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什麼是避諱?在明朝“豬”也不叫“豬”?

什麼是避諱?在明朝“豬”也不叫“豬”?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古代,人們對皇帝、官長以及尊親長輩的名字,不能直接說出來或寫出來,而要用別的字代替,以示尊敬,這就是所謂的避諱。跟着小編一起探尋。

人類學家弗雷澤曾提出,原始的巫術可分爲兩類,其中一類是以“接觸律”爲原則的“接觸巫術”:巫師可以通過某人接觸過的物品對此人施加巫術。大抵也正是順着這一思路,在原始時期許多民族都產生了關乎名字的避諱。爲了不成爲被詛咒的對象,人們對被別人直呼其名諱莫如深。

後來隨着文化的發展,原始的避諱逐漸發展成一種廣泛的社會文化。在中國古代,避諱即出現公諱(也稱國諱、聖諱)和私諱的分類。私諱簡單說來就是個人避家中長者諱。而公諱就是家庭之外的,普遍需要人們遵守的避諱。具體的避諱對象包括帝王諱、賢者諱(諸如孔子之諱)、地方長官諱等等。

就避諱方法而言,最常見的就是改字。諸如在漢代,因爲漢高祖名爲劉邦,所以漢代的“萬邦”都被改爲了“萬國”。因爲漢武帝名爲劉徹,西漢知名辯士蒯徹被後人更名爲蒯通。此外,空字和缺筆也是較爲常見的避諱之法。

什麼是避諱?在明朝“豬”也不叫“豬”?

二 、明代寬疏的公諱制度

簡單瞭解了中國古代的避諱文化,我們再來細說明代的避諱制度 。對於整個大明王朝而言,自上而下都要遵循的避諱自然是避皇帝之諱。有明一代,十六位帝王的名字除姓氏共37字。再排除重複的字,明代真正的公諱字只有14個。

要知道,李唐22位皇帝及太子,共佔了公諱字40個。南宋淳熙年間,朝廷公佈的公諱字高達326個。清代,康熙帝及以後的帝王佔公諱字27個。放在這一堆公諱字之中,明代的14個公諱字算是少得“可憐”。

不過在大明宗室中,宗室子弟即便與君主有一定的血緣關係,還是會遵守避諱制度。明代宗室五歲請名,十歲請封。君主會依照五行加字輩的組合爲他們賜名。然縱觀明代宗室之名與帝王、太子之名,我們又會發現他們好像並沒有嚴格遵循避諱制度。

明宣宗名爲朱瞻基,而襄邑端順王有子名爲“朱載基”;明思宗名爲朱由校,而益定王本名朱由校;明穆宗名爲朱載垕,而齊東安河和王也名朱載垕……乍一看,明代宗室好似並未嚴格遵循避諱制度,甚至還出現與君主完全同名的人。

可細究起來,明代宗室雖不會嚴格避先朝帝王諱,但不會觸碰本朝帝王的禁忌。事實上,就連本朝帝王公諱字的偏旁,同時代的宗室也不會觸碰。明太祖時期,因爲朱元璋的名字裏有“章”這個部件,明代宗室即不見名爲“章”者。明英宗時期,因爲明英宗名爲朱祁鎮,新獲名的宗室亦無人名字中有讀音近似“祁”或“鎮”。所以總的來說,明代宗室在避公諱一事上確實限制更少,但好歹還是有些制度。

什麼是避諱?在明朝“豬”也不叫“豬”? 第2張

說到這,你可能會好奇:說了這麼多,我們都在說人名的避諱。那麼人們需不需要避國姓“朱”之諱呢?明代確有以豬的近義古字“豕”來代替“豬”的現象。不過有時候也有動物因名似國姓而沾光。李唐時,因爲鯉音近“李”,所以朝廷要求不得食用鯉魚。鯉魚還因此得了“赤鯉公”的美名。

三、明代避諱寬疏的緣由

雖然明代連豬都沒“逃過”要遵守避諱制度的命運。但正如前文所說,明代對避諱的要求總體還是要較唐、宋、清等朝代更爲寬疏的。

一方面,明代統治者出身低微,對傳統的避諱文化不甚瞭解,也不夠重視。另一方面,明代在制度上大量承襲元代。而元代的統治者作爲關外來的少數民族,對中原傳統的避諱體制也並不看重。所以在自身與前代的雙重影響下,明代帝王雖不斷加強着專制,卻並未用好避諱這一制度。以至於我們最終見到明代相較於唐、宋和清,在避諱這事上要求明顯低了一大截。唯有豬,因爲與國姓同音而成爲“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