恰在航線的附近,進出港口的旅客都可以望見。當海輪駛入上紐約灣內時,由於海面的曲度,此時船上旅客尚不能望見紐約市內高樓,而首先映入眼簾就是這座巨大的雕像。雕像手握火炬、向空中高高舉起,目視前方,姿態優美。此時,有的旅客向她招手,有的旅客給她拍照。尤其是夜間,火炬內的燈光通明,加上從小島地面射向巨像的探照燈光,使自由女神雕像更爲清晰、壯觀。同樣,當海輪駛離市區碼頭時,也要在她旁邊經過。此時,雖然距雕像較遠,但由於雕像有高大的基座,依然依稀可見。旅客中有的人向它擺手,有的大聲同她“再見”。自由女神像已成爲船舶進出紐約港的一大景觀。

1984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Ⅰ)(Ⅵ),自由女神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編號307)的世界文化遺產,成爲美國世界遺產之一。

遴選依據標準(i):

這座巨大的雕像是人類精神的傑作。雕塑家弗雷德裏克·巴托爾迪(Frederic Bartholdi)和工程師古斯塔夫·埃菲爾(Gustave Eiffel)的合作創造了一個技術奇蹟,以一種全新而強大的方式將藝術和工程結合在一起。

遴選依據標準):

自由女神像的象徵價值在於兩個基本因素。它是法國贈送給美國獨立100週年的禮物,目的是肯定兩國之間的歷史同盟關係。它是由國際捐款資助的,以表彰美國《獨立宣言》確立的自由和民主原則,這尊雕像左手握着《獨立宣言》。這座雕像也很快成爲並一直作爲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許多國家移民美國的象徵。她一直是一個高度有力的象徵——激發人們對自由、和平、人權、廢除奴隸制、民主和機會等理想的思考、辯論和抗議。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自由女神像由法國雕塑家巴託迪和古斯塔夫·埃菲爾(他負責雕像的鋼架)共同完成,這個象徵着自由的雕塑是法國於1886年贈送給美國的,以祝賀美國獨立100週年。從那時至今,這個矗立在紐約港口的自由女神已經迎來數以百萬到美國來的移民。

設計與施工

源起

自由女神像來歷 自由女神像身高

巴特勒迪的設計專利

1834年,巴托爾迪出生在法國的一個意大利人家庭。他從青年時代起就酷愛雕塑藝術,自由女神的形象很早就存在於他的心目中了。

1851年,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發動政變推翻第二共和國後的一天,一羣堅定的共和黨人在街頭築起防禦工事,暮色蒼茫時,一個年輕姑娘手持熊熊燃燒的火炬,躍過障礙物,高呼“前進”的口號向敵人衝去,波拿巴分子的槍聲響了,姑娘倒在血泊中。巴托爾迪耳聞這一事實,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從此這位高擎火炬的勇敢姑娘就成爲他心中自由的象徵。

1865年,巴托爾迪在別人的提議下,決定塑造一座象徵自由的塑像,由法國人民捐款,作爲法國政府送給美國政府慶祝美國獨立100週年的禮物。

有人認爲自由女神像的設計和建造可追溯至1865年,一位在南北戰爭中支持北軍的法國學者、政治活動家拉沃拉葉在其凡爾賽附近的家中一次晚飯後的閒談中說:“如果應當建立一座雕像來紀念美國的獨立,我認爲只有我們兩國共同建造纔是天經地義的。”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在一份發佈於2000年的報告中表示,這一說法來自1885年募款的宣傳小冊子,並不準確;建造自由女神像的構想最可能出現於1870年。

根據巴特勒迪自述,上述說法提到的閒談中他也在場。拉沃拉葉的想法沒有成爲正式的提議,但啓發了巴特勒迪。由於拿破崙三世的統治對思想自由的壓制,巴特勒迪沒有立刻行動,而是僅僅和拉沃拉葉進行了討論。巴特勒迪還聯繫了埃及赫迪夫伊斯梅爾帕夏,後者曾計劃在蘇伊士運河塞得港附近建造一座古埃及女性法拉欣身披長袍、高舉火炬的形象的巨型燈塔,併爲之繪製了草圖、製作了模型,最終沒有建造。和蘇伊士運河上這座燈塔類似的計劃還有羅得島太陽神銅像,這座太陽神赫利俄斯形象的古代銅像據推測超過100英尺(30米)高,同樣位於港口的入口處,爲來往的船隻提供燈光引導。

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中,巴特勒迪作爲陸軍少校參戰。戰爭中,拿破崙三世被俘獲並廢黜,巴特勒迪的家鄉阿爾薩斯被割讓給普魯士,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戰後巴特勒迪計劃前往美國,他和拉沃拉葉認爲當時正是和一些有影響力的美國人討論建造自由女神像的時機。1871年6月,巴特勒迪帶着拉沃拉葉的介紹信橫渡大西洋,來到美國。

巴特勒迪甫一到達紐約港便注意到了貝德羅島。他發現往來的船隻必然經過這一小島。他還得知此島是爲美國政府所有,進而欣喜的寫信給拉沃拉葉,稱此地爲“所有州共有的土地”。巴特勒迪會見了很多紐約各界名流,還拜訪了時任美國總統格蘭特,並得到其保證,認爲取得貝德羅島作爲雕像的選址不會太困難。巴特勒迪又乘火車兩次橫穿美國,會見了許多可能對雕像計劃持樂觀態度的美國人。然而,他仍認爲美法兩國公衆對這一計劃的支持程度尚不足,因此和拉沃拉葉決定繼續等待合適時機。

貝爾福雄獅

自由女神像來歷 自由女神像身高 第2張

巴特勒迪的作品貝爾福雄獅

巴特勒迪早於1870年即爲雕像製作了第一個模型。巴特勒迪第一次到達美國期間造訪了自己朋友的兒子、美國藝術家約翰·拉法基(JohnLaFarge)位於羅得島州的工作室,他繪製的第一幅塑像草圖之後也就由拉法基收藏。

返回法國後,巴特勒迪繼續進行雕像的設計。他同時還參與了若干支持法國愛國精神的雕像設計,這其中包括貝爾福的標誌性雕塑貝爾福雄獅。這座長73英尺(22米)的雕像是爲了紀念普魯士對貝爾福城堡長達三個月的圍攻而建造的,表現了挑釁性的情緒,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風格。這種浪漫主義風格影響了巴特勒迪對自由女神像的設計。

沒過多久,巴托爾迪在一次婚禮上同一位名叫讓娜的姑娘邂逅,讓娜長得美麗端莊,儀態萬方。巴托爾迪認爲讓她來爲“照亮全球的”自由女神像做模特是十分相稱的,讓娜欣然允諾。在雕塑過程中,他們之間產生了純潔的愛情,終於結爲夫妻

設計

自由女神像來歷 自由女神像身高 第3張

美國的早期象徵符號:左邊的哥倫比亞和右邊的印第安公主

巴特勒迪和拉沃拉葉共同考慮了用什麼方式才能最好地表達美國的自由。美國早期歷史中有兩位女性形象經常成爲國家的文化象徵。其中之一是人格化的哥倫比亞,對美國的代表程度相當於不列顛尼亞對英國的代表性和瑪麗安娜對法國的代表性。哥倫比亞取代了更早時期的另一個象徵印第安公主,當時這一象徵已經變成針對美國人不文明的貶損。美國文化中另一個顯著的女性符號是源於自主神、代表自由的女神,在古羅馬受到普遍崇拜,特別是在廢奴主義者中。這個代表自由的人物當時鑄在大多數美國硬幣上,還出現在流行和民間藝術中,例如托馬斯·克勞福德1863年完成的自由塑像就位於美國國會大廈的樓頂。

18到19世紀許多試圖喚起共和理想的藝術家經常採用代表自由的人物作爲寓言性的符號。法國國璽上也描繪有自由的代表人物。不過,巴特勒迪和拉沃拉葉避免了像歐仁·德拉克羅瓦1830年名畫《自由引導人民》中那種革命性質的自由形象。這幅畫是紀念法國1830年的革命而作,一位半裸的女性帶領武裝民衆從倒地的人身上踩過繼續前進。拉沃拉葉對這場革命並不感冒,所以巴特勒迪最終創造的人物全身都會有長袍的遮擋。巴特勒迪也沒有在作品中表現德拉克羅瓦畫作的暴力,希望給塑像一種和平的形象,因此選擇了讓人物手持代表進步的火炬 。

克勞福德的自由塑像是在19世紀50年代初設計,人物的頭上原本戴有一頂傘狀帽,古羅馬獲得解放的奴隸所戴的就是這種帽子。當時擔任戰爭部長、之後還將成爲美利堅聯盟國總統的南方人傑佛遜·戴維斯對帽子的含義感到擔心,他不希望這成爲一種廢奴主義象徵,因此下令把傘狀帽換成頭盔。德拉克羅瓦畫作中的人物戴的是傘狀帽,巴特勒迪起初也打算讓自己的雕塑戴一頂這樣的帽子,但最終他選擇了王冠。通過這樣的設計,他成功避免了人物與總是戴着傘狀帽的瑪麗安娜混爲一談。王冠的光環上有7道尖芒,分別代表了太陽、四大洋和七大洲 ,並且結合火炬還代表了自由照亮全世界。

巴特勒迪早期製作的模型都有類型的概念:新古典主義風格、代表自由的女性人物、身穿羅馬女神中常見的禮服或斗篷、手持火炬高高舉起。塑像的面部是根據巴特勒迪的母親夏洛特(Charlotte)設計。雕塑的輪廓強烈而簡明,並且兼顧所放置港口的戲劇性佈局,讓乘客在進入紐約港的過程中隨着船隻向曼哈頓前進而看到雕塑角度上的不斷變化。神像的邊緣是大膽的古典風格,造型上也相對簡潔,不過分注重細節,讓塑像既龐大又莊重。

自由女神像來歷 自由女神像身高 第4張

托馬斯·克勞福德的自由塑像

隨着計劃的進展,巴特勒迪對設計進行了多項修改。他曾考慮讓自由女神手持一截打斷的鐵鏈,但後來認爲在美國內戰後的背景下這可能會太容易造成不和。修改後的設計將斷鏈轉移到了自由女神腳下,被其長袍遮掩住了大半,從地面上很難看到。巴特勒迪起初不確定讓自由女神的左手拿着什麼樣的物品,他最終選擇的是楔石形狀的平板,用來代表法律。雖然巴特勒迪十分欽佩美國憲法,但是他最終銘刻在平板上的字樣是“JULYIV MDCCLXXV”(意爲“1776年7月4日”),即美國獨立宣言通過的日期,從而呼應自由的主題。

同金屬鑄造廠協商後,巴特勒迪決定採用銅片製作蒙皮,並通過金屬浮雕花飾成型。這一選擇的一大優勢是整個塑像的重量會輕得多,銅的厚度只需要2.4毫米。塑像的高度略超過46米,相當於採用同一方法制作的德國塑像阿米尼烏斯高度的兩倍。巴特勒迪的項目還引起的他之前的老師、建築家歐仁·維奧萊-勒-杜克的興趣和加入。維奧萊-勒-杜克計劃在塑像中設計用來固定蒙皮的磚制墩頭。

計劃公開和早期工作

1875年時,法國政局已趨於穩定,戰後經濟也逐漸恢復。公衆對即將在費城舉辦的百年博覽會興趣越來越大,促使拉沃拉葉決定開始尋求公衆支持。1875年9月,他對外宣佈了這一計劃,併成立法美聯盟作爲募款機構。隨計劃宣佈的還有這一塑像的名稱“自由照耀世界”。根據計劃,法國人出資建造塑像,美國人則負責基座。雖然有許多法國人對美國沒有在普法戰爭期間伸出援手感到不滿,但這一計劃的宣佈總體上還是得到了良好的反響 。法國的君主制擁護者反對建造這座塑像,這主要是因爲提議者是之前不久當選終身參議員的自由派人士拉沃拉葉。拉沃拉葉安排了多種活動呼籲權貴人士捐款,例如於1876年4月25日在巴黎歌劇院舉行的特別演出,上演劇目包括作曲家夏爾·古諾新創作的康塔塔,劇名“LaLibertééclairantlemonde”正是法語中的“自由照亮世界”。

自由女神像來歷 自由女神像身高 第5張

1876年百年博覽會上展出的自由女神像右臂和火炬立體圖像

雖然募款工作的重心最初集中於精英階層,但法美聯盟也得到了法國社會的廣泛支持,全國有181個市鎮的學童和市民參與了捐款。拉沃拉葉的政治盟友,以及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法國特遣隊的後代都支持他的號召。但是,這些人也希望美國支持法國建設巴拿馬運河來做爲回報。所需的銅可能源自多個不同的來源,其中有些據稱來自挪威羅加蘭縣的銅礦,不過這點在對樣本進行測試後沒能完全確認。根據卡拉·薩瑟蘭(CaraSutherland)爲紐約市博物館編撰、以自由女神像爲主題的著作中記載,塑像的建設一共需要9.08萬公斤銅,其中法國實業家尤金·塞克裏坦(EugèneSecrétan)捐獻了5.81萬公斤。歷史學家優思明·可汗(YasminKhan)2010年有關塑像的著作中表示,銅商雅皮·弗瑞里斯(JapyFrères)捐獻了價值6.4萬法郎的銅,相當於2017年的360000美元。

雖然整座塑像的建造計劃尚未完全敲定,但巴特勒迪還是決定先開始製造舉起火炬的右臂和頭部,工作在加吉特,戈捷公司的車間開始。1876年5月,巴特勒迪作爲法國代表團的一員前往美國參加百年博覽會,並將一幅自由女神像的巨型畫像作爲博覽會的組成部分在紐約展示。塑像的手臂遲至8月纔到達費城,因此未能列入展品目錄,還有些記者錯誤地把這件作品稱爲“巨臂”或是“巴特勒迪電燈”。展覽場地有許多極爲龐大的藝術品爭相吸引參觀遊客的注意,巴特勒迪設計的一個超大噴泉也在其中。事實證明,雖然存在以上不利因素,但自由女神像的手臂在博覽會最後幾天裏還是很受歡迎,許多遊客會爬上火炬上的陽臺觀看展覽會場。博覽會結束後,這條臂膀被運至紐約,在麥迪遜廣場展覽了數年之後再運回法國與塑像的其它部分組裝。

巴特勒迪在這次美國之行期間向許多團體發表演說宣傳自由女神像計劃,敦促組建法美聯盟美國委員會。紐約、波士頓和費城都組建了委員會爲塑像底座的建設籌資。紐約委員會最終承擔了在美國募款的大部分責任,因此經常被直接稱爲“美國委員會”。其中一位成員是時年19歲、日後成爲紐約州州長和美國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1877年3月3日,格蘭特在自己任期的最後一天簽署聯合決議案,授權美國總統接收法國送來的塑像,並且爲其選址。次日就職的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選擇了巴特勒迪提議的貝德羅島。

法國建造部分

自由女神像來歷 自由女神像身高 第6張

1878年,自由女神像的頭部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展出

1877年返回巴黎後,巴特勒迪集中精力完成了塑像的頭部,並在1878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展出。募款仍在繼續進行,市面上開始有塑像模型出售,市民還可以買票進入加吉特,戈捷公司的車間參觀。法國政府授權發行了彩票,獎品包括銀盤和塑像的陶瓦模型。截至1879年末,巴特勒迪已經籌得了約25萬法郎。

幫助建造塑像頭部和手臂的維奧萊-勒-杜克於1879年病倒且很快去世,沒能說明銅製蒙皮固定到磚制墩頭上的具體方法。一年後,巴特勒迪獲得了創新設計師兼建築商居斯塔夫·埃菲爾的幫助。埃菲爾與手下的結構工程師莫里斯·克什蘭(MauriceKoechlin)決定放棄墩頭工藝,改用鐵桁架塔。埃菲爾沒有使用完全固定的結構,因爲這會使應力在蒙皮上積聚,最終導致開裂。考慮到塑像在紐約港受風時會有小幅的晃動,並且金屬在炎熱的夏季還會出現膨脹,他用末段爲金屬網的金屬框架來鉚接蒙皮。這一過程中的工作量很大,每一處鉚接部分都需要單獨打造。埃菲爾還使用浸滿了蟲膠的石棉作爲絕緣物,防止蒙皮和骨架間發生電化學腐蝕。採用鐵桁架塔還使得巴特勒迪不必再按原計劃那樣先在選址處建造骨架,而可以在法國完成大部分工作後,再將自由女神像拆解運輸到貝德羅島上重新組裝起來。

埃菲爾的設計是最早的幕牆設計之一,即外牆不承重,由內部骨架支撐。塑像內部設計有兩座螺旋樓梯,遊者可以登上自由女神像頭上的王冠。另外,火炬周圍還有一個平臺環繞,但是手臂的粗細只允許搭設一組12米長的梯子。隨着鐵桁架塔建造起來,埃菲爾和巴特勒迪細心地協調對方的工作,使得蒙皮和骨架能夠嚴密接合。鐵桁架塔部件則是在附近的巴黎郊區勒瓦盧瓦-佩雷的艾菲爾工廠建成。

作爲開工的象徵,美國駐法國大使列維·莫頓(on)敲下了第一顆鉚釘,將一塊銅板固定在自由女神像的腳趾上。不過這並不意味着蒙皮就是按照自下而上的嚴格順序安裝;有些工作是由承包商完成,例如其中一個手指就是根據巴特勒迪的明確要求由法國南部小鎮蒙託邦的一位銅匠製成。到1882年時,塑像已經完成到了腰部,巴特勒迪爲此邀請記者到塑像內的平臺上午餐以示慶祝。拉沃拉葉於1883年逝世,法美聯盟法國委員會主席、曾主持開鑿蘇伊士運河的斐迪南·德·雷賽布接替了他的工作。1884年7月4日,莫頓大使出席了在巴黎舉行的完工儀式,德·雷賽布宣佈法國政府已經同意承擔將塑像運至紐約的費用。塑像以原樣在巴黎放置了一段時間,到了1885年1月美國的底基施工進度達到要求時再拆解打包準備遠涉重洋。

美國的募款和建造以及遭遇的批評

自由女神像來歷 自由女神像身高 第7張

1885年6月的《弗蘭克·萊斯利畫報》,其上的木刻版畫顯示出位於巴黎的已完成塑像、巴特勒迪以及塑像的內部結構。

法美聯盟美國委員會在爲底座建設籌集資金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大困難。1873年經濟恐慌導致的經濟衰退持續了很長時間,多個類似的募款計劃都遭遇了困難。當時在建的方尖碑,即華盛頓紀念碑,有時會因爲經濟原因停建數年,最終花費了超過35年才完成。同時無論巴特勒迪的計劃還是美國人需要支付這件禮物的底座費用兩點都招來了非議。一方面,內戰後的美國社會普遍傾向於美國自己的、表現美國曆史上真實事件和英雄人物的藝術品,而非自由女神等寓言人物。還有觀念認爲美國的公共工程應當由美國人自己來設計,當年由已經歸化的意大利裔美國公民康斯坦提諾·布魯米迪(ConstantinoBrumidi)裝飾國會大廈之舉都引起了強烈的批評。《哈珀週刊》(Harper'sWeekly)宣稱,希望“巴特勒迪和我們的法國表親們將塑像和基座一起送給我們”。《紐約時報》則表示,“沒有哪位真正的愛國者會贊同我們在如今的財政狀況下爲這麼個銅製女性(人物塑像)承擔支出”。面對這些批評,美國委員會在連續數年的時間裏都沒有采取多少行動。

巴特勒迪塑像的底座位置定在伍德堡中,這裏是貝德羅島上一處已經停止使用的軍事基地,於1807至1811年建成。從1823年起,這裏就處於基本荒廢的狀態,只有在內戰期間曾用作徵兵站。伍德堡的防禦工事是一個朝向11點方向的星型,自由女神像的底座和地基將會對齊,確保塑像面朝東南,歡迎從大西洋進入港口的船隻。1881年,紐約委員會委任理查德·莫里斯·亨特設計底座。亨特在幾個月內就遞交了一份具體方案,他預計的施工時間大概需要9個月。他提議的底座有35米高,委員會考慮到財政方面的困難而將之縮減至27米。

亨特的底座設計中使用了多種古典建築元素,其中包括多立克柱式入口和其它用於將注意力集中在塑像本身的建築細節。根據巴特勒迪的設想,每一邊的門上方會有十個圓盤,各代表美國的一個州(1876至1889年間,美國一共有40個州),但這一設計最終沒有落實。每一邊的大門上方設有立柱環繞的陽臺;巴特勒迪在接近底座的頂部位置設有一個觀景臺,其位置比塑像放置的位置要高。根據作家路易斯·奧金克洛斯(LouisAuchincloss)的描述,這個底座代表着一種歐洲的古老力量,正是這種力量孕育了自由女神。委員會聘請前陸軍中將查爾斯·波默羅伊·斯通(CharlesPomeroyStone)監督施工作業。15米深的地基於1883年開挖,底座在次年正式奠基。亨特原本設想以堅實的花崗岩建造底座,但是最終迫於財政壓力修改了設計,只用花崗石作爲牆面,內中澆築6.1米厚的混凝土。採用的花崗岩來自康涅狄格州紐黑文縣布蘭福德(Branford)的貝蒂採石場。澆築的混凝土質量創下當時的新紀錄。

挪威土木工程師約阿希姆·戈程·吉阿夫(JoachimGoschenGiæver)設計了自由女神像的結構框架。他的工作包括起初的設計和計算、詳細的製作和施工圖紙以及對實際施工的監督。在完成塑像工程框架的過程中,他參考了居斯塔夫·埃菲爾的圖紙和草圖。

爲自由女神像募款的工作於1882年展開,委員會組織了大量的籌款活動。其中一次藝術品和手稿拍賣活動邀請了詩人艾瑪·拉撒路(EmmaLazarus)捐贈一首詩作。起初她拒絕了邀請,稱自己沒法爲塑像寫出一首詩。這一時期,她投身到了協助從東歐逃避反猶太主義迫害而來到紐約的難民。這些難民曾被迫在家境優越的拉撒路從未體驗過的惡劣環境下生存。她把自己對難民的同情融入到爲自由女神像所創作的詩篇當中,由此產生的就是十四行詩《新巨人》(TheNewColossus),其中標誌性的一句“給我你那疲憊、困頓、渴求自由呼吸的芸芸衆生”已經成爲自由女神像的獨特標誌,與整首詩一起刻在地基內博物館的一塊牌匾上。

雖然採取了各種措施,進行了各項努力,但籌款工作的進展還是滯後。紐約州州長格羅弗·克利夫蘭於1884年否決了一項爲塑像建設提供5萬美元的法案。1885年,美國國會提議撥款10萬美元,這筆款項將足以完成整個項目,但仍因民主黨議員拒絕接受而功敗垂成。紐約委員會的銀行賬戶裏只剩下3000美元,只能暫停底座的建設。由於項目岌岌可危,包括波士頓和費城在內的其他多個城市團體組織表示只要將塑像遷至他們的城市樹立,就願意承擔全部費用。

自由女神像來歷 自由女神像身高 第8張

自由女神像的頭部於1885年6月17日送抵紐約

《紐約世界報》出版商約瑟夫·普立茲宣佈要爲項目集資10萬美元。他承諾會把每位捐款人的名字都印到報紙上,無論他們捐獻的金額到底是多少。這一做法吸引了大量紐約民衆的注意,特別是當普立茲開始在報紙上發表他從捐款者那裏收到的註釋說明文字的時候,例如“在這個世界上獨自一人的年輕女孩”“出於自我否定而捐贈60美分”。一位“窮苦的辦公室男孩向底座基金奉獻5美分”,還有一羣孩子們一起捐了一美元,說“我們省下了去看馬戲的錢”。一位“孤獨而且非常年長的女人”也捐出一美元。位於布魯克林市(該市要到1898年才併入紐約市)一個酗酒人士之家的成員捐了15美元,其他人也通過酒吧和酒館的捐款箱做出貢獻。遠在艾奧瓦州達文波特的一個幼兒園班級也給《紐約世界報》寄來了禮物:1.35美元。隨着捐款源源不斷地流入,紐約委員會恢復了底座的建設工作。

1885年6月17日,法國汽船“伊澤爾號”(Isère)帶着自由女神像安然抵達紐約港。紐約市民表現出對塑像新的熱情,有多達20萬人和數以百計的船隻在碼頭排隊歡迎“伊澤爾號”以及裝有拆解塑像的板條箱。1885年8月11日,連續5個月來每天都在號召人們爲塑像基金捐款的《世界報》宣佈一共從12萬捐款人那裏籌集了10.2萬美元,其中80%的人所捐數額不到一美元。

籌款工作雖然取得了成功,但底座還是一直到1886年4月才完成,塑像的重組工作隨即開始。艾菲爾的鐵製框架掛靠在混凝土底座中的鋼製工字樑上並組裝起來。這一部工作完成後再小心地把蒙皮一片片連接起來。由於底座的寬度太大,因此不可能架設腳手架,工人在連接蒙皮時只能用繩子吊在空中,幸運的中,整個建設工作期間沒有出現人員喪生。巴特勒迪曾計劃在火炬的陽臺上安裝泛光燈用於照明,但美國陸軍工程兵團在塑像落成一週前否決了這一提議,擔心這會導致船的駕馭員在經過塑像時因光照到眼睛而無法看清前方情況。於是巴特勒迪在火炬上切出舷窗,把燈放置在舷窗以內,舷窗外還有金箔覆蓋。島上爲火炬照明及其它供電需要還新建了發電廠 。蒙皮全部裝好後,紐約市中央公園和布魯克林展望公園的設計師,知名景觀設計師弗雷德裏克·勞·奧姆斯特德(FrederickLawOlmsted)負責監管貝德羅島上的清理工作,準備迎接即將舉行的落成儀式。

落成

自由女神像來歷 自由女神像身高 第9張

愛德華·莫蘭的布面油畫《自由女神照亮世界的揭幕》

1886年10月28日下午,時任總統、前紐約州州長格羅弗·克利夫蘭主持了自由女神像的落成儀式。這天早上紐約市舉行了盛大遊行,參與和觀看的人數估計在數十萬到近百萬之間。克利夫蘭總統領導了這次遊行,然後站在觀禮臺上觀看來自全美各地的樂隊演出和遊行隊伍。斯通將軍則是遊行的典禮官。隊伍從曾展出塑像手臂的麥迪遜廣場出發,途經第五大道和百老匯到達曼哈頓最南端的巴特里公園,其間還有小幅繞行,以便隊伍能夠在《世界報》位於公園街的大樓前經過。遊行隊伍經過紐約證券交易所時,交易員從窗戶向外拋灑紙帶,爲紐約增加了紙帶遊行的新傳統。

下午12點45分又開始了一場海上游行,克利夫蘭總統登上游艇前往貝德羅島準備進行落成儀式。德·雷賽布代表法國委員會首先上臺演講,然後是紐約委員會主席,聯邦參議員威廉·M·埃瓦茨。埃瓦茨的演講接近尾聲時,擋住塑像面部的法國國旗逐漸降低爲其揭幕,但巴特勒迪這時因將講話中的一處暫停誤以爲是結束而提早放下了國旗,隨之而來的歡呼聲也讓埃瓦茨不得不結束自己的講話。接下來克利夫蘭總統也上臺演說,稱這座塑像的“光亮必將刺穿無知和人類壓迫的黑暗,直至自由照亮世界”。站在講臺附近觀看的巴特勒迪也獲得了上臺演講的邀請,但是他謝絕了衆人的好意。最後一位演講的是演說家昌西·迪皮尤(ChaunceyDepew),他的講話非常冗長。

落成儀式只對政要開放,普通民衆未能參與。只有兩位女性獲許出席,分別是巴特勒迪的夫人和德·雷賽布的孫女,官方對此的正式說法是他們擔心女性會在人羣的擠壓中受傷。紐約的女權主義者對這種限制感到不滿,她們租下一條船到達了她們能夠到達的最近位置。該組織的領導人發表演說,爲塑像以一位女性作爲自由象徵表示歡迎,並且倡導賦予女性投票權。由於天氣情況不佳,原計劃的煙花匯演一直推遲到11月1日才舉行。

落成儀式結束後不久,非裔美國人報紙《克利夫蘭公報》提出,在美國“從現實上”成爲一個自由國家以前,不應該點亮塑像上的火炬:“自由照亮世界”,的確如此!這一表述讓我們感到噁心。這個政府是場狂噪的鬧劇。它既不能,也不願保護‘自己’邊界以內的公民。把巴特勒迪的塑像、火炬和所有的一切都推進大海吧,直到這個國家的有可能讓一個與世無爭的勤勞有色人種爲自己和家人爭取體面的生活,不會被私刑迫害甚至謀殺,他的財產也不會遭到破壞。否則,不要說用這個國家的“‘自由’‘照亮世界’,哪怕只是想讓它照亮巴塔哥尼亞,也只能是荒謬絕倫之事。”

落成以後的歷史

燈塔委員會和戰爭部管理時期

自由女神像來歷 自由女神像身高 第10張

政府用自由女神像來促銷自由債卷的海報

自由女神像的火炬於落成儀式當晚點亮,但產生的光芒非常微弱,在曼哈頓幾乎都很難看到。《紐約世界報》稱這“與其說是明燈,不如說是螢火蟲”。巴特勒迪提議在塑像上貼金,增強對光線的反射能力,但事實證明這樣的成本太高。美國燈塔委員會於1887年開始負責自由女神像的管理,承諾會安裝設備增強火炬的照明能力,但在他們採取了多種措施後,塑像到了夜間仍然幾乎看不到。1893年巴特勒迪重返美國後又對此提出了多種建議,但效果都很不理想。不過他還是成功改善了塑像內部的照亮,讓遊客可以更充分地瞭解艾菲爾設計中的長處 。1901年,由於事實已經證明這座塑像作爲燈塔可謂一無是處,因此曾服務於紐約委員會的時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下令將其管理權轉交戰爭部。貝德島上開始有一個單位的陸軍通信兵駐紮,再從1923年起由憲兵駐紮,直到該島不再屬軍事管轄時止。

自由女神像很快就成爲紐約的地標,許多從紐約港進入美國的移民視其爲歡迎的信號。移民的口述歷史中記載了他們首次看到自由女神像時的興奮之情。其中一位來自希臘的移民這樣回憶道:“我看到了自由女神像。我對自己說:‘女士,你可真美!你張開雙臂,讓所有的外國人都來到這裏。給予我機會在美國證明自己的價值,成就事業、成就自我。’那座塑像將永遠留在我心裏。”

塑像起初是暗沉的銅色,但1900年過後不久,銅製蒙皮上開始因氧化而有綠色的銅綠蔓延。媒體早在1902年初就提及了這種現象,到了1906年,整座塑像都已被銅綠覆蓋。當時有觀點認爲銅綠說明塑像受到了腐蝕,國會爲此撥款6.28萬美元進行各種修復,並在塑像內部和外部進行粉刷。當時針對的外部粉刷還招致了相當大規模的公衆抗議。美國陸軍工程兵團研究了銅綠可能對塑像產生的任何不利影響後得出結論,這一氧化層實際上能保護蒙皮免受侵蝕,“軟化了塑像的輪廓,令其更顯美觀”,因此只有塑像的內部進行了粉刷。陸軍工程兵團還安裝了電梯,遊客可以搭乘這架電梯從地基上升到底座頂部。

自由女神像來歷 自由女神像身高 第11張

1927年的貝德羅島,可以看到塑像和軍隊的建築物,還可以看到塑像地基上的伍德堡。

1916年7月30日,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破壞分子在澤西市布萊克湯姆半島引發了一場災難性的大爆炸,這裏距貝德羅島很近。多個裝載有計劃送往英國和法國支援其戰事的炸藥和其他爆炸物的車皮被炸燬,爆炸還導致7人死亡。自由女神像也受到了輕度破壞,其中主要是高舉火炬的右臂,塑像因此關閉了10天。對塑像和島上其它建築物的修復成本約爲10萬美元。通向火炬的通道從此因公衆安全方面考量予以封閉,之後再也沒有開放。

同年,繼承父業成爲《紐約世界報》出版商的拉爾夫·普立茲開始倡議籌資3萬美元,用來安裝夜間照亮塑像的外部照明系統。他聲稱有超過8萬人捐款,但未能達到目標。一位富有的捐款人把普立茲的倡議變成了現實,但這一事實直到1936年才披露。島上通過海底電纜從大陸運送電力,伍德堡的圍牆沿線安裝了許多泛光燈。之後會雕刻拉什莫爾山的格曾·博格勒姆(GutzonBorglum)重新設計了火炬,把原來的大部分銅用彩色玻璃代替。1916年12月2日,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按下開關打開了電燈,這次終於成功照亮了塑像。

1917年加入一戰後,美國開始在徵兵海報和自由債券上大量使用自由女神像,敦促美國公民支援戰爭。這樣的做法既向公衆宣示了戰爭保衛自由的既定目的,也提醒着大家四面楚歌的法國曾經送給美國這樣一件禮物。

1924年,總統卡爾文·柯立芝根據《聯邦文物法》的授權宣佈自由女神像成爲國家紀念區。5年後,一位男子從塑像王冠處的窗戶爬出後從高空跳下,在塑像的胸部擦過後摔死在地面,這也是自由女神像歷史上唯一一次有人在此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