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李世民爲什麼在魏徵死後下令推到他的墓碑呢?其實是積怨已久

李世民爲什麼在魏徵死後下令推到他的墓碑呢?其實是積怨已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0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徵,字玄成,唐朝初年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四位。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魏徵死後,李世民按照一品官員的規格對他進行安葬,可謂恩寵至極。哪知,不久之後,侯君集謀反,魏徵牽涉其中,唐太宗大怒,下令將魏徵的墓碑推倒。

魏徵只是向李世民舉薦過侯君集,他本人並沒有參與謀反,頂多負用人失察的連帶責任,皇帝何至於大動肝火,毀人墳墓呢?

李世民之所以下令推倒魏徵墓碑,並非藉故發難,而是積怨已久,爲何這麼說呢?

我們先看看魏徵是怎樣一個人。

魏徵先後追隨過元寶藏,李密,李淵,竇建德等各路英雄。李世民在虎牢之戰中生擒竇建德,魏徵又回到了大唐的懷抱,但這次,他選擇效忠太子李建成。

魏徵投入李建成的陣營,一定是經過了精心的盤算,他認準太子李建成將繼承大統,而且他也討厭李世民,從他後來多次勸說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就可以看出。

李世民爲什麼在魏徵死後下令推到他的墓碑呢?其實是積怨已久

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被誅,作爲太子黨的重要謀士,魏徵的結局一定不會很好,果然,魏徵被押到了李世民面前接受問話,李世民的第一句話是:“你爲何離間我們兄弟?”

這是一句殺氣騰騰的話,所有的人爲他捏了一把汗,哪知魏徵的回答更令人吃驚:“太子若早聽我的話,就不會有今日之禍。”

世民召徵謂曰:“汝何爲離間我兄弟!”衆爲之危懼,徵舉止自若,對曰:“先太子早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

所有人認爲他必死無疑,然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李世民卻一改怒容,微笑着將魏徵扶起,並委以重任。

魏徵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李世民愛惜人才,一直以來想將他納入麾下。李世民早就下了決定,無論魏徵說出多麼無禮的話,他都會原諒,這纔有了前面驚險的一幕。

李世民是一個有想法的君主,天下已定之後,他打算做明君,而能協助他達成這一目標的人只有一個,那就是魏徵,這也是他鐘情於到魏徵的根本原因。

很顯然,魏徵不是一位溫和的合作者,他對李世民的成見由來已久,如今當了諫官,正好可以泄私憤。李世民想當明君,魏徵可以成全他,但有一個條件,魏徵要當賢相。

於是,魏徵開始了在朝堂之上一次次地“刁難”皇帝,一次次“試探”李世民的底線,一次次讓李世民難堪,甚至到了“欺人太甚”的地步。

有一次,李世民誇魏徵爲忠臣,本想拉近君臣之間的距離。哪知魏徵卻說,他只想做良臣,不想做忠臣,明顯擺出一副很清高的樣子。他又進一步解釋所謂的忠臣就是比干、關龍那樣的人,難道他想把李世民比作商紂王?

“臣幸得奉事陛下,願使臣爲良臣,勿爲忠臣。”上曰:“忠、良有以異乎?”對曰:“稷、契、皋陶,君臣協心,所謂良臣。龍逄、比干,面折廷爭,身誅國亡所謂忠臣。”

其實,忠臣也好,良臣也罷,在我們看來區別都不大,都是君王喜歡的好臣子,但魏徵卻強詞奪理,硬是將忠臣與良臣加以對立,這讓李世民情何以堪。

李世民爲什麼在魏徵死後下令推到他的墓碑呢?其實是積怨已久 第2張

李世民的軟弱助長了魏徵的囂張氣焰,一有機會,就在朝堂上當衆懟李世民,讓李世民下不了臺。當然,魏徵的很多勸諫也是無比正確,確實爲李世民治國安邦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魏徵的所採用的方式卻值得商榷,普通人尚且愛面子,何況天子。很多會來事的大臣都不會在朝堂之上讓皇帝當衆出醜,他們一般在私下指出皇帝錯誤。

魏徵這種壓迫式的做法讓李世民對他很害怕。有一回,李世民正在把玩一隻鸚鵡,遠遠地望見魏徵過來了,生怕又被他抓住把柄,說自己玩物喪志,趕緊將鸚鵡藏到懷裏,等魏徵奏完事,鸚鵡早就悶死了,可見魏徵真是欺人太甚。

皇帝也是人,憋急了他也會發怒,不過,李世民卻跑回家發火,他惱怒地皇后說道:“魏徵這個鄉巴佬,欺人太甚,又在朝堂之上羞辱我,我一定要殺了他。”

上曰:“會須殺此田舍翁。”後問爲誰,上曰:“魏徵每廷辱我。”

李世民卻不敢當面找魏徵發火,這就是魏徵的高明之處,把皇帝惹急了,卻又佔據道德至高點,讓皇帝有火發不出。看來,這就是李世民的命,一副被魏徵欺負的命。

長孫皇后去世之後,李世民對她思念不已,在院子當中作了一座高臺,以便隨時可以觀望皇后的昭陵。有一天,李世民請魏徵同登高臺,請他觀看,哪知魏徵故意說:“臣老眼昏花,看不見。”

皇帝以爲他真的看不見,又仔細地指了指,他卻諷刺皇帝:“我還以爲陛下望的是獻陵呢,原來是昭陵。”

本來皇帝思念皇后乃人之常情,他卻不合適宜地提起李世民的父親,並以不孝這一點來壓制李世民,最後使得皇帝哭鼻子流眼淚,還被迫將那個高臺拆除了,實在是一個令人討厭的傢伙。

李世民爲什麼在魏徵死後下令推到他的墓碑呢?其實是積怨已久 第3張

有一回皇帝去打獵,引弓射中了四隻野豬,有一隻野豬還沒死,皇帝撥劍將野豬斬殺,大家都非常高興,哪知魏徵卻說:“皇上以馬上得天下,不以馬上治天下,何必逞雄心殺一隻野豬呢?”

魏徵總是在掃皇帝的興,皇帝日理萬機難得放鬆一回,他卻總是唱反調,對皇帝冷嘲熱諷,不得不說,李世民爲了做一個明君,實在是太委屈了!

但這一切又能怪誰呢,這是李世民自找的,因爲他還想做聖人呢。李世民每次和大臣交談,言必稱堯、舜,他以堯、舜的言行來要求自己,聖人是不能隨便發火的。

這下正中魏徵的下懷,他生怕李世民做聖人不能善始善終,還專門上書“人主善始者多,克終者寡……”,還提醒說,陛下你現在不像以前那樣從諫如流了,一定要繼續努力啊。

“陛下欲善之志不及於昔時,聞過必改少虧於囊日。”

魏徵天天這麼嘮叨,使得李世民也懷疑自己不如從前了,還特意問魏徵,他如今的政績和以前比怎麼樣,哪知魏徵卻說:“威德所加,比貞觀之初則遠矣;人悅服則不逮也。”

就是說皇上你現在比貞觀之初差遠了,老百姓對你的敬佩也不如從前了。實際情況是,唐太宗的執政是一如既往的好,但在魏徵的眼裏,李世民做什麼都是錯的。

魏徵對李世民的政治課是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最後李世民都覺得自己是個罪人。有一天,魏徵生病了,皇帝發了一個手諭問候他:“不見數日,朕過多矣。”

李世民爲什麼在魏徵死後下令推到他的墓碑呢?其實是積怨已久 第4張

不得不說,魏徵對李世民的“洗腦”真的很成功,幾天沒聽到魏徵的批評,皇帝就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罪的人。

魏徵生病了,皇帝數次派使者前去慰問,並送藥去醫治,還親自和太子一起魏府探望,並打算將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的兒子叔玉。魏徵死後,皇帝以一品官員的最高規格將魏徵安葬在昭陵。

魏徵死後,終於得到唐太宗給予他的最高評價:

“人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唐太宗還將魏徵列入煙綾閣二十四功臣,排名第四。魏徵以他的“強諫”名垂史冊。

李世民又不是個傻子,魏徵死後不久,他慢慢回過神來,回想起魏徵對自己的種種“惡劣言行”,越想越不對勁,天天受到魏徵的“欺負”,卻還把他當作最大的恩人,這樣做到底爲了啥?

皇帝開始覺自己以前受到了魏徵的欺騙,這種怨氣一天天正在加深。

李世民爲什麼在魏徵死後下令推到他的墓碑呢?其實是積怨已久 第5張

侯君集謀反,牽涉到魏徵,他決定要挖案情,對魏徵進行一次清算。但魏徵只是用人失察,並沒有牽涉其中,皇帝也不好治他的大罪。

正在這時,有人舉報魏徵死後還留有一本小冊子,原來魏徵將自己的諫言全都記錄在這本冊子裏面,並把它交給褚遂良,讓褚遂良載入史冊,傳之後世。

皇帝瞬間怒了,他覺得自己受了欺騙,魏徵口口聲聲說要做社稷之臣,做諫臣,一副天下爲公的模樣,原來都是爲了自己出名,流芳百世!那我又算什麼呢?難道成了他利用的道具?

憤怒的唐太宗下令推倒了魏徵的墓碑,取消了公主與魏徵的兒子叔玉的婚約。

後來,唐太宗又慢慢醒悟過來,征伐高麗之後,唐太宗忽然思念起魏徵,他感嘆道:“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然後命人準備祭祀的用品,復立魏徵的墓碑。

唐太宗終於釋懷了,不光他成就了魏徵,同時魏徵也成就了他。唐太宗成爲一代明君,魏徵也成爲一代明相,不存在誰利用誰,也不存在誰欺騙誰,君臣之間的合作已成爲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