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人早上吃什麼?揭祕古代早餐的發展與變化

古人早上吃什麼?揭祕古代早餐的發展與變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俗話說:“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研究表明,正常吃早餐的人,擁有合理的生活作息。其實,在古代同樣重視早餐,品種豐富,風味獨特。古代的早餐流傳至今,依然佔據着主力地位,爲小夥伴們提供能量來源。

上古時期,受物資條件的約束,先民只能“飢則求食,飽則棄餘”,生活毫無規律可言。商朝時期,人們有了定時吃飯的習慣,當時實行“兩餐制”。朱熹在《集註》中註解:“朝曰饔(yōng),夕曰飧(sūn)”。也就是說上午九點吃饔食,下午四點吃飧食。饔食和飧食是有主次的,前者是現做的熟食,後者是饔食的再加工,說明古人很重視饔食。

隋唐時期,物資條件大爲改善,民間逐漸形成以朝食、晝食和夕食爲主“一日三餐”的傳統。三餐中,晝食強勢雄起,朝食退居其次。唐朝詩人韓愈有詩云:“朝食不盈腸,冬衣才掩骼。”早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說起早餐,離不開粥。

《汲冢周書》有“黃帝始烹谷爲粥”的說法,相傳黃帝發明了粥,據此推測,粥的歷史超過了四千年。粥的本義是用火和水把米粒體積增加到最大的米飯,原本寫作“鬻(yù)”,鬲(lì)是商周時期的陶製炊具,鬻形象地表明祖先用鬲煮粥的情形。粥有厚和薄之分,孔穎達《疏》註明:“稠者曰糜,淖者曰鬻。”也就是說厚粥稱糜,稀粥謂鬻。

《史記》首次記載了藥粥治病的案例。西漢名醫淳于意“以火齊粥且飲”爲齊王治病。張仲景、孫思邈等名醫曾以藥粥爲方,去疾療傷,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明朝的《普濟方》收集了粥方多達一百八十種,內容全面,包羅萬象。

北宋文豪蘇東坡認爲白粥“能推陳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後一覺,妙不可言。”名臣范仲淹自幼家貧,每天把凝凍的粥,劃成四份,早晚各取兩份,和切成細末的鹹菜一起吃,留下了“劃粥割齏(jī)”的典故。

南宋詞人陸游癡迷喝粥,留下了“世人個個學長年,不信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的佳句,他將喝粥和昇仙劃上了等號。宋朝興起的臘八粥習俗,延續千古,經久不衰。

古人早上吃什麼?揭祕古代早餐的發展與變化

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了另一種早餐,“餺飥(bó tuō),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簡單來說,就是面片湯。餺飥的做法是扯成拇指大小的面片,煮熟後加上調料即可。這種方便簡單的主食,在唐朝時很受歡迎。

唐宋時期的餺飥略有不同,前者是手指搓成拇指大小的柳葉面,後者用擀麪杖做成手擀麪。味道還是那個味道,做法卻完全不一樣。《京城風俗記·除夜》雲:“民庶之家以餺飥享先。”陸游的《歲首書事》亦云:“中夕祭餘分餺飥。”在除夕夜,宋朝民間用餺飥祭完祖後全家分食,留下了“冬餛飩,年餺飥”的民諺。

東漢外交家班超平定西域,帶回了西域餅食技藝,中原民間稱之爲胡餅。

它是用發酵的面,加上少許鹽,做成中間薄、四周厚的餅,中間戳上花紋,經過高溫烘烤而成。進入中原之後,民間對胡餅進行了改良,芝麻、洋蔥、雞蛋、清油、酥油、牛奶等均能作爲原料,口感也有了鹹甜之分,因此,胡餅又叫燒餅、爐餅、麻餅。

《續漢書》記載:“靈帝好胡餅。”另據《三輔決錄》有云:“趙歧避難至北海,於市中販胡餅。”說明胡餅在東漢時期已經相當普及了。《晉書》描寫王羲之“獨坦腹東牀,齧胡餅,神色自若。”“東牀快婿”居然是這般吃相,大跌眼鏡。相傳唐僧在西域跋涉沙漠,身邊帶的食物就是胡餅。

胡餅品種多,口感好,受到了食客的追捧。《舊唐書》有載:“貴人御饌,盡供胡食。”這裏的胡食,是指胡餅、搭納等西域美食。唐朝四品官員張衡,原本可以官升一級,因上早朝前騎馬吃胡餅,被御史以“有失體面”爲由彈劾,不僅沒升官,反而流放外地。胡餅有風險,食用需謹慎。

北宋都城汴梁胡餅鋪遍佈,“唯武成王廟前海州張家、皇建院前鄭家最盛,每家有五十餘爐。”每個燒餅需要兩文錢,每碗豆漿一文錢。而汴梁虹橋附近的碼頭工人,一天至少能賺二三百文錢,足以說明當時底層百姓的購買力槓槓的。

與胡餅類似,蒸餅也是一種麪食。

顧名思義,蒸餅是用籠屜蒸熟的食物,其實,它就是饅頭。《晉書》最早記錄了蒸餅之名,“蒸餅上不坼十字不食。”這話是說蒸餅上沒有十字花紋就不吃。這種裂紋蒸餅在充分發酵後,質地酥軟,味道可口,深得吃貨歡心。

後趙武帝石帝“好食蒸餅”,要求蒸餅“常以幹棗、胡核瓤爲心蒸之,使之坼裂方食。”果仁蒸餅,吃貨優選。唐朝宰相劉晏五更上早朝,此時正值冬季,看到路邊的蒸餅鋪,命人打包蒸餅,放在袍袖裏,上朝時拿出來偷偷地吃。這情景和現在的上班族別無二致。

古人早上吃什麼?揭祕古代早餐的發展與變化 第2張

南宋時期,奸相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殺抗金英雄岳飛,這一行爲引起了臨安百姓的不滿。一家燒餅鋪的夥計用麪糰捏成秦檜和他妻子王氏的樣子,然後將兩塊麪餅背靠背粘在一起,放在滾油裏炸,邊炸邊喊:“吃油炸檜,吃油炸檜。”百姓爭食,以泄怨氣。其他店鋪爭相效仿,一時間“油炸檜”供不應求。天長日久,油炸檜成了油條,變身爲如今早餐的實力擔當。

與民間不同,皇家的早餐頗有講究。宋朝百官必須四更出發,在“待漏院”等候五更上朝。在這裏,官員們可以得到一份由主食、水果和酒組成的免費早餐。一些官員認爲酒酵味美,特地帶了羊肉下酒。早朝結束之後,皇帝有時還會在殿堂廊下賜宴,因此得名“廊餐”。明朝的朱元璋“每日視朝,奏事畢,賜百官食”,廊食規模相當可觀,這應該是自助早餐的雛形了。

白居易詩曰:“行竈朝香炊早飯,小園春暖掇新蔬。夷齊黃綺誇芝蕨,比我盤飧恐不如。”形象地描繪了製作和食用早餐的過程,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有道是“一日之計在於晨”,早餐的質量關係到一天的精神狀態和生活品質。習慣快節奏的小夥伴們,放慢腳步,抽些時間,吃頓早餐,青春的拼搏不能以健康爲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