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洛陽耆英會是個什麼組織?詳解洛陽耆英會

洛陽耆英會是個什麼組織?詳解洛陽耆英會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洛陽耆英會是個什麼組織?這是司馬光退居洛陽後,和文彥博、富弼等十三人集洛陽的卿大夫年齡大、德行高尚的人,組成“洛陽耆英會”,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北宋神宗年間,王安石主持變法,元豐年間,富弼與王安石不和,稱疾辭官。神宗批准後,他回到老家洛陽賦閒。

元豐五年(1082年),富弼和他的好朋友文彥博商量,兩人打算組織一些在洛陽的"老領導",搞個聚會。

聚會採取輪流坐莊,主要目的是喝酒聊天、聯絡感情,進一步豐富"退休生活"。

於是,兩人分頭張羅,一共邀約了13個人參加聚會。

這13人中,年紀最大的是富弼79歲,其次是他的老朋友文彥博77歲。年紀最小的是司馬光,他當時仍有官職在身,職務是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這是個閒職,沒有具體的事務。

他當時正在洛陽編寫《資治通鑑》。他們這些人都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守舊派,他們政見一致,趣味相投,能詩能文,聊起天來有共同話題。他們仿效唐代白居易的"香山九老會",取名"洛陽耆英會"。

按理來說,一羣老人喝酒聚會,沒什麼好稀奇的。但是,中國文人很浪漫、很風雅。

洛陽耆英會是個什麼組織?詳解洛陽耆英會

他們都要把聚會賦予獨特的含義,在那樣的場合,最適合發揮文人的才情。比如白居易時代的"香山九老會",再遠一些的"蘭亭聚會"。

"蘭亭聚會"產生了《蘭亭集序》,"香山九老會"則留下了《香山九老圖》。同樣,"洛陽耆英會"則爲後人留下兩件東西,一個是司馬光執筆撰寫的《洛陽耆英會序》,另一個是《會約》。

《洛陽耆英會序》是一件精美的書法作品,是書法中的瑰寶。而《會約》則是對聚會的一個具體規定,共八條,全文如下:

一、序齒不序官;

二、爲具務簡素;

三、朝夕食不過五味,菜果脯醢之類,共不過二十器;

四、酒巡無算,深淺自斟,主人不勸,客亦不辭;

五、逐巡無下酒時,作菜羹不禁;

六、召客共用一簡,客注可否於字下,不別作簡;

七、會日早赴,不待速;

八、右有違約者,每事罰一巨觥。

《會約》雖然是文言,但是意思淺顯明白,逐條翻譯的話,大致就是:

一、聚會時按照年齡長幼排序,而不以職務高低;

二、聚會用餐不講排場,簡潔、素淨即可;

三、聚餐時,主菜不超過5種,至於佐酒的果脯、肉醬之類,總數不得超過20碟;

四、飲酒自便,喝多喝少全憑意願,東道主不勸酒,賓客也無須勉強;

五、酒倘未喝完,桌上菜餚卻已一掃而光,可補充一些菜羹;

六、爲節約紙張,只用一張通知單,主人派人逐家傳遞,客人能否出席,簽註即可;

七、聚餐之日,客人要按時出席,不等不催;

八、上述規定,違反一條,即罰酒一大杯。

洛陽耆英會是個什麼組織?詳解洛陽耆英會 第2張

從這則《會約》的內容看,他們這羣人雖然都是曾經的高官、國家的棟樑,但是都比較務實,這八條約定也很有操作性,既能減少鋪張浪費,也能杜絕競奢鬥富,

讓坐莊的主人沒有壓力和負擔,客人也絕無輕視和鄙薄,保證聚會能優遊自如。這是保證聚會能夠持續舉辦的重要原因。

現在不確定聚會一共舉辦了多少場,但是我想一輪肯定是輪完了的,那就是13場了。對於一羣賦閒在家的"老領導"來說,這是很難得的。

這次聚會之所以在當時社會上廣爲流傳,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王安石變法失敗,1085年(元豐八年)司馬光被重新起用,身居宰相要職,很多守舊派大臣被陸續啓用。這對於守舊派來說,是多麼大的榮耀。

於是,"耆英會"便藉着這場政治的東風,在當時的士大夫中間傳爲美談,稱頌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