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唐代權貴爲什麼拒絕與皇族結親?他們的擇婿觀念是怎樣的?

唐代權貴爲什麼拒絕與皇族結親?他們的擇婿觀念是怎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傳統婚戀中,“門當戶對”是相當重要的思想,這四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曾讓唐代權貴們冒着忤逆皇命的風險。唐朝時期,爲了追求“門當戶對”,不少權貴都婉拒與皇族結親,反倒不遠萬里地與“山東士族”攀親戚。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一、唐代士族擇婿觀念

“門當戶對”四字本身其實是很好理解的。早在南北朝時,隨着士族門閥政治地位的顯著上升,乃至左右朝政,人們在嫁娶之事上也自然地重視起家世門第,盡力追求雙方家世的相當。梁武帝時,南豫州刺史候景想求娶豪門王氏或謝氏之女,結果梁武帝因爲侯景家世遠不如王謝而親自出面勸侯景打消這不切實際的念頭。

唐代權貴爲什麼拒絕與皇族結親?他們的擇婿觀念是怎樣的?

待到唐代,一部分士族,即所謂的“舊士族”,作爲南北朝士族門閥的延續,自然也繼承了重視門第的擇婿觀。聲明在外的琅琊王氏、顏氏、蘭陵蕭氏、吳郡陸氏、吳興姚氏、清河房氏、京兆韋氏、隴西李氏、敦煌令狐氏等豪門都算是唐代的舊士族,亦皆在擇婿之事上“不計官品而尚閥閱”。此外,舊士族還會考慮結親的對方是否也屬於舊士族(山東士族甚至提倡山東“內部消化”)。因爲在唐代還存在一批的“新士族”。

所謂“新士族”,一些學者定義爲“係指新進士族、新進士族之後裔、番族等。換言之,士族階層中除去魏晉南北朝以來的舊族以外,蓋稱唐代新族。”換句話說,唐代豪門不是傳承數百年的舊士族,大多就是新近崛起的新士族。而雖然未經長久積累,受位高權重的舊士族影響,許多新士族的擇婿觀還是深受門閥觀念的影響。且爲了儘快擴大自己的權勢,縮小與舊士族的差距,許多新士族還傾向於直接與舊士族結爲姻親。如此,唐代,尤其是唐代前中期,豪門權貴們的婚姻就呈現出一種奇妙的現象:士族紛紛求娶“山東士族”,而不願與皇族結親。

唐代權貴爲什麼拒絕與皇族結親?他們的擇婿觀念是怎樣的? 第2張

二、唐代婚戀市場上“搶手”的山東士族

唐人眼中的“山東士族”,粗略說來就是郡望在山東一帶的舊士族,詳細說來是指山東的崔、盧、李、鄭、王這五姓七族。唐初朝中紅人魏徵、房玄齡等都與這山東五姓是姻親,而唐高宗時出身河東薛氏的宰相薛元超還因爲沒娶到山東的五姓之女而捶胸頓足。舊士族京兆韋氏,雖然在天子腳下享受着其他士族難以比擬的榮耀,但依舊婉拒了與皇族的不少婚姻,而與山東士族結成多達126次婚姻。其中的71例都是與山東五姓這五大豪門。

士族如此嚮往山東五姓,一方面是這些士族有着不低的政治和經濟地位,一方面是他們“仍持累世家學與門風而保有社會地位之貴”。在唐初,新士族因功而崛起,其實也有着不低的政治地位,譬如房玄齡、魏徵等都是一代名臣。因而真正吸引士族與山東士族結爲姻親的,是人們沒法在短時間內獲得的門風與社會地位。事實上,直到唐代末期,即便舊士族們因爲時局的變動而多有衰微,但他們依舊因爲傳統的社會地位而穩坐“婚戀”之市場熱門

唐代權貴爲什麼拒絕與皇族結親?他們的擇婿觀念是怎樣的? 第3張

三、唐代士族擇婿的其他特點

縱觀整個唐代,士族們在婚姻一事上除了考慮郡望門第,還會參考對方的個人品行,以及其他一些現實條件。魏徵的侄女魏氏之所以會嫁給山東王氏的王義方,亦因爲魏徵欣賞王義方的孝順與博學。出身清河房氏的房鹿娘嫁給了來自范陽盧氏的盧翊,還因爲雙方父親房穎叔和盧獻是多年好友,雙方知根知底。

而據《新唐書·列女傳》記載,出身蕭氏的蕭家女郎在年僅十六時曾失去雙親。彼時求娶她的人很多。但爲歸葬父母,蕭氏提出誰能幫助自己回鄉安葬好父母,自己就嫁給誰的條件。因而蕭氏最後才嫁給了出身平平但心地善良的小官楊含。

可說到底,無論人們還關注其他什麼要素,至少在唐代前中期,唐代士族的婚姻始終還是以與山東士族結親爲上。唐太宗時,因不滿山東士族自衿門第和在婚戀市場的熱門,太宗曾明令王妃和駙馬都不能出自山東士族。但魏徵和房玄齡等與山東士族的姻親關係也說明了彼時情況就已不爲皇帝所控制。而到了唐文宗時期,皇帝除了無力感慨:“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也沒有其他幫助皇族子女“戰勝”山東士族的辦法。在婚戀市場上,皇族竟不如山東士族,便這麼成爲了真實的唐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