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顧炎武累拒仕清具體指的是什麼?

顧炎武累拒仕清具體指的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小編帶您走進顧炎武累拒仕清的故事。

顧炎武,字忠清,江蘇崑山人,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爲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爲明末清初“三大儒”。主要作品有《日知錄》、《古音表》、《詩本音》、《唐韻正》、《音論》、《金石文字記》,詩詞有《亭林詩文集》等。其中,他詩詞的內容多傷時感事之作。

清廷曾多次徵召顧炎武出仕,許以高官厚祿,但一概被拒,他後來一直在康成書院講學,此處是漢代經學大師鄭康成始建。鄭大師也經過一個時代的輝煌,當華夏大地戰亂四起時,他放棄高官職位,全心建立書院傳授經學,促進儒家經學與佛道合流,厚植中華文明之根脈。而顧炎武正是以其爲師,以學術報效天下,傳承儒家傳統文化。

顧炎武累拒仕清具體指的是什麼?

順治十四年(1657年)元旦,顧炎武晉謁孝陵。7年之間,炎武共六謁孝陵,以寄故國之思,然後返崑山,將家產盡行變賣,從此掉首故鄉,一去不歸。是年顧炎武45歲。順治十六年(1659),至山海關,憑弔古戰場,此後20多年間,炎武孑然一身,遊蹤不定,足跡遍及山東、河北、山西、河南,“往來曲折二三萬裏,所覽書又得萬餘卷”(《亭林佚文輯補·書楊彝萬壽棋(爲顧寧人徵天下書籍啓)後》),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晚年,始定居陝西華陰。康熙七年(1668年),又因萊州黃培詩案入獄,得友人李因篤等營救出獄。康熙十年(1671年),遊京師,住在外甥徐乾學家中,熊賜履設宴款待炎武,邀修《明史》,顧炎武拒絕說:“假如這樣做,那不僅僅是介之推的出逃了,而是效仿屈原爲楚而死了!”。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開博學鴻儒科,招致明朝遺民,顧炎武三度致書葉方藹,表示“耿耿此心,終始不變”,以死堅拒推薦。康熙十八(1679年)清廷開明史館,顧炎武以“願以一死謝公,最下則逃之世外”回拒熊賜履。康熙十九年(1680年),顧炎武夫人死於崑山,他在妻子的靈位前痛哭祭拜,作詩云“貞姑馬鬣在江村,送汝黃泉六歲孫。地下相逢告父姥,遺民猶有一人存。”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初四(2月10日)在山西曲沃韓姓友人家,上馬時不慎失足,嘔吐不止,初九(2月15日)醜刻卒,享年七十。

縱觀顧炎武一生,前期爲抗清鬥士,矢志不移;後期精研學問,成一代大師。他學術上有承前啓後之功,在各個領域都有令人矚目的成就,對後世有極爲深遠的影響。

做學問必先立人格的觀點,爲後世學風之戒律。而他爲“明道救世”而提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口號,爲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後世尊崇顧炎武的不僅是他抗清的意志,也不僅是他博學的精深,而是在作爲“人師”的踐行這些爲後世、尤其是讀書人樹立了不朽的人格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