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龍河懸棺是如何開鑿出來的?龍河懸棺介紹

龍河懸棺是如何開鑿出來的?龍河懸棺介紹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龍河懸棺是如何開鑿出來的?巖棺,當地土家人稱“仙人洞”,並且具有返老孩童的功效,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感興趣的朋友就接着往下看吧~

下路鎮白巖巖棺羣附近居住的劉成忠老人介紹,此地土家人有一個古老傳說,就是人一旦老了,想返老還童就在峭壁上的“仙人洞”呆上幾天,脫掉一層皮後,就會還原成一個年輕小夥子。不管這個傳說的可信度有多高,但鑿巖爲穴置棺以葬,確是土家族先民的一種喪葬方式。在現場記者看到,土家先民雕鑿巖墓,以巖面寬窄而定。棺穴分橫式、立式兩種,以橫式居多,橫式入口成長方形,洞淺;立式入口成正方形,洞深。橫式巖墓,一般長2米,高0.8米,深0.7米;立式巖墓,一般高寬均0.8米,深2米。

龍河懸棺是如何開鑿出來的?龍河懸棺介紹

巖穴內的棺柩由木板組成,多數形如頭大尾小的船狀,也有類似於方形或矩形的箱子形狀。多數棺內有一做工原始粗糙、長約50釐米的小木槽,喻意作用不明。有的棺內還有殘骨、牙齒和少量隨葬物。據專業人士介紹,土家人自古還有二次下葬的習俗。據《太平廣記》記載:“五溪蠻,父母死,於村外擱其屍,三年而葬,打鼓踏歌,親友飲宴舞戲,一月有餘,盡產爲棺,於臨工半崖鑿龕葬之。”其意就是在人死後,將屍體裝在棺木內,擱置於村外,三年後,再將其屍體或骨頭進行巖棺葬。

從現存的巖棺來看,當時的生產技術是先進的。如果沒有質地堅硬的工具,要想在如此堅硬險峻的山岩上鑿成2米深的洞穴,是難以進行的。令人不解的是,石柱、小三峽雖同屬巫山大婁山系,而石柱龍河只有巖棺卻絕少懸棺;小三峽一帶則剛好相反,只有懸棺卻難見到巖棺。巖棺與懸棺之間究竟有着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繫?裏面葬的是否同一族人或同族異支人?這些都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龍河兩岸的巖棺,多鑿於萬仞絕壁,位置較高。最高的離地面20餘米,最低的離地面也有3米多。巖棺位置那麼高,棺木和屍骨又那麼重,千百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將笨重的東西置放到崖壁上去的,委實令人費解。

據傳說和當地人解釋,有四種途徑:一是古時河道水位比現在高,用船裝運;二是用繩子吊;三是打棧道擡送;四是搭雲梯和木架送上去。學術界對此也各抒已見,有提升說、垂降說、棧道說、堆土說、腳手架說、搬運說、地貌變遷說等多種觀點,衆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可以肯定地說,巖棺的置放要比懸棺難得多,對一些更爲險峻的特殊環境,是否也能垂吊成功,這是一個不解之謎。

龍河懸棺是如何開鑿出來的?龍河懸棺介紹 第2張

查閱資料顯示,重慶市文物考古所在2005年對龍河流域的巖葬羣進行了實地考古調查,他們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在雲山霧罩的龍河河畔,當地世代崇敬的土家族聖地,埋葬的居然是另一個民族———仡佬族的祖先!通過查閱相關史書,重慶市博物館民族民俗學專家王豫認爲,當時的“五溪蠻”(貓、猺、獠、獞、仡佬)分佈的地方,就是現在的渝東南地區和湘西地區,其中的“獠人”就是唐宋時期的仡佬族人。從他們發掘出的巖棺墓的形狀、形制和特點上看,墓葬羣與分佈在湘西沅水流域和渝東南烏江流域的巖棺墓極其相似,幾乎具有唐宋仡佬族的全部風格。

但在該縣硝洞巖棺墓羣的清理中,除了少量的朽棺、人骨外,還沒有發現其它的隨葬品,對石柱仡佬族巖棺墓羣的進一步瞭解,因此還有待新的實物資料來補充和證實。這一切,讓人們不得不想起北緯30度,想起百慕大魔鬼三角、埃及金字塔、瑪雅遺址、珠穆朗瑪峯、馬裏亞納海溝、神農架之謎、古老三星堆的發現等等,這一帶出現了很多撲朔迷離怪事迭出的自然現象,而龍河流域就在北緯30度的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