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爲什麼東晉沒能收復北方?解謎東晉失敗的深層理由

爲什麼東晉沒能收復北方?解謎東晉失敗的深層理由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東晉沒能收復北方?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東晉失敗的深層原因,給大家一個參考。

淝水之戰前夕,由氐族人建立的秦政權(史稱“前秦”)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涼等割據政權,統一了北方黃河流域。前秦君主苻堅開始準備南下滅掉東晉王朝,實現全國統一,但是遭到丞相王猛的反對;直到王猛去世後七年,苻堅認爲時機成熟,決定南下攻擊東晉。

公元383年,雙方在淝水河畔發生了一場決定性戰役,結果晉軍以少勝多取得的全面勝利,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割據政權。其中前燕降將、鮮卑族慕容垂建立了後燕政權,慕容泓建立西燕政權;羌人將領姚萇建立後秦政權;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

爲什麼東晉沒能收復北方?解謎東晉失敗的深層理由

淝水之戰前夕,偏安東南一隅的東晉政權始終在門閥士族的控制之下。直到公元376年(太元元年),隨着譙國桓氏代表人物桓溫去世,孝武帝司馬矅開始親政,由謝安總攬朝政,陳郡謝氏成爲東晉的最後一個“當軸士族”。但是當時東晉,面對來自北方的威脅,桓、謝兩大家族分庭抗禮,長江上游由桓氏掌握,下游則屬於謝氏當政,謝安採用安撫妥協的方式儘量調和桓謝兩大家族關係,以爲即將爆發的戰爭作準備。

公元383年,雙方在淝水河畔發生了一場決定性戰役,結果晉軍以少勝多取得的全面勝利,也趁機收復了黃河以南許多失地,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繼續維持南北對立的局面,爲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不能統一北方原因總結

一是東晉淝水之戰的勝利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東晉方面佔據天時、地利、人和方面的優勢。天時,東晉政權此時剛好結束了門閥大族桓溫的控制,由比較溫和的謝安代替執掌朝政。地利,東晉政權雖然偏安一方,但是擁有長江天險。人和,面對北方的強大壓力,東晉政權內部暫時達到空前團結,另外民間也有軍事力量對抗前秦。

二是淝水之戰後,雙方都失去了再次進取的能力。其中前秦政權對內部分裂勢力失去控制,之前尚能受到約束的少數民族勢力開始獨立起來。東晉政權同樣內部進行利益重新分配,皇權與門閥士族之間、門閥士族之間、皇族之間,彼此互相爭鬥,也同樣失去了北上進取的能力。

爲什麼東晉沒能收復北方?解謎東晉失敗的深層理由 第2張

還有東晉隨着丞相謝安的去世和前線主帥謝玄退隱而轉爲守勢。東晉的統治者們開始再次沉浸在爭權享樂之中了,皇帝司馬曜雖然成爲東晉開國江左以來最有權力的君主,但是耽於享樂,沉湎酒色,最後因酒後失言,被寵妃張貴人用被子捂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