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韓信爲何沒能善終?因爲在關鍵時刻殺錯兩個人

韓信爲何沒能善終?因爲在關鍵時刻殺錯兩個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韓信,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被劉邦評價爲麾下三位人傑之一,後世以此稱之“漢初三傑”,古代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後人奉爲“兵仙”。在楚漢之戰中,被封爲齊王,一度能與項羽、劉邦爭鋒。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韓信是楚漢爭霸時期有名的軍事將領,他以謀略和兵策聞名於世,甚至後世有人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做“兵仙”。韓信雖然在世年僅35歲,卻有這很多崎嶇坎坷和傳奇故事。關於他的死,後世很多人記住了他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韓信最初成長於項梁手下,後來歸到項羽。項羽這個人十分剛愎自用,他對沒有什麼銳氣,看似羸弱的韓信十分輕視。韓信曾說,項羽把他放在執戟之士的後面。這個意思是說,不但不用韓信,甚至認爲他連個侍衛都不如。當然也有史料說,韓信曾經數次進策給項羽,但是項羽數次不用。

就這樣,韓信出走到劉邦軍中,因死前大呼“漢王不想稱霸天下嗎?爲什麼還要殺我?”得到機會被重用。可是,韓信的最終慘死,這並不全是劉邦的狠心和呂后蕭何的陰損,落得難以善終的下場,還是因爲他在最關鍵時刻殺錯了兩個人。

韓信爲何沒能善終?因爲在關鍵時刻殺錯兩個人

錯殺項羽

公元前203年,韓信帶領漢軍橫掃魏、趙、燕後,又大敗楚軍龍且,平定齊國。此時以軍功和實力來看,韓信已經躋身於強者。面對形勢,韓信給劉邦去信,他說:

齊僞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爲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原爲假王便。

意思是說,齊國的人擅長狡詐多變,反覆背叛,還緊挨着楚國,不如在這裏立一個代管的假王。如果實在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我來當這個王也行。

韓信這道消息傳到劉邦處時,劉邦氣的跳腳,就在“不知廉恥”這幾個字脫口而出時,被張良等人踩腳,這纔沒有罵出來給使者聽見。劉邦回頭一看當今形勢,項羽此時正在派大軍猛攻滎陽,稍不留神,劉邦可能就要覆滅在此了。而想要得救,還需要韓信的馳援。

而後,劉邦猛然轉變態度,又大罵一句:“大丈夫都平定諸侯了,還當什麼假王,直接封一個真王”。

此時正是項羽和劉邦僵持的階段,項羽也派人前來勸說韓信助他攻劉邦,還許給他平分天下的好處。韓信思慮過後,認爲劉邦曾對他有知遇之恩,更對他信任有加,宣佈“誓不叛漢”。

公元前202年12月,韓信帶兵在垓下圍住楚軍,把項羽逼死在烏江邊。

其實按照時局分析,當時天下大勢已經有所動向,韓信明白,自己一旦投入劉邦一側,項羽是必敗無疑。可是他沒有給項羽留下一絲希望,而是非常堅定的逼死了他。有人說項羽並非韓信逼死,而是自刎而死。可是看看“四面楚歌”的壓迫,還有垓下之圍的嚴謹,韓信沒有一絲念頭是給項羽活路的。不論何種死法,項羽必定死於韓信之手。

韓信爲何沒能善終?因爲在關鍵時刻殺錯兩個人 第2張

但是,韓信擅長兵家謀略,卻缺乏了對大局的把握,失去項羽,就是失去了“續命良方”。項羽曾經派武涉前去勸說韓信,武涉說:

且漢王不可必,身居項王掌握中數矣,項王憐而活之,然得脫,輒倍約,復擊項王,其不可親信如此。

意思是說,劉邦數次被項羽擊敗,又數次落在項羽手中,可是一跑出去就反過頭來打項羽,這樣的人還有信用?現在兩人都有求於你,你不如幫項羽,將來還能平分天下。

其實武涉說的一點沒錯,以此前劉邦的德性,將來韓信一定是得不到好結果的。可是韓信還是念了舊情,沒有聽武涉所言。現在看來,如果韓信在打項羽時稍稍放一點水,不唱起那“四面楚歌”,相信項羽回到江東後仍然可以建立一定的勢力,有跟劉邦對抗的實力。

既然項羽不死,那麼韓信就會一直有用下去,甚至可能提前進入一種“三國鼎立”的狀態。而因爲此,韓信必定可以免於被殺的命運,成功活命。所以說,逼死項羽,韓信確實是自己扔了“續命良方”,註定了“鳥盡弓藏”的命運。

公元前202年12月,項羽死後,劉邦奔馳進入韓信大營,收回兵權,把韓信從齊王改封爲楚王。

韓信爲何沒能善終?因爲在關鍵時刻殺錯兩個人 第3張

錯殺鍾離昧

鍾離昧是項羽手下大將,更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才。項羽曾受離間之計,疏遠鍾離昧。項羽身死垓下後,楚國舊部死的死,降的降,鍾離昧則命大,逃到了楚地躲藏。他前去拜見韓信,希望可以找到棲身之所,甚至可以存續力量,尋找機會。對於鍾離昧,韓信派人對他嚴加保護,待如上賓。而劉邦聽說鍾離昧還活着,就命令韓信一定要殺了此人。

公元前201年10月,有人告發韓信謀反,而陳平則爲劉邦出謀劃策,說不如接着出巡的機會讓韓信前來面見,藉機拿下他,劉邦對此策非常贊同。

韓信收到劉邦的命令後十分苦惱,他心裏很清楚這是一個兩難的境地,所以喊來鍾離昧商量。鍾離昧也很氣憤,這事明擺着,韓信找他商量,就是想用他換取信任。鍾離昧說到:

漢所以不擊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

隨後,鍾離昧自刎而死,而他的頭顱被韓信帶着去見了劉邦。劉邦並沒有因爲鍾離昧的頭顱放過韓信。二人見面,韓信立刻被五花大綁,押解回都,從此軟禁在劉邦身邊。也正因爲這次被抓,韓信再無出頭之日,直到慘死呂后宮中。

韓信爲何沒能善終?因爲在關鍵時刻殺錯兩個人 第4張

鍾離昧不愧爲有勇用謀的人才,他的意思很明確,劉邦之所以不來攻打韓信,還不是因爲鍾離昧在這裏?如果韓信抓他去見劉邦,鍾離昧死了,韓信隨後也完蛋了。雖然這話中,鍾離昧有爲自己求活,也有離間韓信和劉邦的意思,可是他分析的是非常有道理的。

劉邦發跡於市井,本就是個見利忘義的“痞子”,雖然靠着衆人輔佐坐上高位,可是他的心眼一點也沒有變大多少。韓信不論是謀略還是實力,都讓他十分忌憚,況且年僅30多歲就已經封王,試問大漢的朝堂還有誰是最大的威脅?只有韓信了。

鍾離昧即是韓信劉邦矛盾的導火索,又是逼迫劉邦做出抉擇的一塊心病。靠鍾離昧,韓信可以獲得楚國舊族和民衆的支持,有了抵抗劉邦的實力和條件。對於韓信來說,鍾離昧是他的一顆“救命稻草”。

只要鍾離昧在韓信身邊,兩人就像一股無形的力量一直在威脅這劉邦。天下要一分爲二,再來一次楚漢爭霸?劉邦不想重蹈覆轍,韓信也不想。其實韓信知道留着鍾離昧是一條活路,可是韓信終究沒有反叛的心思,終究心裏念着“知遇之恩”的舊情。要是要反,早在當齊王的時候就反了,何必等到現在?所以,韓信鐵了心“殺”鍾離昧,這一步非常艱難。

因爲心中坦蕩,因爲懷着對劉邦的感激,韓信放棄了“續命良方”,放開了“救命稻草”,任由劉邦處置自己。只可惜,雖然劉邦沒有殺韓信的心,別人卻有。韓信還是應了武涉和鍾離昧的話,早早流逝在歷史之中,只留下既欣喜又悲痛的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