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唐朝中後期的實力如何?整體並不強,很多藩鎮特別強大

唐朝中後期的實力如何?整體並不強,很多藩鎮特別強大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中後期存在藩鎮割據的情況,但其實某種意義上來說,唐朝的整體實力並不差,爲什麼這麼說呢?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因爲唐朝中晚期的時候,中央的實力雖然很弱,但地方節度使的實力,那是相當可怕的。

毫不誇張地說,唐朝中晚期的節度使,如果放到春秋戰國時代的話,絲毫不遜色於那些強大的諸侯國,戰鬥力相當的猛。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和唐朝的歷史發展過程,有着很大的關係。

唐朝開國之初,開國皇帝李淵選擇完全繼承了隋朝的政治遺產,幾乎抄襲了隋朝的所有制度。這種抄襲,不光侷限於政治制度,也完全適用於軍事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制度,就是府兵制。

所謂府兵制,就是指兵農合一的制度。不打仗的時候,軍隊解散,士兵回家種地,可以充實國力。打仗的時候,大家放下手裏的鋤頭,拿起武器,去前線浴血廝殺,爲國征戰。

唐朝中後期的實力如何?整體並不強,很多藩鎮特別強大

這種制度,首創於西魏時期,後來先後被北周、隋朝所繼承。這種軍制的優點,在於可以集結更多數量的士兵。古代戰爭,士兵數量是軍隊戰鬥力最重要的支撐之一。能夠擁有更多的士兵,自然就更容易打贏戰爭。

但是,隨着唐朝逐漸統一,這種制度的問題開始出現了。

因爲唐朝地盤實在是太大了。

唐朝和當年的西魏不同,西魏只是一個地方性政權,國家領土面積相對較小。如果邊境出現戰事,從國內開始徵兵也來得及。但是等到唐朝統一天下之後,因爲國家面積實在是太大,這種制度就開始越發不管用了。

想象一下,比如唐朝貞觀年間,遼東地區的高句麗進犯。爲了征討高句麗,國家開始在關中地區募兵。花了半個月的時間,將命令傳達到關中各處。然後又過了半個多月的時間,士兵們從各地集結到長安,完成整編,形成了一支軍隊。再之後,這支軍隊需要花至少兩個月的急行軍,才能從關中地區趕赴遼東地區。等到了遼東地區之後,打仗又需要好幾個月。打完仗以後,回家又需要兩個多月。這樣折騰完以後,已經過去了快一年的時間了。

就在士兵們剛剛回到家,準備開始新一年的耕種時,北方又傳來消息,突厥又來了。所以接下來就得再來一遍之前的過程,再去北邊繼續打仗。如此一來,國家對外的戰爭有可能打得贏,但士兵在家鄉的田地,估計就沒人耕種了。

所以,隨着唐朝地盤越來越大,常規軍隊的存在,開始變得越來越有必要了。反正國家也有錢,乾脆劃出一部分士兵來專門負責打仗就好了,然後由國家負責給他們發工資。這樣一來,士兵的問題雖然解決了,但是府兵制的基礎也開始瓦解了。

唐朝中後期的實力如何?整體並不強,很多藩鎮特別強大 第2張

到了唐玄宗在位期間,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軍費開支太大的問題。因爲這些常規軍隊,全都是由國家養着,所以隨着常規軍隊數量越來越多,國家的軍費開支也就越來越大,漸漸到了難以爲繼的地步。

再加上當時唐朝實在是太能打,基本上已經掃平了內部的一切不服,所有敵人都在邊疆。於是唐玄宗便開始進行改革,將所有唐朝的常規軍隊,維持在五十萬左右,然後全部佈置在邊境地區。這種大規模常規軍隊在邊境駐守的地方,就被稱之爲軍鎮,軍鎮最高的統領之人被稱作節度使。唐玄宗在邊疆佈置了十個軍鎮,這十大軍鎮,便聚集了當時唐朝全部的精銳邊軍。

但這樣一來,精銳軍隊高度集中在某一個人手裏,勢必會造成某個將領的尾大不掉。所以,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當時作爲唐玄宗寵臣的安祿山,坐擁十大軍鎮當中,最強大的三個軍鎮,幾乎掌握了唐朝半數的精銳邊軍。而且因爲唐朝已經承平百年,內部根本沒有什麼強大軍隊,所以安祿山起兵之後,勢如破竹,迅速佔領了大量地盤。

爲了消滅安祿山,唐朝付出了極爲慘重的代價,精銳邊軍近乎被全部打光了。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因爲唐朝高層的指揮失誤,讓這場平叛戰爭更加擴大化。最終,爲了徹底消滅叛軍,唐朝統治者不得不給予地方將領更大的實權,並且給予一部分叛軍降將自治的權力。

就這樣,唐朝的藩鎮開始出現了。

唐朝的藩鎮剛剛開始出現的時候,便已經十分強大。那些地方藩鎮的領兵將領,因爲手裏有了實權,所以開始持續性的招兵買馬,建立自己的獨立王國。到了後來,這些藩鎮已經成了國中之國,徹底尾大不掉了。

唐朝中後期的實力如何?整體並不強,很多藩鎮特別強大 第3張

不過,這裏要多說一句。唐朝的這些藩鎮,其實和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不一樣,倒是更高度近似於近代的地方軍閥。一方面,這些藩鎮名義上隸屬於中央,而且要接受中央的控制,確實是臣子身份。另一方面,這些藩鎮在地方上又相對獨立,甚至完全可以做到父子相傳。

藩鎮出現之初,便大幅削弱了中央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力。因爲藩鎮的出現,唐朝中央的力量,開始迅速衰弱。面對強大的藩鎮,後來的唐朝皇帝們,也曾想過要收回權力,但最終卻都因爲種種原因而失敗了。

後來唐朝皇帝收拾這些藩鎮,之所以沒有成功,原因有很多。比如內部宦官專權,讓皇帝騰不出手去收拾這些藩鎮。比如後來的唐朝皇帝,總是時好時壞,偶爾出了一個好皇帝,緊跟着就出現一位壞皇帝,讓上一代的所有成果,全部付諸東流。

不過,這些其實都是表面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其實是因爲當時的藩鎮制度,已經和國家緊緊地融爲一體。想要從根本上完成改革,相當於要撼動國家的根基,這實在是太難了。藩鎮的存在,固然會威脅到中央集權,但同時也是抵禦外敵最強大的利器。唐朝中後期的時候,周圍的幾個鄰居都十分強大,比如吐蕃、回鶻、契丹等等。如果唐朝皇帝撤除所有藩鎮,國家的國防力量會瞬間崩潰,外敵會馬上攻入,國家滅亡便近在眼前了。

消滅藩鎮,唐朝估計一百多年也就到頭了。但保留藩鎮,唐朝卻反倒可以苟延殘喘近三百年。這筆賬如何算,不同的統治者肯定有不同的選擇,而唐朝的統治者們,無疑選擇了後者。

在這種環境下,地方藩鎮的割據將領,也和唐朝高層達成了一種默契。雙方儘可能地友好相處,藩鎮幫助中央抵禦外敵,同時中央默認藩鎮存在的合法性。安史之亂以後的一百多年裏,唐朝中央政府和藩鎮之間,一直處於這種拉鋸戰的態勢當中。而這種環境下的藩鎮,一個個也被養得極爲能打,戰鬥力極爲彪悍。往往一個強大的藩鎮,便能直接擋住一個外敵。

唐朝中後期的實力如何?整體並不強,很多藩鎮特別強大 第4張

比如劍南節度使韋皋,雖然僅僅只領導一個劍南軍鎮,卻能多次攻入吐蕃腹地,前後殺敵幾十萬,有效地保證了唐朝的邊境安全。再比如盧龍節度使張仲武,以盧龍軍鎮一家之力,便重創了回鶻、契丹、奚族。唐朝末期的契丹,在遼國開國君主耶律阿保機的領導下,橫掃北方,但卻始終沒能入主中原半步。因爲在他面前,存在了兩座大山,一座是河東軍鎮的李克用,一座是盧龍軍鎮的劉仁恭。這兩人在的時候,契丹人沒能踏足中原半步。直到這兩人都死了以後,契丹纔有了進入中原的機會。

有專家曾經測算過,唐朝中晚期發動的對外戰爭,勝率其實一點都不低於唐朝初期。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唐朝中晚期其實也很強大。但這種強大,是屬於地方藩鎮的強大,而不是屬於唐朝中央的強大。在唐朝中晚期的時候,有些戍邊軍鎮,甚至在發動對外戰爭這件事上更爲熱衷。因爲打贏了之後的戰利品,可以完全歸軍鎮所有,不用交給中央。這種制度,讓唐朝中晚期地方軍鎮的戰鬥力,變得極爲彪悍。

面對強大的藩鎮,唐朝高層也曾想過一些行之有效的削藩方法。比如武力鎮壓,將大軍鎮分裂成小軍鎮,再比如建立一支強大的中央軍隊,直接由中央政府領導。但後來的歷史發展證明,這些手段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藩鎮割據的局面。武力鎮壓,只能解決燃眉之急;分裂成小軍鎮,導致了唐朝後期藩鎮數量極多,中央朝廷控制力再次下降;而建立強大的中央軍隊,因爲唐朝中後期宦官干政嚴重,所以中央軍隊又經常由宦官領導。這些手段,都沒能從根本上抑制藩鎮的壯大。

總之,唐朝中後期的國家,整體上未必強大,因爲藩鎮割據,內部內耗太嚴重。但如果只着眼於地方軍鎮的話,我們又會發現,很多藩鎮特別強大。這種強大,實在是一種病態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