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宮廷野史 > 曹操墓在哪:曹操爲什麼死於洛陽卻不葬於洛陽?

曹操墓在哪:曹操爲什麼死於洛陽卻不葬於洛陽?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曹操早年是“憤青”

曹操沒有了“疑冢”,還去疑誰?沒有了《擊鼓罵曹》,還能罵誰?我愛被“戲說”的曹操,因爲它是我們的傳統文化風景。我愛被“曹操墓”的“疑冢”,因爲它是我們心中的文化景觀。

其實,還原歷史中的曹操,毀不掉“戲說”曹操的文化風景——仍可《擊鼓罵曹》。找到曹操的安奉之墓,毀不掉“疑冢”根植在我們心靈深處的文化景觀——仍可讓“疑冢”繼續存疑。但是,陰陽轉化,物極必反。

當“曹操墓”以文化乃至教化的名義,被“吹”上了天,被“疑”成最受中國人關注的陵墓,甚至連秦始皇陵都莫敢與之爭鋒時,總會有人站出來“逞能”,去尋找曹操墓,讓這個“氣球”泄點兒氣的。

先民塑造“疑冢”、再造曹操,是文化再造,不關科學——至於目的,不必贅言,誰都知道。而今考古確認曹操墓,就是捎帶着破了“疑冢”,還是隻關科學——至於目的,不必贅言,誰都知道。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的衝突,至少是質疑曹操墓真假風波的暴風眼之一。但是,科學摧毀不了文化,一如科學摧毀不了宗教。

曹操墓在哪:曹操爲什麼死於洛陽卻不葬於洛陽?

再造的三國人物的忠奸義勇智仁等,近乎中國人心中的“宗教楷模”。只要心存敬天畏人,科學是摧毀不了我們的信仰的。難道因爲考古確認曹操墓,我們就不讀《三國演義》,就把京劇中的白臉曹操改畫爲關公的紅臉不成?“擊鼓罵曹”娛樂曹操固然是一種快樂,瞭解曹操從搖籃到墳墓的一生,求知求真,也是一種快樂。《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寫曹操,不遠史實。

曹操生於“譙”、挾天子遷都於“許”、被天子封王於“鄴”、最後崩於“洛”。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作爲地名,“譙”字有6,“許”16、“鄴”17、“洛”9——觀乎曹操何時何因於此四地間換位,可察曹操緣何從“譙”的搖籃走入了“鄴”的墓地。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譙”、“許”、“鄴”、“洛”4字第一個出現的,是“譙”。“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曹)嵩生太祖”——曹操生在哪裏?沒有交代,只說他是曹嵩的兒子,祖籍在安徽亳縣。曹操降生這年,是公元155年。

少年曹操,是個調皮搗蛋的孩子,沒人覺得他有什麼了不起,只有咱河南老鄉——商丘的橋玄、南陽的何顒認爲他非同一般,橋老先生甚至對他說:“如今天下行將大亂,不是命世之才是無濟於事;將來安定天下,就靠你了。”

橋玄官居太尉,許一位頑皮孩子爲忘年(橋玄比曹操大46歲),說這樣的話,陡增了曹操的擔當與自信。曹操一生,一直不忘橋玄的知遇之恩。每過橋玄墳墓,他都要祭祀,並曾撰寫祭文,其雲:國家感念您的訓誡,讀書人緬懷您的教誨。我小時候登府拜訪您,以頑劣的品質蒙受您的接受。您對我褒獎稱讚,就像孔子稱讚自己不如顏淵。士爲知己者死,一直記在心上。您還與我從容約誓:“我死後要是你路過我的墓前,不拿一斗酒、一隻雞祭祀我,車過三步叫你肚子疼,你不要怪我。’這是當時的玩笑話,不是至親篤好,又怎肯說這樣的話。現在祭祀您,不是怕您讓我肚子疼,只是懷念舊情,悲自心起。

公元175年(熹平四年),20歲的曹操被舉爲孝廉,有了當官資格,並被授以“洛陽北部尉”,即一個區的公安局長——“洛”字第一次出現於《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曹操就幹了件震動朝野的大事:將權勢如日中天的大太監蹇碩的叔叔蹇圖,給亂棒打死了。

“洛”字第二次出現,曹操已經35歲,時在190年,天下已經大亂:董卓挾天子自洛陽遷都長安,“卓留屯洛陽,遂焚宮室。”

曹操墓在哪:曹操爲什麼死於洛陽卻不葬於洛陽? 第2張

接着,“鄴”字第一次出現,“是時,(袁)紹屯河內(今焦作一帶)……(冀州牧韓)馥在鄴。”袁紹等圍而不攻董卓,曹操悲憤地說:“我們舉義兵除暴,現在大軍已經集結,諸位還猶豫什麼?先前董卓要是聽到我們起兵,還能挾天子據險而號令天下,儘管無道,卻是大患;此時他焚燒洛陽,劫持天子遷都長安,天下無不爲之震驚。這是天亡董卓,一戰而能救天下,機不可失呀!”

曹操部卒無幾,卻奮勇當先舉兵挺進虎牢關,戰而不利,士卒傷亡慘重,曹操被流矢射中,戰馬被射殺。堂弟曹洪將馬給了曹操,他這才趁着夜幕得以逃生。此前,曹操拒絕了董卓的以驍騎校尉相許的“合夥”邀請,孤身逃出洛陽(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出(虎牢)關,過中牟,爲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爲請得解),在開封“散家財,合義兵”,剛剛幾十天。

 曹操迎天子遷都於許

說曹操,質疑曹操墓,不必搞得劍拔弩張。

“赴宴的路上看見一個烤白薯攤,攤主是個三十多歲的女人,在凜冽的寒風中綻放一張笑臉,沒有絲毫苦難寫在臉上……隔着車窗我似乎聞見了烤白薯的香味,顧不上待會兒的盛宴,先買一塊嚐鮮。我下車與攤主聊天,讓她找幾個熱乎的,她費力地打開烤爐,從兩層篦子中挑出幾塊燙手的放在秤上,開玩笑地說:‘這是曹操墓旁挖的,甜得很。’我樂了,這兩天曹操墓不僅婦孺皆知,還能調侃。一個河南農村來的婦女,文化不高,生存道理卻明白不少。我們優秀而苦難的民族啊,造就了多少這樣堅韌不拔的百姓,境地無論順逆,全然一副平和心態。”

2010年1月19日,馬未都先生在博客《烤紅薯》中這樣寫道。其實,關乎曹操墓,質疑者與堅守者的論戰,說到底,不外乎就是人文戰科學、關公戰秦瓊這檔子事兒,諸方何不學學站在北京的大街上賣烤紅薯的河南村婦呢。曹操的異化、曹操的疑冢,雖系文人“加工”,本系民間“種植”。

民間已然“調侃”,文人何必再皺着眉頭苦思冥想呢?河南村婦讓馬先生一“樂”,不知能否讓馬先生乃至潘偉斌們就此頓悟,就此在“拈花一笑”後有了“拈紅薯一笑”。

回到《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譙”第二次出現,是“太祖父嵩,去官後還譙”,說的是曹操他爹,與曹操關係不大。接下來,就是公元196年“長安亂,天子東遷……太祖將迎天子,諸將或疑,荀彧、程昱勸之,乃遣曹洪將兵西迎,衛將軍董承與袁術將萇奴拒險,洪不得進……秋七月,楊奉、韓暹以天子還洛陽,奉別屯樑(移師開封)。太祖遂至洛陽,衛京都,暹遁走。天子假太祖節鉞,錄尚書事。洛陽殘破,董昭等勸太祖都許。九月,車駕出轅(少林寺北轅關)而東,以太祖爲大將軍,封武平侯。”

曹操墓在哪:曹操爲什麼死於洛陽卻不葬於洛陽? 第3張

9個“洛”字,一連出現3個,已經用去5個;“洛”字再次出現,在二十四五年之後,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出師關中、攻伐蜀國,“冬十月,軍還洛陽。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王自洛陽南征羽(關羽),未至,晃(徐晃)攻羽,破之,羽走,仁(曹仁)圍解。王軍摩陂(曹操挺軍至河南郟縣)。(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陽。權擊斬羽,傳其首。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在此,9個“洛”字一連出現4次,全部用完。同時,在196年“許”字第一次出現,是“董昭等勸太祖都許”。

在曹操的一生中,洛陽是他政治生命的起點(20歲就任“洛陽北部尉”),也是他政治生命的終點(66歲“王崩於洛陽”)。但是,在曹操一生,特別是戎馬30多年平定天下的進程中,洛陽只不過是他人生之旅的一個“客棧”——洛陽在他心中近乎是可有可無的,不然在曹操自建安二年至建安二十三年20多年的事業巔峯期,《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怎會不着一個“洛”字?

儘管曹操死在洛陽,但洛陽畢竟只是他的“客棧”。曹操不會葬身洛陽“客棧”。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