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明朝時期,君臣之間的衝突爲何不斷加劇?

明朝時期,君臣之間的衝突爲何不斷加劇?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時期,君臣之間經常發生衝突,這一現象逐漸成了常態,爲什麼會這樣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我國古代君臣之間的和諧能夠促進政治生態的穩定性,隨着儒家思想的影響,君臣之間的關係逐漸的穩定下來。綱常倫理的束縛使得臣絕對的服從於君主,但是在明代對於君臣出現了不一樣的變化。君臣之間的衝突成爲了常態,甚至是激烈到引發羣臣的集體抗議。明代的士大夫擁有很強的政治原則性,對於君臣擁有批評的權利,換句話說也是君臣之間的一種制約關係,士大夫的抗爭成爲了束縛皇權的一種方式。

明朝時期,君臣之間的衝突爲何不斷加劇?

明代的君臣衝突擁有很大的原因,最爲主要的就是丞相制度的廢除。自明代起,中國封建社會官僚機構就再也沒有了丞相這一官制。看似宰相把握了朝政,但是宰相也是一個緩衝君主和臣子之間的官制,隨着宰相制度的廢除,士大夫的羣體抗爭指向了皇帝的政策實施,於是乎內閣閣臣爲了提高自身的政治訴求不斷的和皇帝進行鬥爭使得君臣之間的衝突不斷的加劇。

一、明代君臣衝突的形式

明代的皇帝發佈命令到下方主要有兩種形式,第一種不經內閣票擬直接發佈到外廷,這種稱之爲中旨。這就忽視了閣臣的建議,引起閣臣的不滿,第二種則是經過內閣的審覈發佈,而閣臣可以反駁皇帝的政策,從而不發佈。在這裏要指出的是,封駁權利並不是任何的閣臣所擁有的,僅僅是一些閣臣。如果沒有封駁審議的閣臣進行封駁的話那就要承擔很大的政治風險,形同抗旨。

明朝時期,君臣之間的衝突爲何不斷加劇? 第2張

除了閣臣對於皇帝的封駁審議之外,不少的官員通過乞休的方式來對皇帝表示不滿。在我國古代不少的官員往往主動地提出退休,在明代更是頻繁,這是對於皇帝表達堅持自己的政見的一種手段,一旦君臣衝突逐漸的加劇,羣臣往往採用乞休的方式來堅定自己的政見。在君臣的衝突之中,皇帝自然不會全會妥協,大多都是採用的是罷黜和降低俸祿的方式來打壓羣臣。

二、君臣之間觀念的衝突

君臣之間的衝突大多都是觀念之間的衝突對於臣子來說最爲主要的觀念就是民本觀,民本觀念在儒家的思想之中是影響政權存在的根本觀念。漢代之後,儒家的思想逐漸的成爲官方的意識形態,到了隋唐開始的科舉考試,儒家思想逐漸的到了天下士子心中,所以說君臣之間的衝突從根本上是爲了民生之間觀念的衝突。而皇帝私有觀念逐漸的加重,特別是在財富上對於地方上財富進行搜刮,引起了民憤。

明朝時期,君臣之間的衝突爲何不斷加劇? 第3張

財富的使用來源於皇帝的意志,所以說羣臣很難約束,但是這些財富的流通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到了民生上而是爲了私有的皇室利益。這就使得皇帝和羣臣之間的經濟衝突逐漸的加重,臣子以爲要以天下百姓爲重,而皇帝以爲天下的財富都是皇傢俬有。雖然士大夫注重皇室的隆重禮儀,但是不認同皇室的貪婪搜刮,這是引發雙方衝突的根本原因。

《明神宗實錄》記載:穆宗:“清心寡慾漸不如初”。隆慶三年四月,御史龐尚鵬言:“祖宗時,郊廟之饗祀、內府之供億、監局之織造、歲時之賞齎,舊額幾何?今增幾何”?“較之國初,不啻數十倍”。大學士李春芳、陳以勤、張居正亦言:“仰惟皇上嗣登大寶,屢下寬恤之詔,恭行節儉以先天下,海內方幸更生。

結語

君臣的和諧關係能夠良好地促進國家機器的運行,從而穩定政局的穩定。但是隨着儒家思想的不斷強化,君臣之間處在了絕對性,但是在明代君臣之間的衝突成爲了常態。最爲主要的原因在於丞相制度的廢除,君臣之間沒有了緩衝,而君臣之間的觀念使得衝突不斷的加劇。加劇的根本在於經濟上的衝突,皇家對於財富的貪婪積累引發了民怨,從而使得羣臣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