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魯仲連的一生有哪兩件奇事?史料是如何記載的?

魯仲連的一生有哪兩件奇事?史料是如何記載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魯仲連,又名魯連,尊稱“魯仲連子”或“魯連子”,戰國時期齊國貴族。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仲連是戰國奇人,風流倜儻,功成不居,所以他的列傳也簡潔明瞭,只寫他兩件奇事,而不涉及其人生的其他方面。司馬遷爲劉敬立傳也非常簡潔清晰。

不涉及傳主的家世生平、人際關係等,只是勾勒其人生最主要的經歷,魯仲連是反秦救國,劉敬是定都和親鞏固劉氏江山,其餘的人生經歷皆虛化。因爲兩人的人生軌跡和選擇具有一致性。

一、魯仲連與平原君、辛垣衍構成對比

魯仲連義不帝秦的故事發生於秦包圍邯鄲,魏國客將軍新垣衍遊說平原君尊秦爲帝的背景之下。當時魯仲連正遊於趙,聽聞此事,面見平原君。平原君和魯仲連的對話很有意思,一句“勝也何敢言事”重複言說,將平原君的懊悔沮喪、低沉失落的失意形象充分顯現。

魯仲連的一句“平原君爲天下之賢公子”正反言說,傳達出魯仲連對平原君的失望。原本這件事情是秦趙二國之間的事情,最應該心急如焚的應該是趙國君臣,可是整個言論的戰場,卻是齊人與魏人的博弈。辯論雙方分別是主張趙應尊秦爲帝的魏國客將軍新垣衍和主張應力戰抗秦的齊國高士魯仲連。

魯仲連的一生有哪兩件奇事?史料是如何記載的?

而真正的當事人卻一副唯唯諾諾、不知所措的怯懦形象,平原君之平庸無能

二、魯仲連與鄒陽形成對比

司馬遷將魯仲連與鄒陽同傳有其獨特用心。魯仲連和鄒陽同爲齊人、都長於辭令,前者生當戰國亂世,後者處於漢初。正如傅斯年先生所言:“政治的狀態轉變了以後,社會的狀態不能隨着這政治的新局面同時轉變,必須過上一世或若干世,然後政治新局面之效用顯出來。

漢初的遊士文人(遊士與文人本是一行),如酈食其,不消說純粹是個戰國時人,即如鄒陽、陸賈、朱建、叔孫通、婁敬、賈山哪一個不是記得的是些戰國的故事,說得的是些戰國的話言,做得的是些戰國的行事。

秦代之學,‘以吏爲師’,本不能在民間發達另一種成學的風氣,時期又短,功效未見而亡國,所以漢起來時,一般參朝典,與國政,遊諸侯的文士,都是從頭至底戰國人樣子的。”我們可以從魯仲連與鄒陽書信的遣詞造句中尋得些蛛絲馬跡。鄒陽還有着戰國策士的樣子,可是社會畢竟已經不同了。

魯仲連的一生有哪兩件奇事?史料是如何記載的? 第2張

漢初藩國林立的局面沒有維持多久,中央集權的大漢帝國面貌漸漸清晰。歷史留給鄒陽等藩國文人發揮才能的時間不多了。且他們已經做不到像戰國策士那樣朝秦暮楚、炙手可熱、受到多方追捧。多數人只是諸侯王身邊的文學侍從而已。今時不同往日,西漢中央政府代表新興的勢力,大一統是大勢所趨。

春秋戰國的諸侯爭霸局面,從公元前770年一直持續到公元前221年,共計480年的時間;而漢初同姓藩國林立的局面,從公元前201年分封第一位同姓諸侯王劉肥爲齊王,到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只持續了不到80年的時間。

本傳所記魯仲連的第二件事是魯仲連幫助久攻聊城不下的田單,給守聊城的燕將寫了一封勸降書。這封書信與下文鄒陽寫給樑王的書信構成對比。當時田單已經率軍收復了齊國絕大多數都城,只有聊城,久攻不下,軍隊傷亡慘重。駐守聊城的燕將也面臨着兩難的情形,因有人在燕王面前進讒言,所以他攻下聊城後不敢回國。

魯仲連的一生有哪兩件奇事?史料是如何記載的? 第3張

前不能出城迎戰,面臨彈盡糧絕的困境;後來不敢歸國,怕被燕王治罪。魯仲連的《遺燕將書》想要打動燕將,只有攻心爲上,爲後者擺脫進退不得的困境。開篇即言如果你堅決抵抗將是非忠非勇非智的行爲,當前齊國傾全國之兵力要攻下聊城,您恐怕抵擋不了多久;而燕國現在國家混亂正是需要您的時候。

我爲您着想,你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帶着軍隊回燕國,肯定會受到國家上下的一致歡迎;或者您也可以投奔齊國,裂土封侯不在話下,這兩條路都是光明坦途。您不要認爲投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成大事者都是不拘小節的,管仲易主、差點弒君、被囚下獄,這都是凡夫俗子會感覺羞辱的事情,可是管仲最終卻建立一番大事業,曹劌也是這樣。

戰國縱橫策士的言說策略是隻說片面之詞,並將事物的某一方面極盡誇張渲染之能事,以鋪張揚厲、氣勢如虹的言語氣勢訴諸聽者的感性,但是不能用理性細究,因爲其邏輯是站不住腳的。面對同樣的事實,從相反相悖的兩個角度都可以進行氣勢酣暢的演說。

所以收到這封信的燕將,猶豫不決,在魯仲連的陳說中不管是降齊還是回燕國都是坦途,但是從另一方面想也都是絕路,燕將最終選擇自殺。鄒陽的《獄中上樑王書》與魯仲連的《遺燕將書》相比,在語言、文采、氣勢方面都有進步,但是其文章卻是苦澀的,因爲此文的寫作是爲了辯白。

鄒陽被冤下獄,他在獄中寫作此信,剖明心跡。雖然最終結果是自救成功,但與魯仲連的書信放在一起看,多了些心酸抑鬱之氣。時易世變,戰國時士人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君王、取卿相得富貴之,事已經不會在大一統的專制政權中出現。

《魯鄒列傳》通過古今對比,揭示社會由先秦發展到大一統的漢朝,皇權對士人的禁錮性、士人對皇權的依附性的加強。雖然漢初士人仍沐浴着戰國策士的士林遺風,但是時易世變,在大一統的政權統治下,雖然仍有諸侯王,但是士貴君輕、爭相求士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了。

魯仲連的一生有哪兩件奇事?史料是如何記載的? 第4張

《魯仲連鄒陽列傳》和《屈原賈生列傳》都是戰國人物與漢人的合傳,在排序上也前後相繼。《魯》、《屈》兩傳的基調是悲涼的,縱然有魯仲連不羈於諸侯的倜儻不羈,但那只是非常偶然的個例,君不見同時代的縱橫策士們多是蘇秦張儀之輩,將一身本領都用於追求功名利祿。

三、總結

如魯仲連般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俠客義士,千年以來,寥寥無幾,可遇不可求。更多的讀書人還是兢兢業業讀書科舉做官,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

身處朝堂之中,像鄒陽一樣遇到同朝傾軋,像屈原和賈誼一樣報國無門。相比於魯仲連的瀟灑傳奇,後三者的遭遇纔是千古士人臣子永恆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