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西晉滅亡後,爲什麼沒人爲東吳復國?

西晉滅亡後,爲什麼沒人爲東吳復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天紀四年,東吳被西晉所滅。東吳是三國中存在時間最長的國家,國祚有52年,爲什麼西晉滅亡後,沒人爲東吳復國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西晉滅亡以後,不是沒有人想要重新恢復東吳的國祚。只可惜聲勢實在太小,沒多少人願意支持孫家而已。

因爲孫家已經失去了人心。

要想說明白這事,得先從當年東吳還在的時候說起。

東吳作爲三國時代的三個國家之一,實力比蜀漢稍強,但是又遠遜於曹魏,在三國當中,可以排第二。東漢末年,一場黃巾之亂席捲全國。後來東漢政權雖然平定了黃巾之亂,但各地軍閥也紛紛擁兵自重,形成了地方強而中央弱的局面。

在這個過程中,在今天浙江省那邊,有個縣長(縣丞)因爲比較能打,在鎮壓黃巾軍的過程中脫穎而出,很快就升到了省長(刺史)這個級別。這個人,就是東吳的奠基者孫堅。

西晉滅亡後,爲什麼沒人爲東吳復國?

後來漢朝高層又開始內訌,董卓把持朝中大權。各地的這些軍閥看不過眼,聯合起來去打董卓。孫堅好歹也是省長級別的一地高幹,自然也加入其中。不過可氣的是,這場討伐行動有點虎頭蛇尾的味道。開始的時候氣勢挺足,但後來大家乾脆就各顧各的利益,誰都不願意折損自己的力量。孫堅當時也沒想到能被坑,所以就一直往前衝。等到和董卓方面交上手,才發現隊友已經跑沒了。

跑沒了也沒辦法,反正這會兒已經打上了,走也走不掉,那就接着打唄!不得不說,孫堅是真的猛,獨自一家和董卓正面硬抗,竟然還打贏了幾場勝仗。可惜後來對手實在是不給力,幫不上忙不說,還在後面拖後腿。所以最終,孫堅寡不敵衆,終於被董卓給打垮了。

孫堅死後,因爲此時孩子還小的原因,麾下餘部全都被隊友袁術給全盤接納。

過了兩年之後,孫堅的兒子孫策給老爹守完了孝,找到袁術,想要接手老爹的餘部。袁術也不傻,吃進嘴裏的肉,還能往外吐?但是袁術又不好直接拒絕,因爲孫堅之前名聲實在是太大,畢竟是能夠單幹董卓的人物。就在袁術左右爲難的時候,孫策忽然提了個建議,說我家裏以前一直在吳地做官,在當地還是比較有名的。要不你借我點兵馬,我說不定能把吳地給打下來。

袁術一琢磨,覺得這筆買賣可以做。袁術當時倒沒想過孫策真的能拿下吳地,只是想着把孫策遠遠扔出去,最好死在進攻的途中,這樣孫策就不會吵着要他爹的餘部了。所以當時袁術就給了孫策一千多人馬,讓孫策自己去以這點兵馬,進攻吳地。

西晉滅亡後,爲什麼沒人爲東吳復國? 第2張

憑這點兵馬去進攻吳地,自然是必死無疑。

但是袁術千算萬算,算錯了一點,那就是孫堅當年留下的威望。

孫堅當時可是獨自一家就敢單幹董卓的主,在整個天下名氣都很大,更別說孫家歷代做官的吳地了。所以孫策雖然只是帶着這一千多人出去,但一路東進過程中,不斷有人來投奔。等到了吳郡的時候,麾下已經有五六千人馬了。憑着這股力量,孫策竟然還真打下了吳郡。

再之後,孫策在吳地繼續發展,勢力越來越大。恰好兩年之後,袁術忽然腦子一熱,直接稱帝了,結果被全天下圍攻。這下孫策可有了獨立的理由,直接宣佈脫離袁術,自立爲一方諸侯。

袁術稱帝之後,不久就死了,麾下勢力也被瓜分一空。而孫策則利用接下來的三年時間,南征北戰,逐漸拿下了整個江東之地。

東吳的基本盤,至此成型。

不過可惜的是,孫策這個人雖然能打,但命不是很好。剛剛統一江東,就被人刺殺幹掉了。孫策去世之後,當時年僅19歲的孫權上位,成了新一任的江東之主。

孫權上位後,因爲實在是年輕,難以服衆,而且江東之地剛剛統一,還不穩定。所以接下來的幾年裏,孫權的主要任務,就是治理內部,鎮壓內部叛亂。這個過程可以說是有驚無險,因爲孫權當時雖然年輕,但是父兄兩代人已經給他留下了很強大的基本盤。當時江東的士族,也都認孫家,都願意幫孫家打仗出力。所以孫權大概花了三年多的時間,穩定了江東的基本盤。然後又花了五年的時間,想要往西擴張,但是成果有限,只拿下了江夏郡的一部分地盤。

然後,就到了公元208年。

孫權這邊,好不容易穩住了江東的基本盤,在江東站穩了腳跟。但是北方的曹操,卻已經近乎統一了整個北方,隨即揮師南下。一場赤壁大戰,就此爆發。

赤壁之戰比較有名,中國人基本上都應該知道。這場戰爭的結果,就是曹操慘敗,孫權劉備聯軍獲勝。打敗了曹操,孫家纔算是徹底控制住了江東,三足鼎立之勢漸成。

但是,赤壁之戰以後,又一個問題擺在了孫權面前:接下來東吳往哪擴張啊?往北肯定不行,北邊是曹操,打不過。西邊也不行,西邊是劉備,劉備是盟友。如果打了劉備,沒了結盟對象,那東吳最後自己肯定也守不住。所以最後沒法子,孫權只能把眼光投向南方的交州。

西晉滅亡後,爲什麼沒人爲東吳復國? 第3張

在今人看來,中國南方尤其是沿海地區,當然要比北方發達,人口也更多。但是三國那會兒不一樣,三國那會兒人口主要集中在北方,主要是在曹操管的那塊地方。所以孫權就算後來進入了交州,拿下了包括今天廣東、福建等多個南方省份,但是實力依然增加的不明顯,因爲那會兒這些地方基本都沒什麼人。

所以沒辦法,東吳最後還是得向北或者向西發展。

相比之下,當然是西邊的劉備更好打一些,實力弱一些。所以後來,東吳就趁着關二爺和曹軍大戰之後,實力嚴重摺損的時候,偷襲了荊州。最後,關二爺敗走麥城,東吳也跟劉備徹底撕破了臉。

既然撕破了臉,那就接着打唄!於是,夷陵之戰爆發了。最後,劉備慘敗,一戰輸光了多年積攢下來的家底,徹底失去了最後統一天下的希望。而東吳,則是成了真正的勝利者。

夷陵一戰,雖然吳蜀兩家已經徹底撕破了臉,但礙於北面還有個更強大的曹操,所以夷陵之戰以後,兩家再次結盟,蜀漢徹底撤出了荊州。同樣是在這一年,曹操死了,兒子曹丕上位。曹丕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逼漢獻帝把皇位禪給自己,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至此,東漢徹底在歷史意義上滅亡,真正的三國時代,終於到來。

進入三國時代以後,魏國多次和蜀漢、東吳之間發生戰爭,但總的來說,三方的地盤變化不大。在此期間,孫權看劉備和曹丕都已經陸續稱帝,自己好像有點不太合羣。是在公元229年,孫權也正式稱帝了。從這一年起,東吳纔算是一個真正的分裂朝代。

就這樣,三國在亂戰中度過了十幾年。在這十幾年當中,三國內部都各自出現了問題。蜀國那邊,諸葛亮死了,留下一個怎麼都扶不起來的阿斗做皇帝,蜀國開始得過且過,越來越走下坡路。魏國那邊,司馬懿一場高平陵政變上位,從此魏國大權旁落,被司馬家掌控。

至於東吳這邊,情況同樣很複雜。公元241年,孫權的長子孫登死了。孫登這一死,麻煩大了。因爲孫登是孫權的嫡長子,之前是太子。所以孫登一死,東吳就開始上演了一幕奪嫡大戲,以孫權的三子孫和與四子孫霸爲中心。在這個過程中,東吳的本土勢力,也分裂成兩派,各自站隊。這種站隊,導致東吳內部力量損耗極其嚴重,連陸遜這樣的名將,都在這場鬥爭中被活活氣死了。

鬥了幾年之後,孫權也是看得越來越氣。最後臨死之前,乾脆兩個人誰都不傳了,直接把皇位傳給了小兒子孫亮。

西晉滅亡後,爲什麼沒人爲東吳復國? 第4張

這下子,東吳的問題徹底大條了。

孫亮登基的時候,纔剛剛十歲,根本掌控不了大局。再加上因爲之前的奪嫡大戰,東吳內部已經徹底分裂站隊了。所以孫亮上位以後,很快就大權旁落,諸葛恪、孫弘、孫峻等人掌權。後來諸葛恪又因爲徵淮南失敗而被殺,東吳大權落入孫峻手裏。三年之後,孫峻又死了,大權落入他弟弟孫綝手裏。孫綝是個很喜歡殺戮的人,掌權期間大肆殺戮,讓東吳內部的人才培養出現了斷檔,而且還直接廢了孫亮,擁立孫權的第六子孫休上位。

孫休上位後,很聰明的找到了機會,最後幹掉了孫綝,大權歸於皇帝之後。孫休其實還是不錯的,在位期間也頒佈了一些仁政,讓東吳稍稍恢復了一些。奈何之前這二十多年裏,東吳被孫家人禍害得實在是有點過分,已經到了積弊難返的地步。最關鍵的是,孫休命也不算長,在位僅僅六年時間,就掛掉了。

孫休去世前,關於傳位這個問題,也是經過了慎重考慮。在孫休臨死之前,恰好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鄧艾偷襲了成都,蜀國被滅了。蜀國這一被滅,三國瞬間變成了兩國,局勢更加危險。至於內部,更是問題重重。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局面下,孫休想了一下,覺得自己的兒子年齡都比較小。如果立自己的兒子爲繼,東吳後面還能不能存在都是個問題,所以孫休決定,從宗室當中,找一個年紀大點的孫家人即位。

最後,孫休挑了自己三哥(就是之前參與奪嫡大戰失敗的那位)的兒子孫皓,作爲東吳的下一任接班人。

客觀來說,孫休考慮的其實還算很全面,但他唯獨忘了要考慮人性。

孫皓這個人,太暴虐了。

孫皓上臺之後,一通亂殺,把東吳內部殺得越來越弱。最要命的是,先後歷經兩宮之爭、主少國疑、孫綝擅權、孫皓當政這幾件事的江南士族,開始越來越無法忍受孫家。在江南士族的眼裏,你孫家不過是一個外來戶,是因爲我們的支持,你才能站穩腳跟,開國稱帝,然後你孫家現在就這麼對我們?

那我們爲什麼還要支持你?

就這樣,孫皓上位之後,東吳內部的情況越來越糟。如果按照東漢末年那會兒的劇本,就孫皓這麼搞,估計幹不了兩年,東吳就要關門歇業了。但問題是,曹魏內部這會兒也不太平,大權都落在司馬家手裏,問題一樣很大。而且這時候的魏國,也面臨着人才凋零的問題。想要平定東吳,好像也不太容易。

西晉滅亡後,爲什麼沒人爲東吳復國? 第5張

就這樣,到了公元265年,也就是孫皓上位的第二年,魏國的大權臣司馬昭死了。其子司馬炎掌權,司馬炎掌權之後,覺得相比滅掉東吳,好像還是滅掉曹魏更加容易一點,反正當時魏國已經是他們司馬家說了算的。於是第二年,司馬炎果斷逼迫曹家禪位給自己。

就這樣,魏國亡了,晉國開國。

司馬炎登基之後,一方面開始整肅國內的各種不服,另一方面,開始佈置滅吳的規劃。但是因爲種種原因,滅吳的行動不得不一拖再拖。就這樣,東吳又奇蹟般地苟延殘喘了十幾年,江南士族也在孫皓的高壓統治下,活了十幾年。

公元279年,晉國終於準備妥當,大軍合圍,東吳節節敗退。幾個月之後,到了公元280年,晉軍攻破了建康城,孫皓投降了。

至此,東吳滅亡,天下終歸於晉。

孫皓投降之後,司馬家倒也沒對孫家斬盡殺絕。這主要是因爲按照當時大家默認的規矩,這麼幹是不合法的。實際上,中國古代在南北朝之前,新朝代其實都是不殺舊主的。比如漢獻帝、劉禪等等,投降或者禪位之後,還都活得下去。直到東晉滅亡的時候,後來者劉裕開了個壞頭。從劉裕往後,纔有了對前朝趕盡殺絕的傳統。

孫皓應該感謝他活在了三國時代,至少投降之後,還能活命。

孫皓投降之後,被司馬炎封爲歸命侯,搬到洛陽生活。在洛陽又活了四年之後,孫皓才終於去世。

晉朝雖然統一了三國,但是內部也是問題重重。在孫皓去世六年之後,晉朝的開國皇帝司馬炎也死了。臨死之前,給晉朝留下了一個超大的爛攤子。

首先,司馬炎讓自己的傻兒子司馬衷做了皇帝。其次,司馬炎還讓各地方的司馬家王爺掌有兵權,重用外族,朝中重用外戚……反正是一大堆的爛攤子。

司馬衷是司馬炎的嫡次子,因爲司馬炎嫡長子早夭的緣故,所以司馬衷也就相當於是嫡長子。按照古代宗法制的傳承規則,傳給司馬衷其實一點問題都沒有。

但問題就在於,司馬衷是個缺心眼。

不是侮辱他,而是按照史書記載,司馬衷真的是腦子不太好,應該是有智力障礙方面的毛病。

西晉滅亡後,爲什麼沒人爲東吳復國? 第6張

有這麼一個人做皇帝,那還能有個好?所以在司馬炎死後,很快就發生了皇后賈南風亂政、八王之亂等事情。司馬家的人,開始瘋狂互殺。司馬家的王爺,根本不管邊疆安穩,直接帶着兵回京城參戰,就是爲了搶權。但這樣一來,經過幾輪互殺之後,不但司馬家的力量大減,就連晉朝在邊疆的軍事力量,也一樣嚴重衰減。

終於,到了某一個臨界點之後,邊疆的各種外族,開始進攻了。

一個恐怖的時代,就此到來。

在此之前,晉國的高層們,只想着怎麼奪權,從來沒想過邊疆的戰事。所以北方戰事開始後,晉朝迅速節節敗退。公元316年,長安被攻破,西晉滅亡。

此時,距離東吳被滅,僅僅只過去了37年。

西晉滅亡後,中原士族迅速南渡,在江南地區重新建立朝廷。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登基,東晉自此開國。而建康城,在37年之前,正是東吳的都城。

其實,早在西晉開始內亂的時候,吳地就已經有人開始反抗了。公元310年,也就是晉朝剛剛經歷了八王之亂之後,江東地區,錢便擁立孫充(孫皓的兒子)爲帝,可惜根本就沒什麼人響應他,很快就被晉朝派人幹掉了。後來在東晉剛剛開國的時候,孫皓的另一個兒子孫璠,也舉起了起事的大旗。但是孫璠這次起事,和之前他哥那次一樣,吳地的士族根本就不買他的賬,所以很快就被滅了。

西晉滅亡後,爲什麼沒人爲東吳復國? 第7張

東吳的士族,之所以不選擇舊主孫家,而選擇剛剛被滅國的司馬家,原因其實有三個。

首先,孫家當年統治吳地後期,實在是不得人心。先後經歷了幾場動亂,把江東士族對孫家的支持都給殺沒了。所以孫家多年後再次舉起大旗,自然沒人來響應。

其次,晉國當時實行了九品中正制,在這種選官制度下,江東士族本就是最大的利益既得者。既然他們能從司馬家這邊得到更大的利益,爲什麼要再去追隨孫家?

第三,八王之亂爆發後,很多北地士族衣冠南渡,將家族遷到了南方,尤其是江東之地。所以到了東晉開國之後,江東之地這塊地方還是當年的地方,但是很多士族已經不是當年的士族了。此時南方最大的幾個士族,如王、謝等大士族,都是從北面遷來的。人家本來就是司馬家的支持者,這會兒爲什麼要支持你孫家?

在當時的時代,世家是主要的政治力量。沒有這些大世家的支持,孫家就算再次舉起大旗,自然也沒人會響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