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伍子胥爲何要冒死勸吳王不要封賞越王呢?

伍子胥爲何要冒死勸吳王不要封賞越王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吳國伐齊成功後,夫差舉行酒宴,酒過三巡,吳王的夫差突然說:“越王伐齊有功,我要給越王封地。大臣們有什麼意見?”聽了這話,所有大臣的笑容都凝固了,因爲所有人都知道這樣做會增強越王的實力,而這必然會導致未來發生意外。然而,當大臣們也不敢去反對,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就在沒人敢說話的時候,已經年近花甲的伍子胥,顫抖着站起來喊道:“越王勤政愛民,如果吳王不趁機消滅越,必會後悔的。”【《史記》中對這段記載:子胥進諫曰:“今不滅越,後必悔之。勾踐賢君,種、蠡良臣,若反國,將爲亂。”】

伍子胥爲何要冒死勸吳王不要封賞越王呢?

已經75歲的伍子胥,本來可以安享晚年了,但他毅然決然地冒着被砍頭的危險,甚至勸阻不要獎賞和除掉越王,這說明越王在伍子胥心中是多麼的擔心。

然而,吳王並沒有聽伍子胥的勸諫。反而憤怒地說:“我不忍心殺你,是因爲你輔佐先王,你今天還敢反對我,你馬上給我退出去。”就這樣,伍子胥被攆出去了。

這時,與伍子胥不和的太宰伯嚭對吳王說道:“聽說伍子胥出使齊國時,把兒子留在那裏,恐怕已經背叛了吳。”

聽了這話,吳王更加憤怒了。他直接給了伍子胥一把劍,讓他自殺。伍子胥確實把他的兒子留在了齊國,但不是因爲要兵變,而是出於報國之心決心以死來相諫,不想連累兒子罷了,但吳王卻沒有理解伍子胥的苦心,實在是悲哀。

那是在公元前485年,也就是吳王準備伐齊的那一年,伍子胥曾經勸夫差不要伐齊,並說吳國心腹的真正敵人是越國,因爲當時越王已經臥薪嚐膽十年,一直準備報仇,卻一直苦於不成熟。

此外,吳國距離齊國數千裏,而越國和吳國非常近。伍子胥擔心在齊未被摧毀之前,越國就會兵臨城下。【《史記》:吳王夫差將伐齊,子胥曰:“夫齊之於吳也,疥癬之病也,不苦其己也,且其無傷也。今釋越而伐齊,譬之猶懼虎而刺狸,雖勝之,其後患無窮。”】

爲了引起吳王的注意,伍子胥把齊國比作皮膚瘙癢,把越國比作皮膚疼痛。然而,吳王非但不理解,反而生氣地說:“我馬上就要開始北伐了,但你在這裏說的是不吉利的話。你期待着吳國的滅亡嗎?”

吳王越想越憤怒,他想殺死伍子胥。這時,也是伯嚭站了出來,但他並沒有救伍子胥,而是向吳王提出了一個計劃,借齊國的手殺死伍子胥。

伯嚭的計劃是讓伍子胥作爲吳國的信使前往齊國下戰書,還可以將戰書中的措辭寫的非常強硬,故意激怒齊國王,然後除掉伍子胥。

這種下三流的計謀怎麼能騙得了老謀深算的伍子胥呢?【《史記》:伍子胥曰:吾數諫王,王不用,吾今見吳之亡矣。】

由此可見,伍子胥決定與吳國生死與共。然而爲了救兒子,所以伍子胥把兒子留在齊國,自己獨自回到吳國。

然而,正是伍子胥的這個做法給了伯嚭向夫差讒言的機會,並最終成爲伍子胥被賜死的主要原因。

吳王賜給伍子胥一把劍後,伍子胥決心一死。臨終前,他擡頭朝着天空嘆道:“夫差,你不聽忠言,聽讒言,真是天要滅吳呀。”

伍子胥爲何要冒死勸吳王不要封賞越王呢? 第2張

後來,伍子胥還對門人說:“他死後把眼睛挖出來,掛在城門上,想親眼看看越國是怎麼進來的。”說完,一代謀臣伍子胥自殺身亡。【《史記》:伍子胥臨終乃告其舍人曰: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爲器;而抉吾眼懸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

伍子胥死後,吳王得知他的遺言後,氣的暴跳如雷,下令將伍子胥的屍體裝進麻袋,扔進江中。可惜了伍子胥以死相諫並沒有喚醒夫差,此時夫差已被太宰伯嚭所迷惑,而伯嚭的背後則是被勾踐以金銀、美女收買。

就這樣,伍子胥死後十年。勾踐抓住了吳王想稱霸的心理,不斷給伯嚭送禮,以至於伯嚭鼓動吳王,最終吳王決定出兵中原。

果然,夫差沒有經住鼓動,的確北上了。越王勾踐則利用吳國兵力不足,突然發起猛攻,最終在公元前473年攻佔了吳都。

吳王夫差得知城破,想和越國勾踐講和,但都被拒絕了,最後只能自殺。在彌留之際,吳王想起了他是如何對待伍子胥的,心中充滿了悔恨。【《史記》:夫差將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見子胥於地下?】

吳王直到去世才意識到伍子胥是忠誠的大臣,但爲時已晚。最後,他死的時候用帽子遮住了臉,他知道他沒有臉再見地下伍子胥了。

“子胥冤死,吳國滅”。吳王夫差沒有聽真話,而是聽了諂媚的大臣的話,最終自殺並毀滅了國家,這可以說是自作孽不可活。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在當今社會,有許多像吳王夫差這樣的故事,他們信任小人的甜言蜜語,遠離真正朋友的真話,最終導致生活的悲劇。

有句話說:讀史可以明智,知得失。其實對於我們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少年,讀史都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最散光的一點就是,它是真實存在的。

我們可以通過讀史書,來了解到在古代的那些人一生的教訓與經歷,從而激發我們自己的智慧。讀歷史更會讓孩子從小就能培養出智慧的好方法。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看這些歷史上真正發生的事情,每天看一則,一年就是360則,這其中的歷史教訓和歷史謀臣的大智慧,必然會讓孩子或者家長都有一個新的眼界和處理事情的格局。

有位國學大師曾說過:“人不能糊塗地成長。”糊塗的人,很少有靈氣,從而不管在社會上還是學校中,都會被其他明白人所碾壓。而解決這個最好的辦法就是活成一個明白人。而我們要通過讀史、學古人思維,做個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