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諸葛亮爲什麼非要斬馬謖不可?而且真的是被斬首的嗎?

諸葛亮爲什麼非要斬馬謖不可?而且真的是被斬首的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諸葛亮爲何非要斬馬謖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他一生中最痛心的事,以至於在馬謖死後,諸葛亮放聲大哭。他不只是哭的是馬謖辜負了他的希望,使得他失去了最好的北伐機會。他還哭的是自己沒有劉備的識人之明,在關鍵的時刻錯用了馬謖。那麼,諸葛亮爲什麼非要斬馬謖不可,而且馬謖真的是被諸葛亮斬首的嗎?

諸葛亮爲什麼非要斬馬謖不可?而且真的是被斬首的嗎?

一、不可大用的馬謖。

街亭之戰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的關鍵性戰役,如果這場戰役勝利,諸葛亮將席捲隴右,進取關中。那樣《隆中對》裏北取秦川的戰略設想就得以實現。擁有雍涼益三州的蜀漢,就可以組建強大的騎兵部隊,爲下一步進取關東做準備。

可是這個設想,因爲街亭之戰的失敗而夭折了。這一場戰役的失敗,主要的責任是在馬謖的身上。史書說他在來到街亭之後,佈置戰場的時候,“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在兵法中明確指出,軍隊舉措煩擾的原因,是主帥不得軍心的緣故。從這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出馬謖這個人缺乏統帥才能,手下的將校對他不服。

當時安排任務的時候,大家的看法是要任用魏延、吳懿這樣的老將做主帥,可是諸葛亮還是違背了大家的意願,任用了馬謖。這是因爲諸葛亮對馬謖的才能十分欣賞,認爲他能夠擔負起這一重任,爲蜀軍帶來勝利。

諸葛亮和馬謖的私交也很不錯,馬謖是馬良的弟弟,都是來自荊州的人員。馬謖喜歡談論軍國大計,也有自己的真知灼見。諸葛亮和他探討事務,經常日以繼夜。在諸葛亮平定南中的時候,馬謖提出了“心戰爲上”的戰略。諸葛亮依計而行,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在諸葛亮北伐時,馬謖也跟隨而來。當時諸葛亮手下可用之人不多,像魏延、吳懿這樣的老將也沒有時間磨合。因此,諸葛亮對馬謖的期望至深,也是人之常情了。可是諸葛亮沒有注意的是,馬謖雖然有一定的軍事才能,卻沒有做好一軍統帥的能力。

劉備臨去世的時候,曾經對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這個評價當然不是劉備憑空捏造的。馬謖是馬良的弟弟,馬良被劉備委以重任,滿腹經綸的馬謖當然也不會逃過劉備的眼睛。在劉備入川的時候,馬謖是第一批隨劉備入川的人員。

可是與在戰爭中大放異彩的黃忠、魏延、龐統、法正不同,我們根本看不到馬謖在戰爭中有什麼出色的表現。而且在奪取益州後,劉備把馬謖派往地方擔任地方官,再也沒有讓他參與軍國大事。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一絲端倪,肯定是劉備在戰場上對馬謖進行了考驗,可是馬謖的表現讓劉備失望,得到了不可大用的評價。

馬謖在率軍趕到街亭後,就馬上準備對遠道而來的張郃進行防禦。諸葛亮讓馬謖守住街亭的城寨,將張郃牽制在街亭之前。張郃的軍隊經過了長達二十多天的長途跋涉,早已經疲憊不堪。再加上背後有關隴道的阻隔,張郃的五萬多的人馬將會陷入方圓二十里的絕地。張郃只能迅速拼死一戰擊破敵軍,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如果馬謖利用街亭固有的城寨,構築防禦工事防守,張郃遠道而來,沒有重型攻城機械,是不可能短時間拿下街亭的。更不要說在街亭背後還有諸葛亮統帥的蜀軍主力,時刻可以應援。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馬謖的這次任務都是很容易完成的。

但是馬謖卻好大喜功,舍水上山,要居高臨下與張郃決戰。結果馬謖被張郃切斷了水源,自己又不能穩定部下混亂的軍心,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又帶頭逃跑。這使得街亭的蜀軍被輕易擊潰,丟失了街亭前哨的諸葛亮,也因此前無所據,只得忍痛撤回漢中,諸葛亮成功希望最大的第一次北伐宣告失敗。

諸葛亮爲什麼非要斬馬謖不可?而且真的是被斬首的嗎? 第2張

二、諸葛亮斬馬謖的原因。

我們看街亭的失敗,就會發現,馬謖雖然是這場敗仗的主要責任人,但是違背大家意願任用他的諸葛亮也要負擔一定的責任。而且在街亭之戰中,蜀軍的損失也並沒有那麼巨大。雖然蜀軍被張郃擊潰,但是由於有王平的掩護,再加上諸葛亮主力的威懾,張郃沒敢追擊。所以,諸葛亮得以將蜀軍主力撤回漢中,該從容地將西城千餘戶百姓也帶了回來。

在戰役結束後,諸葛亮爲了提振士氣,對戰役失敗的責任人進行了懲罰。他自己自貶三等,誅殺了馬謖和將軍張休、李盛,剝奪了將軍黃襲等人的軍權。不過在對於馬謖的處理上,引起了當時和後來者的爭論。

當時在諸葛亮手下的蔣琬就因爲馬謖的處理,對諸葛亮表達了不同意見。他認爲馬謖是一位有才能的智計之士,僅僅因爲一戰的失敗,就把他誅殺十分可惜。而習鑿齒評價此事也說,蜀漢本來就人才稀少,諸葛亮還要誅殺馬謖這樣的人才,是在是治國的失策。

不過如果我們站在諸葛亮的立場上來看這件事,他也有自己的苦衷。諸葛亮其實是不想誅殺馬謖的,可馬謖的所作所爲觸碰了諸葛亮的底線,讓諸葛亮不得不對他舉起了屠刀。後人在評價諸葛亮做事的原則時指出。“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

我們從這個原則可以看到,馬謖的所作所爲確實讓諸葛亮無法放過他。馬謖去守街亭,擅自改變諸葛亮的方略,造成了作戰失敗,這已經是有錯在先。但是僅僅如此,諸葛亮也可以保他一命,因爲派馬謖去守街亭是自己的決定,自己有用人不明的責任。

但是,在蜀軍戰敗之後,馬謖的舉動就十分惡劣了。馬謖在戰場上,全軍潰敗的時候,不能挽回局勢,反而隨着亂軍逃走。當時戰場上還有王平的千餘人支撐局面,如果馬謖稍有膽色,蜀軍也不會敗得那麼慘。王平最後嚇退張郃,不但帶回了自己的人馬,還收容領回了大批蜀軍。

諸葛亮爲什麼非要斬馬謖不可?而且真的是被斬首的嗎? 第3張

馬謖在逃走後,他不是回到諸葛亮的大營向諸葛亮彙報戰況,以使諸葛亮能夠有準備時間,來挽回敗局或者迎擊張郃。馬謖採取的方式是獨自逃走,跑回了蜀中。如果不是王平表現出色,毫無防備的諸葛亮遭到張郃的襲擊,後果不堪設想。

更惡劣的是,馬謖在蜀軍撤回漢中後,依然不去向諸葛亮領罪。他隱姓埋名了幾個月,才被蜀漢政權抓獲。本來按照諸葛亮的“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原則,可以留下一條命的馬謖,自己錯失了機會。諸葛亮爲了平息民憤,只能忍痛斬了馬謖。

馬謖在逃跑時,曾經遇到了好友向朗。向朗對馬謖逃亡一事知情不報,諸葛亮在得知之後,對此十分痛恨。他將向朗免官,送回成都。諸葛亮之所以這麼痛恨向朗,是因爲向朗表面上縱容馬謖逃走,是幫助了馬謖。而實際上向朗此舉是害了馬謖,徹底斷絕了馬謖的生路。因此,諸葛亮誅殺馬謖是迫不得已的,完全是馬謖咎由自取造成的。

三、馬謖死亡之謎。

對於馬謖的死,在歷史上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誅殺說”,一種是“下獄物故說”。“誅殺說”是大多數人都認可的。甚至在《三國演義》中,爲了突出諸葛亮執法嚴明的形象,明確寫了諸葛亮將馬謖斬首,並將首級在軍中遍示。在《三國志王平傳》中,也明確說明馬謖與他手下的將軍張休、李盛是被誅殺的。因此,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說法深入人心。

不過在《三國志馬謖傳》中,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下獄物故說”。這種說法是諸葛亮將馬謖抓捕下獄後,並沒有殺他,馬謖是在獄中“物故”的。所謂的“物故”,就是指人員的死亡。

因爲在古代,要殺死一個官員,一般都要明令典刑,在公開場合執行死刑。在一般的情況下,是不會在監獄中誅殺官員的。因此,這段記載就不由得讓人產生疑惑,既然這裏沒有特別指出諸葛亮誅殺馬謖,而且馬謖死於獄中,那麼馬謖是否是由於其他原因而死呢?古代監獄的生活條件不好,而且馬謖過着長期逃亡生活,身體狀況不佳,病死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諸葛亮爲什麼非要斬馬謖不可?而且真的是被斬首的嗎? 第4張

那麼,這兩種說法究竟哪種更確切呢,馬謖是不是真的被諸葛亮給斬殺了呢?如果我們從當時人們的反應來看,應該是被諸葛亮斬殺了。這是因爲在很多地方都明確點明瞭諸葛亮誅殺馬謖,甚至蔣琬爲了馬謖被戮而對諸葛亮不滿。在馬謖給諸葛亮寫的遺書中也提到舜帝殺戮鯀而用其子禹的故事,將孩子委託給諸葛亮。

這一切,都說明了馬謖是被諸葛亮斬殺的。可是,既然馬謖被誅殺,爲何又會死於獄中呢?其實這件事也很好解釋,那就是諸葛亮爲馬謖留有臉面,並沒有在大庭廣衆之下殺死他,而是在監獄中殺了他。因爲諸葛亮和馬謖的私交很好,他們情同父子,如果不是馬謖這次犯下的罪行過重,諸葛亮也沒有斬殺他的意思。

當時在大庭廣衆中被殺,斬首示衆,對當事人是一種嚴重的侮辱。尤其是對讀書人來說,更是一件讓家族恥辱的事情。因此,諸葛亮在決定斬殺馬謖後,還是最大可能的保全了他的自尊心,作爲自己對他最後的關照。這一切,可以從馬謖臨死前從容寫下遺書,並對諸葛亮表示感謝看出來。

諸葛亮在事後對馬謖進行了祭奠。作爲蜀漢政權的最高執政者,諸葛亮也不可能對一具受盡侮辱的屍體來進行祭奠。因此,馬謖雖然是被諸葛亮誅殺的,但是臨刑的地點是在監獄,爲馬謖保留了讀書人最後的體面。

結語:

馬謖是諸葛亮看重的人才,他與馬謖私交很好。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違背大家的意願,提拔馬謖去守街亭。可是言過其實的馬謖辜負了諸葛亮的期望,不但丟失了街亭,還違背了做人的道德,私自逃回了蜀中。

這讓諸葛亮無法再包庇他,只能將他殺死來平息民憤。諸葛亮雖然決定將馬謖誅殺,但是在最後的時刻,他還是爲馬謖保留了最後的臉面。他沒有將馬謖當衆斬首,而是在獄中處死,讓他免遭難堪的侮辱。爲此,馬謖對諸葛亮十分感激,在遺書中表示了自己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