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漢朝政治:漢朝官制實行三公九卿制

漢朝政治:漢朝官制實行三公九卿制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朝官制實行三公九卿制,宰丞相具有較大的權利。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稱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長;太尉管軍事,是武官首長;御史大夫掌監察,輔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而在漢朝,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即必須做御史大夫後才能做丞相。而在御史大夫之下,還設有御史中丞,掌管宮內事務。九卿則是太常(掌祭祀鬼神)、光祿勳(掌門房)、衛尉(掌衛兵)、太僕(掌車馬)、廷尉(掌法律)、大鴻臚(掌禮賓)、宗正(掌皇帝族譜)、大司農(掌全國經濟)、少府(掌皇室財政)。

漢朝政治:漢朝官制實行三公九卿制

漢武帝時期,爲了鞏固皇權,皇權開始大幅膨脹,尚書令的地位大幅擡升。漢武帝將身邊重臣如嚴安、主父偃、朱買臣等爲郎加以侍中,與尚書令共議。軍國大事,組成中朝(又稱內朝)。原以丞相爲首的三公九卿組成外朝。漢朝的選舉制度是察舉制,以地方推薦爲主,考試爲輔,考試與推薦相輔而行。推薦過後是還要經過考試複覈;複覈合格後才能量才錄用。無論是特舉賢良方正,還是歲舉孝廉、茂才(西漢時稱秀才,東漢避光武帝名諱改爲茂才),均須經過中央覆試。武帝時期設置太學,是中國古代第一所公辦學校,專門培養才學之士。東漢時期,爲糾正察舉薦人之濫,開始注重考試,形成察舉與考試相結合的選士制度,而且考試成份日益增加。

在推薦基礎上加強考試,這是漢代察舉制發展的新趨勢。薦舉爲主,考試爲輔,是兩漢察舉制的基本特點,也就是說你舉薦個人,還要看看他有什麼本事。漢朝早期實行徵兵制度,男子二十三歲起至五十六歲之間,服役兩年。一年保衛京師,名爲正卒;另一年戍守邊郡,叫做戍卒。正卒分爲兩支,一支爲南軍,守衛宮城,另一支爲北軍,保衛首都其他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