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南宋的糧食市場流通安全後,帶來了哪些便利?

南宋的糧食市場流通安全後,帶來了哪些便利?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宋,宋朝的第二個時期,因以臨安(今浙江杭州)爲都城,史稱南宋,歷九帝,享國152年。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南宋建立,偏安東隅,大量人口南遷,整個東南地區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南宋面臨的戰爭威脅更加突出,軍隊大量佈局在邊境接觸地帶,此時軍糧的有效調運對保持軍隊的穩定顯得尤爲重要,同時糧食充足的供給對龐大的官僚機構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

南宋糧食商品化快速發展、農業生產力不斷提升,南宋的糧食市場不斷髮展與壯大,糧食的市場流通安全越發重要,糧食的短途與遠距離流通慢慢發展起來。在這樣的背景下,更加需要保證糧食的流通順暢、提高運輸能力、穩定糧食市場價格、平抑物價等等,從而保證糧食安全,維持社會的穩定。

南宋雖然歷經亂和饑荒,但是大部分時間南宋糧食安全是得到保證的,大部分人民是可以取得糧食的。這是因爲南宋沒有因糧荒出現大的動盪,同時也沒有因爲糧食的短缺而導致南宋因生產力不足、社會生活資料不足而影響整個社會發展的記載,另一方面南宋的滅亡與糧食不足沒有直接關係,主要是外敵的入侵。

一、保障軍需

南宋以“御前諸軍”爲核心的軍事體系中,負責提供軍需糧食者,則爲總領所,總領所的糧食來源有糴買、地方官府供應、中央戶部補充。軍隊糧食量是非常大的,因此必須保證糧食流通的安全,從而如期按質按量完成收購、轉輸,從而到達駐軍地。

能夠把如此大量的糧食軍需轉輸到駐地供應軍隊,保證糧食流通的安全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南宋末期,連年用兵,糧食不能及時供應,這時候轉般倉、大軍倉的儲備糧食被及時發往到軍隊,穩定軍心。

南宋的糧食市場流通安全後,帶來了哪些便利?

二、平抑糧價波動

糧食價格是影響糧食流通的重要因素之一,糧食流通效率集中體現在供求和價格的關係上,而糧食的價格變動,不同季節之間、不同地區之間,差異甚大。糧食價格的季節性波動又稱糧食季節性價差,指同一種糧食在同一市場上而在不同季節產生的價差。

在農家剛收成時,農民爲償債或納稅,競相將米穀出售,於是米價下跌;及至農家自己收成的糧食食用已盡,必須向市場購買,於是米價上漲。減少糧食季節差價波動,糧食流通安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政府在農民收成好的時候,通過“和糴”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農民的糧食;在糧食收成少,糧食價格高漲的時候,通過開倉賑糶,穩定糧價。紹興十二年五月,衢州的米價上漲,百姓饑荒,政府令“將義倉米置場出糶一萬碩”。

紹興十三年,戶部言:“西州軍米貴,逐處義倉米見在數多,欲令各處取撥一萬五千碩,量減少市價,委官出糶,務要惠及細民。”造成糧價差異,地區間的糧食不均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解決這種地區間糧食不均的問題主要辦法是促進糧食的流通。

南宋政府採取多種措施,例如給予糧商優惠政策、反對地區間“遏糴”,修建道路改善交通條件等,從而保證糧食能夠順暢通達,有時候會通過“招商誘谷”的方式吸引糧食流通進來。

例如朱熹提出:“謂宜多方招致,稍增市價,官爲收糴,以勸來者。”南宋各地的糧價差別是存在的。從整體上來看,除了江浙和兩廣外,各地糧食價格在不同年份相差不大。而且每一路內或者相鄰路內,例如江南東西路、廣南東西路、荊湖南北路等,糧食的差價是比較穩定的,不會有過於大的波動。這也很好證明了,糧食流通在中小區域內流動是常有的,而且也是安全的。

南宋的糧食市場流通安全後,帶來了哪些便利? 第2張

至於兩浙路價格波動大,這與這與宋室南渡、北人遷入有關,巨大的糧食消費需求,造成市場供不應,但兩浙路的糧食還是得到充足供應,糧食流通安全得到很大保證,主要是福建路、廣南路的糧食能夠順利按時調運到兩浙路。

三、化解糧食區域供需矛盾

在南宋,隨着對外地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和集約化,它不僅是生產要素和生產關係的擴大和改善,更重要的是需求和流通等市場要素的改善和擴大。這爲糧食的流通奠定了重要的經濟基礎

糧食安全的最重要目標便是爲人們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取得需要的糧食。但是糧食的生產統一於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的過程中,受到自然與經濟、政治等社會因素的影響,使得糧食在空間和時間上的供給與需要矛盾很大,這種矛盾能夠通過糧食儲備與流通來平衡。

通過糧食儲備可以打破因時間上糧食的歉收所帶來的供需不平衡,通過流通可以在空間上調劑地區之間的糧食不平衡,從而達到維護區域糧食安全的目的。

以福建路爲例,福建路在南宋時期人地矛盾就非常突出,經常性缺糧,很多人不得不靠海爲生,甚至出現爲防止人口過多帶來貧窮選擇溺嬰。爲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首重在促進糧食的流通,福建路與相鄰地區以及境內的食米流通逐成爲關鍵。

福建與西鄰的江南西路,由於武夷山的阻隔,交通並不方便,而與兩浙及廣南東路交往較爲密切。廣南東路人口較少,開墾土地較多,雖然技術落後,但產量足夠人民需求,剩餘糧食較多,便經常性輸出糧食到福建路。從諸多史料可以發現,福建地區調運進來的米糧大多從這兩個地區搬運而來。

南宋的糧食市場流通安全後,帶來了哪些便利? 第3張

四、倉儲與社會穩定

以往對中國古代糧食倉儲的分析基本上把它看作是一個經濟問題,討論了倉儲與“民糧食用”的關係及其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倉儲問題更多的是一個社會問題,倉儲的運作本質上是一種各種社會力量進行控制的形式。”

社會控制過程是通過社會力量在倉儲中的運作使人們遵守各種社會規範,從而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的過程。從廣義上講,它包括社會或者社會羣體爲達到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的目的而採取的各種手段。以社倉的設立爲例。

社倉的創立是在魏掞之、朱熹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第一座社倉的設置地點是在福建建寧地區。魏掞之發現了建炎年間以來發生的多次民衆騷亂事件,原因都是因爲糧食不足,從而民衆因而聚集來暴動,造成社會不穩定。爲了防止民衆發展成爲盜賊,保持社會穩定,因此向提舉常平司請求糧食貸給民衆。

魏掞之設置社倉的動機在於防止民亂,在他認爲,福建建寧乃至全國各地區不安的根源乃是糧食問題。受到魏掞之想法的影響,朱熹正式在建寧崇安縣五夫創立社倉。

乾道三年,福建崇安縣發生了水災,朱熹帶領當地官員、紳士到當地,賑濟和貸糧給鄉民。這次的賑濟與貸糧使得“民衆便不會因爲無饑荒和暴亂導致死亡”,而且“浦城之盜”也很快得到了平息,可謂是相當成功的。

崇安發生的災荒之所以引起民衆大慌亂,生存的危機是根源,民衆沒有糧食可以食用,同時民衆存在“雖樂歲,不免出多倍稱的利息貸糧食於豪右”的貧富差距過大、糧食不均的問題,以及官府的常規糧食倉儲的糧食經常無法順利發放到民衆手中,都加深了民衆與官府之間的矛盾,而且嚴重影響了基層社會的安定平穩的秩序。

南宋的糧食市場流通安全後,帶來了哪些便利? 第4張

這種問題的解決方法,每個地方的糧食倉儲系統可以爲解決當地糧食不足問題的重要方法,但常平、義倉的地點多半設置在城市,遠離城市的民衆,則因爲饑荒和糧食的短缺而導致死亡或者流離失所。

“同時負責倉儲運營管理的官員‘避事畏法’,不願意按時貸放糧食,從而導致很多糧食因爲存放時間過久,‘糧食腐敗或者化爲泥土而不可食用’”。因此社倉的設立能夠很好地解決了糧食不足引發的社會不安、民衆暴亂等問題。

結語

南宋一百五十三年,一直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宋史·食貨志序》在總結南宋經濟時指出:“高宗南渡,雖失舊物之半,猶席捲東南地產之饒,足以裕國,然百五十年之間,公私粗給而已。”南宋擁有東南富饒之地,但只能夠“公私粗給而已”,財政收入滿足政府機構與軍隊機器的支出。

南宋在北宋的歷史基礎上,佔據優良的地理、自然條件,相對北宋來說,南宋人地矛盾更加突出、軍隊規模更加大、戰爭威脅更大,但能夠做到“公私粗給”,這使得南宋政府能夠延續統治、保持社會穩定。

南宋的糧食市場流通安全後,帶來了哪些便利? 第5張

一切事物都是在運動變化中存在,歷史是發展着、進步着的,南宋能夠做到自給自足,這是在封建社會是巨大的進步了,這也是南宋在很大程度上做到財政收入安全與糧食安全的表現,古代的糧食安全就是保證糧食滿足需要。

尤其在南宋,糧食市場發展更加快、人地矛盾突出、地區發展不平衡,要做到糧食滿足需要,就要做到糧食流通的安全,糧食流通安全了,才能做到“公私粗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