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名臣楊士奇在歷史上有多牛?

名臣楊士奇在歷史上有多牛?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名臣楊士奇在歷史上有多牛?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楊士奇在明初政治舞臺上之所以如魚得水,不僅跟明初帝王,特別是仁宣諸帝對他的信任有關,更爲重要的是他性格中的謹慎起了重要作用。他的謹慎不僅在帝王面前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跟同朝人士相處,也極爲謹慎,並多出爲他人着想,故甚得君王喜愛,其它朝臣史也甚是擁戴楊士奇。

一、謹慎和善,融洽的君臣關係

楊士奇家境貧寒,但是他對學業一點也不放鬆。在他外祖父的教導下,學業大進。十五歲開始便開館收徒講學。一方面靠教書過活,一方面教書同時,自行修研。建文元年,爲了編纂《太祖實錄》,朝廷廣招天下儒士參與編修。在鄉村教書的楊士奇得到了人生轉折的一個機遇—由於他才學出衆,被選參與編纂《太祖實錄》。楊士奇由於才華出衆,被破格錄用,做了教授。之後,楊士奇平步青雲,接連升遷。最後做到內閣大員。

名臣楊士奇在歷史上有多牛?

楊士奇,在朝爲官,不僅在處事謹慎,且能多爲他人着想,故使得衆多朝臣服從楊士奇的爲人。仁宗黃帝還在做太子被命監國的時候,御史舒仲成沒有按照時爲太子的朱高熾的意思辦事,於是仁宗對此事一直耿耿於懷。仁宗即位之後,由於舒仲成犯了事,蹇義以其所犯之事奏劾舒仲成,明仁宗得知此事,正合仁宗心中意思,便於他出一口惡氣。

楊士奇知道事情原委之後,立即上疏:“爲政要言而有信,向來小人得罪者多。陛下即位後,爲廣開言路,曾詔告廷臣,凡有忤旨者一律寬恕。如果現在治舒仲成的罪,則詔書失信,不敢說話的人就多了。就像漢景帝爲太子,召衛綰不赴,即位後仍用衛綰,前史韙之。仁宗聽了楊士奇的建議,遂沒有治舒仲成的罪,使得仁宗朝言路暢開。

楊士奇在內閣多年,爲同朝官員在帝前打圓場實例衆多,除了上文所列爲御史舒仲成之例,還有更多的人受過楊士奇的庇護。例如:大理卿虞謙,在平時說話以及處理事情的時候考慮不周,思維不謹,每每辦事,總會出現一些紕漏。次數多了,其辦事不密的事實也就爲仁宗所瞭解。仁宗得知虞謙辦事不力後,往往出紕漏的情況後,非常生氣。於是,下了一紙詔書將其降官一級。

楊士奇根據虞謙的其他優點,在仁宗面前,據理力爭,最終終使得虞謙官復原職。另外還有大理少卿虞謙,因爲在朝議事的時候,其主張不符合仁宗的意思,收到仁宗處罰。士奇又於仁宗面前勸諫道:“虞謙是應詔陳言,如果有錯便給予治罪,那羣臣就不敢奏事了。”

二宗雖然在位時間不長,但是歷史對其評價也算不差,仁宗在位期間,極力將自己打造成一個明君形象,於是聽了楊士奇的勸誡之後,立即升了虞謙的官職,將其升爲副都御史,並立即下敕引過,讓百官直言朝政之得失。楊士奇在內閣一干就是很多年,雖然他爲人處事,甚爲謹慎,但是還是沒能倖免遭到其他大臣的嫉恨,甚至在皇帝面前說楊士奇的不是。

名臣楊士奇在歷史上有多牛? 第2張

譬如“永樂宣德中。同列有潛公於上者”,“公聞之亦不爲憾,待其人如初篤故舊”。楊士奇一心爲帝國着想,沒有對毀謗自己的同列進行打擊報復,一方面使得朝臣們從內心裏服了楊士奇的爲人,也都樂於與楊士奇爲伍,密切跟楊士奇合作,處理大明帝國內部紛繁冗雜的政務,另一方面,在君臣面前,楊士奇的寬宏大量,使得明初政壇少去了許多紛爭。

二、遠見卓識放棄交趾屬國

永樂時期,成祖出兵征服安南,設立了交趾布政司。但是安南跟朝鮮不一樣,成祖時期通過武力征服了安南,不過安南黎民反抗明王朝的起義卻接連不斷。明王朝爲了穩定安南局勢,前後用兵多次,軍士數目達數十萬,糧餉耗費尤爲巨大。宣宗朱瞻基即位後,也多次派兵征伐安南,但是安南始終出於徵而不服的狀況,明朝對安南的用兵屢遭失敗,損兵折將不說,對明朝的財政也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

宣宗起初對安南的出兵是很重視的,甚至派兵部尚書陳洽掛帥,由陳洽親自上前線指揮明軍作戰,這裏足見宣宗對安南用兵的重視。但是兵部尚書陳洽在出徵安南的時候遭到安南軍隊的伏擊,兵敗之後,陳洽自刎謝罪而死。面對征討無果,損兵折將,耗費鉅額糧餉而不能取得成功的窘局,楊士奇力主放棄交趾,允許交趾實行自治。楊榮對此局面也說:“永樂中費數十萬人命得此。至今勞而未息,困者未蘇。因其請而與之便。”

宣宗朝內閣七人之中,位高權重的楊士奇,楊榮都主張放棄交趾,任其自便,這對於明帝國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因爲交趾離中原甚遠,若用武力征服,首先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而征服之後,就算安南不反,朝廷每年對安南的開支也不是一筆小數目。況且,安南每每反叛,更是對明朝造成諸多不便。

如若放棄交趾,對明朝而言,凡有諸多益處。在楊士奇,楊榮的主張之下,宣宗權衡利弊,也同意楊士奇等人的意見。於是決定放棄交趾,遷回交趾三司,召回駐交趾之文武吏士。從此明朝結束了在交趾的強徵不能達其目的,每每征討又損傷慘重的被動局面,並且爲明王朝帶來了實際的財政好處—“歲省軍興鉅萬”。也使得明朝南部邊疆得到較長時間的安定。

三、舉薦賢能,整頓吏治

在明朝初年,由於明帝國的開創者,朱元璋出身貧困,特別注重節儉,對臣下在廉潔方面的要求也相當嚴厲。所以在朱元璋時代,明朝政壇是比較清廉的。但是,從成祖即位之後,由於帝國建立已經有了些年代,部分官員的貪污腐敗之風盛行。特別是到了仁宣二帝的時候,明朝的吏治成了封建領導集團不得不引起重視的問題。面對此等關係王朝正常運轉,國運長存問題的大事,楊士奇等人在這方面也付出了不少努力。

宣德三年亦即公元,在一日,散了早朝之後,明宣宗特召楊士奇、楊榮到文華門,向二人說:“年來貪濁成風,何也?”楊士奇對此問題關注已久於是答道:“永樂已有之,今爲甚耳!”宣宗知道楊士奇對吏治問題也很關注,於是又問現在誰平時貪污行爲最爲嚴重。楊榮旋即迴應宣宗,劉觀的貪污行爲最爲嚴重。劉觀當時的職位是都御史平日裏私納賄賂,貪污甚重,而且在劉觀的影響下,他下面爲官的衆多諸御史眼見上司貪污,於是也貪縱無忌,甚爲污濁。

宣宗瞭解情況之後,向楊士奇,楊榮提出由誰來代替劉觀的位置。楊士奇經思量推薦了通政使顧佐。宣宗遂撤掉了劉觀的職務,擢升顧佐爲右都御史。楊士奇在仁宣時期,作爲明初政策的主要決策者之一,他在對用人上有着其獨到的見解。他反對任人唯親,主張任人唯賢。“取人必先德行,而後才能”。在他看來,用人必須首先了解其德行,這裏的德行就是要看所用之人,是否能封建倫理綱常,是否能爲封建統治服務。

符合此德行之人,然後根據其自身才能高低,委以職務。在宣宗時期,爲了選一個人出使交趾,有人舉薦伏伯安,說其能言善辯,有口才。可以擔任出使交趾的大任。但是楊士奇認爲伏伯安“言不忠信,雖蠻貊之邦不可行,往且辱國。”這裏既體現了楊士奇在用人上的另外,楊士奇爲大明朝選拔人才時還主張兼取南北有才之人,不可偏向任何一方。仁宗曾認爲“北人學問,不逮南人。”而楊士奇則言:“長材大器多出北方,豈但南人可用也”主張科舉取士時要兼取南北人才。

最後,楊士奇在選人任人的時候,還特別注重一點,“極刑之家,有賢子弟勿棄。這在封建社會而言,用人上能有如是意識,實屬不易。在這樣的選才思維指導下,楊士奇爲明初選拔了很多能辦實事,公正不啊的良臣。在他所推薦的人士之中有江西籍的,也有非江西籍的。

當時的吏部尚書王直就對楊士奇在舉人方面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他說:“楊士奇所舉賢才,列於中外者五十多人,皆能正己恤民。蓋公取人,必先德行而後才能,無問識與不識,博詢於衆論而信乃舉。”于謙氣周忱、況鍾都爲楊士奇所舉薦,他們“居官至一二十年,廉能冠天下,爲世名臣”。

四、總結

楊士奇的謹慎也許是出於封建社會讀書人固有的本性,抑或其天生固有的謹慎,且不論出於什麼原因能如此謹慎。有一點歷史明顯告訴我們,由於楊士奇的謹慎,使得他在伴君如伴虎的情形下,能得以善身。相較與解縉的狂放不羈,楊士奇的謹慎無疑是其在明初政壇得以呼風喚雨的重要條件之一。楊士奇推薦的重任對明初政治穩定發展,做出了不少貢獻。這既得益於他們自身的優秀品質和處事能力,也得益於楊士奇不分貴賤,不以地域爲界限的人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