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人怎麼軍訓?揭祕古代軍訓的起源和發展

古人怎麼軍訓?揭祕古代軍訓的起源和發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8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人怎麼軍訓?揭祕古代軍訓的起源和發展,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一)軍訓的起源和發展,從夏商到春秋戰國

我國的軍訓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時期。在商代,由於諸侯間戰爭增多,統治者對軍事訓練十分重視,除了對正規軍隊進行訓練外,還通過學校對各級貴族子弟進行軍事教育。

從西周開始,學生的軍訓就很正規了。那時的政府設立“國學”與“鄉學”,國學有“小學”和“大學”兩級。當時,“國之大事,唯祀與戎”。“祀”指祭祀,“戎”指戰爭。即國家有兩件大事,祭祀和戰爭。祭祀即禮儀,關乎統治秩序,戰爭則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所以兩手都要抓。學校教育必須圍繞“祀”與“戎”這兩件事來進行。據《周禮》等記載,西周的大學是以習武爲主的,教師一般由軍官擔任。軍訓主要內容爲習射,即學射箭,還有駕馭五種戰車的方法等。其中的“大學”,即以“六藝”爲標準課程。

“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是大學必修課。其中的“禮、樂、書、數”是關於“祀”的,而“射、御”是關乎“戎”的軍訓課,並且這兩項排在六藝的第三和第四位,可見它的重要性。

“射”顧名思義就是射箭,這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打獵還是打仗,射箭都是“必殺技”,所以很受重視,並形成隆重的“射禮”。天子通過射箭來選定諸侯王、卿大夫等。射箭考覈爲優者,可以參加祭祀,晉爵封官,增加封地;考覈不過關者不能參加祭祀,還要受到削減封地的處罰。“御”即駕馭戰車的技術,當時打仗不是騎戰馬的,而是用戰車,所以駕馭戰車的技術也很重要。當時的周天子還曾親自到學宮監督國學子弟訓練射術,即軍訓的情況。

《周禮·保氏》中記載:“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這是我國最早有關“學生軍訓”的文字記載。西周時,男孩長到十三四歲,就要學習“射”“御”之術,進行正規的軍事訓練了。

古人怎麼軍訓?揭祕古代軍訓的起源和發展

春秋時期,諸侯紛爭,各小諸侯國都很重視軍事教育,軍訓開始迅猛發展。當時對廣大“亦兵亦農”的普通國人來說,主要的軍事訓練和實戰演習是通過參與田獵活動來實現的,再者就是學校軍訓。戰國時期,天下更加充滿火藥味,習武更顯得重要。“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各國統治者更重視軍事,軍訓成爲官辦學校的重要內容。

當然民辦學校在春秋戰國時期也很重視軍訓。比如被後世尊爲教育家和聖人的孔子,在教學過程中甚至將射御之術看得與禮樂教化一樣重要。孔子指出“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論語·子路》),把軍事訓練和教育的地位提得很高。據《射義》記載,“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可見孔子也是位文武雙全的人物了。史載,孔子的3000弟子中,文武兼備者就有72人,證明孔子也是非常注重學生的軍訓的。那時,人們都把軍事技能的高下,視爲一個人是否賢能的標誌,所謂“射御足力則賢”(《國語·晉語》)。

(二)軍訓制度的衰落:從秦至唐宋元

到秦漢之時,儒家學術逐漸被奉爲正統,軍事教育漸漸弱化,學校軍訓則開始迅速衰落。

秦在統一之前,對軍訓是十分重視的。但秦始皇統一政權之後,收天下之兵器,鑄成金人,便禁止民間習武了,連老百姓家的菜刀也是控制使用的。那時的軍事只用在邊防上,民間就不再有軍事訓練了。所以基本就談不上學校的軍訓了。

漢朝時,由於“馬上得天下,不可在馬上治天下”的理論的出現,尤其是,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學校只強調經學,自然不注重軍訓了。不過雖然秦漢時期學校軍訓蕭條,卻並未完全廢止,在地方學校教育中也偶有少量軍訓的內容。東漢末年,王莽執政時期,經學家劉昆曾仿舊制,在每年春秋之際,他都會帶領500多名弟子軍訓習武,以致王莽懷疑其圖謀不軌,把他和家人都關了起來。可見,民間私學也必須以傳授經書爲主。

魏晉南北朝至隋朝時,更是開始“偃武修文”,大力削減武備,國家教育重點由學武轉爲修文,科舉考試開始成爲主流。尤其是文、武分舉後,文舉不考武學,文人學子爲謀取功名,不再學習軍事,軍訓漸漸被棄之不顧,基本被廢除。

不過到唐朝,這一情況有所改觀。“唐人尚武”,軍訓又被提了出來。我們知道,唐朝王室是有遊牧民族血統的,給華夏農耕文明注入了強健的基因。唐朝初期實行兵府制,開創了武舉制,進一步孕育了唐帝國全面尚武的國風;唐玄宗時期又實行募兵制,對藩鎮幕府的設置,以及唐王朝對外戰爭、邊疆開拓等政策,都助長了民間的尚武任俠之風。所以唐朝也是比較重視軍訓的,不過跟春秋戰國時期的軍訓相比,還是相差很遠。

到了宋朝,朝廷爲了保住趙宋王室的安穩,徹底消除地方藩鎮勢力,開始重文輕武,提倡以文官治理天下,興文教、抑武事,武將地位被讀書士子全面超越。到後來,隨着程朱理學的盛行,國家再無尚武之風,並將習武跟賭博等惡習類同,視爲下流,禁止學生參與。學校徹底淪爲科舉考試的訓練場,學子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軍訓當然被取消了。

元朝更慘,那時蒙古人唯恐漢人造反,就全面實行武器控制,大家談武色變,軍訓,誰敢想啊?

古人怎麼軍訓?揭祕古代軍訓的起源和發展 第2張

(三)軍訓制度的復興:明清時期

元朝被明朝取代後,尚武精神有所恢復。朱元璋力圖在學校恢復孔子時期的“六藝”。他在1370年下詔,要求國子監和縣學都要習射,並在科舉考試中加上“射”“騎”科目。科考的引導,當然促進了學校軍訓的發展。不過明朝的軍訓仍然有所限制,這是因爲程朱理學仍是當時的顯學,仍受到最高統治者的極力推崇。

清朝更加尚武,從官學、國學到地方學,學校的課程多數是文武兼備,直接開設騎射課程。文科考試也得先考騎射,尤其是八旗子弟,若武功不及格者就不能參加文科考試,更別提武科考試了。風氣所及,民間也競相效仿。所以那時的學校軍訓熱情都很高。有些學校除了開設騎射課外,還有武術、舉重甚至摔跤課。到清朝中期,由於“盛世”的原因,尚武精神消減,科舉考試淪爲八股取士的深淵。

到清末時,清政府備受列強欺凌,尚武精神才又有所興起。特別是,1894年,甲午戰爭的慘敗讓全國上下意識到“強兵尚武”的重要性。1902年,蔡鍔在《新民叢報》發表《軍國民篇》,倡導實行“軍國民主義”,對國民進行軍事訓練。同年,蔣百里發表《軍國民教育》,明確提出習武的重要性。1906年,清政府頒佈《教育要旨》,把尚武教育正式定爲教育宗旨,正式頒佈學校的軍訓方案。

總之,古代的學生大多情況下也是逃脫不了軍訓的,下面咱們看一下軍訓最被重視的時代,即春秋戰國時代的軍訓情況。

(四)看看春秋戰國時期的軍訓,現在的學生幸福死了

在春秋戰國時的學生軍訓是非常重要的,項目主要是射箭和駕戰車。別以爲這些好練,其實難度非常大的。就拿射箭來說吧,可不是隨便射着玩玩罷了,必須得練出真本事。

射箭有5種技術,即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等,每項技術都要求很高。白矢,要求射出的箭要穿透箭靶,在箭靶的後面要見到箭鏃,你沒有力氣,或不想用力如何能做得到?參連,就是會發連珠箭;剡注,要求離弦之箭水平飛行,速度奇快,容易射中目標,這是很不好練的,必須穩準狠;襄尺,則要求射箭的姿勢必須正確,姿勢不正很難射中目標;井儀,則要求四箭連射,射中靶時,箭頭分佈呈井字形,能形成極大殺傷力。

再來看看駕戰車,這也有5種技術,即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等。鳴和鸞,要求車輛起步必須平穩;逐水曲,要求車輛過河或在溪流中行走時既快又穩,不能翻車;過君表,要求在駕車過程中必須避開障礙物,迅速安全通過;舞交衢,要求碰上車輛擁擠時,能夠像舞蹈一樣,從車流中輕鬆從容穿過;逐禽左,要求駕車人善於駕車進行圍獵,讓車輛協助圍獵,或者能夠阻擋住獵物,給射殺獵物者提供方便。

學校在軍訓時,要通過各種模擬來學習駕車術。不管是射箭,還是駕車,不練你個半死,是很難過關的。因爲教官都是從戰場上招過來的,正兒八經衝鋒陷陣過的將軍,如果碰上像張飛這樣火爆脾氣的將軍,誰敢偷懶耍滑,還不揍你個半死?

服了吧,這些射箭技術和駕車技術,豈是如今的半個月軍訓能完成的任務?想想古代的學生軍訓,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那種訓練強度和複雜的項目,如今的學生幸福死了。不就練個立正、稍息、向右看齊、齊步走、踏步走、正步走之類嗎?當然這也不好練。其實古代學生的軍訓也有這一項。比如在“六藝”之中的“禮、樂”,也有軍訓內容。因爲“禮”就包含軍禮、軍令制度等,跟現在的正步走之類有相似處;“樂”包含軍樂等內容,這跟現在的唱軍歌也差不多。不過這對於他們來說,或者相對於射箭和駕馭戰車來說,就是毛毛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