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當時的人們在古代就沒有空調,那他們是靠什麼解暑?

當時的人們在古代就沒有空調,那他們是靠什麼解暑?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感覺現在夏天是一年比一年熱,如果沒有空調還真不知道如何度過這炎炎夏日。不過在古代,當時的人們就沒有空調,那他們是靠什麼解暑呢?其實並沒有特殊的辦法,主要就是靠扇子、水果還有洗澡,和古人相比現代人就要幸福多了。而且要是遇上熱災,會給百姓造成非常嚴重的災難,這在古籍中都有對應的記載。其實氣溫的變化和全球變暖有關係,人類的生存環境必須得到重視。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當時的人們在古代就沒有空調,那他們是靠什麼解暑?

古人如何解暑

從史料記載的情況來看,我國古代人民消暑的辦法是有很多的。

首先比較常見的一種,就是下河洗澡。這種方法在普通炎熱的天氣中非常流行。但一旦遇到極端天氣,連河水都被曬得滾燙時就不太奏效了。

第二種消暑的辦法,是搭涼棚並使用扇子扇熱。這種辦法是中國民間最爲流行,也是最爲有效的辦法。在避開太陽直射後,人們的耐熱能力會相應地增強。此時再使用蒲扇等工具扇風,可以極大降低炎熱感。有條件的家庭甚至還會吃上兩口西瓜,從而達到一個最佳的避暑效果。

至於第三種辦法,則是通過冰來消暑。只不過這種辦法相對奢侈,一般來說是皇家專用。乾隆皇帝曾做過一首詩:“冰盤與雪簟,瀲灩翻寒光。展轉苦煩熱,心在黔黎旁。”在紫禁城皇宮一共有十多個冰窖。皇室成員們往往可以隨心所欲地取用大量的冰塊,製造一些冰鎮飲料來達到避暑的效果。一些實在怕熱的嬪妃,甚至還會懇求皇帝爲她打造“冰牀”。

當然了,上述的消暑方式,都是在正常的夏天使用。一旦出現極端天氣,古代的百姓往往就會無可奈何。

比如乾隆八年(1743年),就被稱爲是“中國歷史上最炎熱的夏天”。當時中國南北各地的溫度在很長時間裏都爲此在40度。民間的老百姓死傷無數,受災相當嚴重。

當時的人們在古代就沒有空調,那他們是靠什麼解暑? 第2張

熱災的嚴重性

《續天津縣誌》記載:“五月苦熱,土石皆焦,桅頂流金,人多熱死。”《高邑縣誌》載:“五月廿八至六月初六日薰熱難當,牆壁重陰亦炎如火灼,日中鉛錫銷化,人多渴死。”

這兩部縣誌中,除了記錄很多人因爲炎熱死亡之外,還記錄了一個非常重要情況,那就是炎熱的氣候導致了金屬熔化。我們現代常常以“打個雞蛋到地上,過兩分鐘就熟了”來形容天氣的炎熱,而金屬熔化顯然是代表了更加極端的炎熱。

當然了,關於金屬熔化的記載,其實是有一定誇張成分的。一般來說,用作建築材料的鉛、錫等金屬,其熔點通常是200度以上。想要讓這些金屬都出現融化,恐怕當時的地球上已經沒有活人了。

而除了這兩部縣誌之外,其他地區的縣誌則顯得比較真實。

《續東華錄》記載:“六月丙辰京師威暑。”在各地歷年的縣誌中,從來沒有使用過“威暑”這樣一個詞。這就說明了當時的炎熱已經達到了一種非常恐怖的境地,只有用“威暑”才能夠表現出來。

《浮山縣誌》記載:“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這段話是說,在那一年的夏天,有行人走在道路上,常常會出現被太陽烤暈,熱死在路上的情況。而北京的情況則比山西還要嚴重一些。

而根據現代的《北京志·氣象志》記載,1743年7月下旬有連續6天最高溫度都超過了40度。在7月25日當天,溫度甚至還高達44.4度。

當時的人們在古代就沒有空調,那他們是靠什麼解暑? 第3張

這裏之所以使用的是攝氏溫度,並且還能記載到小數點後一位,其實是一個法國傳教士記載後,經過現代換算的結果。

根據這位傳教士的記載,在那年5月到8月這段期間,光是在京畿地區,就有11400人因爲炎熱而死亡。

如果單從死亡人數上來看,乾隆八年的確稱得上是中國歷史最炎熱的夏天。因爲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像這樣因炎熱而造成死亡人數衆多的記載。

而之所以會出現的情況,其實是遇上了“極端天氣現象”。

所謂“極端天氣現象”,其實是一種概率非常小的氣候現象,往往是50年到100年纔有可能遇上一回。明朝時期曾經出現過一段“小冰河時期”,當時連南方地區都長期大雪紛飛,糧食產量受到了極大影響,這就是一次典型的極端天氣現象。而乾隆八年的夏天,也同樣是這種情況。

如果人類再不提升保護環境的意識,恐怕極端天氣現象發生的概率,還會不斷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