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人是如何認識宇宙的?看看辛棄疾是怎麼說的

古人是如何認識宇宙的?看看辛棄疾是怎麼說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2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古代,天文是一門事關國運的神祕學問,因此這門學問一直被歷朝帝王階級所壟斷,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戰國末期,我國古代天文學的認知,已經由商朝的“宣夜說”、周朝的“蓋天說”,發展到了成熟的“渾天說”。

但在隨後的三千多年間,民間還一直在沿用最古老的“蓋天說”理論,意爲“天圓地方”,所以天似穹頂,而地似棋盤。

天宇究竟由誰建造?日月到底如何運行?陰陽緣何而產生?衆星又該怎樣鋪陳?戰國的屈原,代表着他那個時代的人民,滿懷好奇寫出了《天問》。

一千四百多年之後,南宋的辛棄疾也模仿屈原的《天問》作了一首詞,提出類似的問題。因其詞中提到了月球運行的軌跡,令清朝評論家王國維爲其豐富的藝術想象力,拍案叫絕。

一、《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賞析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南宋·辛棄疾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嫦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詞作大意:

可愛的月亮啊,你悠悠地向西而走,到底想去什麼地方呢?是去了另外一個“人間”嗎?在那一頭,人們正看到你從東方升起來。天空廣闊無垠,是什麼把你帶走?難道是浩浩的長風,把你吹走了嗎?

你好像一面飛在天空中的鏡子。但你並沒有生出根鬚,什麼東西能把你係在天穹上呢?還有那嫦娥仙子,是否也是被人系在廣寒宮,所以纔不能下凡嫁人。

有人告訴我說:明月西沉之後,會潛行於海底。我追問根由,卻沒有得到答案,這件事情真叫人發愁。更讓我擔心的是,大海裏的長鯨橫衝直撞,會把月亮和廣寒宮一起給撞破了。

要真是那樣,蟾蜍還可以游水,玉兔不會被淹死嗎?如果非要說月亮潛行於海底,玉兔、蟾蜍和廣寒宮真的不會出問題,爲什麼那月亮,漸漸就變成了一個鉤子的形狀呢?

這首詞是辛棄疾在一次中秋節與朋友飲宴時,模仿《天問》而創作。整首詞打破常規,不分上下闕,充滿了兒童般的好奇與天真。

日升月沉是很普通的自然現象,因爲每一天都可以見到,所以成年人很少去思考它背後的原因。明月東昇西沉,所有人都瞭解。可是絕大部分的人都不瞭解,明月西沉之後去了哪裏。

《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說,在西海以外有一個地方叫“方山”。山上有一株名爲“櫃格之鬆”的大樹,是太陽和月亮下山後休息的地方,但是這種說法只能騙騙無知的孩童。

假如世間真的有這麼一株樹,千百年來,早就被人尋到了吧,所以辛棄疾覺得:月亮也許是去了“另外一個人間”。

然後他又開始思考:是什麼力量讓明月由西邊跑去了東邊呢?難道是浩蕩的天風?但他又覺得不像,因爲明月運行的軌跡是固定的,風力不好控制。

難道明月的一浮一沉,是被繩子牽着走的?可是它並沒長根,繩子系在哪兒呢?

在詞的下半闕,辛棄疾提到了一個觀點。正是這個觀點,讓王國維對他大加讚歎,說這是與科學家密合的“神悟”。

不過這個想法並非辛棄疾原創,至於告訴他這個“祕密”的人是誰,辛棄疾沒有講。他曾經找到那人,追問“月亮遊過海底”的結論由何而來,但那個人也沒有說。

於是辛棄疾只有獨自苦苦思索,繼續發揮他的想象力,他首先想到了月亮和它上面的事物在海底的遭遇。大海里有橫衝直撞的鯨魚,它們連巨輪都能撞翻。

那月亮上的瓊樓玉閣該怎麼辦啊?再說了,月亮上的生物都不怕水嗎?嫦娥是仙子,不怕被水淹沒。蟾蜍勉強是能游泳,可是搗藥的玉兔呢?這才叫人發愁啊!

你說那月亮遊過海底,真的不會有事。可是它卻漸漸變成了一個鉤子的形狀?哎呀呀,麻煩大了,它一定是在潛海的時候,被大鯨魚給撞壞了!

二、不好了,“月亮掉進海里了”

《中國古代科技史》的作者李約瑟認爲:中國人曾經是世界天文學史上最堅毅,最精確的觀測者。

據《尚書·堯典》中記載,堯上任後第一道政令,就是讓天文官“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後來,歷代王朝都設有專門的天文機構。比較爲人熟知的,就是“欽天監”。

中國古代三大天文學說,早在東漢以前就已經成形。殷商時期的“宣夜說”,認爲所有的天體都是浮在“氣”裏面。

成形於周朝的“蓋天說”認爲:天是一個蓋子,或者像“一把傘”蓋住了大地。天穹是彎曲的,所以叫天圓;地是一個平面,所以就是“地方”。

東漢時期張衡總結戰國天文學家的研究成果,確定了“渾天說”。首次提出天如雞子,地球就是一個蛋黃。後來他還造出了天象儀,以演示天體運行的方式。

那麼古代人瞭解不瞭解,月亮是繞着地球走的呢?答案是:瞭解。第一個在天象儀上造出月球運行軌道的人,據李約瑟的說法,就是唐代的李淳風。

但是這些都屬於“欽天監”裏的“國家機密”,普通人是無從知曉的。所以直到近代“鴉片戰爭”爆發以後,許多國人才瞭解“天圓地方”是錯誤的。

辛棄疾也許是接觸到了“欽天監”的朋友,但是這位朋友竟然不肯給他講明白月亮爲什麼會潛海。所以很有可能,他這位朋友自己也吃不準月亮運行的規則。

古人是如何認識宇宙的?看看辛棄疾是怎麼說的

照理說,李淳風改良渾天儀後,月亮運行的軌跡已經一目瞭然。可是這個人爲什麼要說月亮是潛水的呢?大概是因爲經歷了唐末的亂世,再加上後來五代十國的戰爭,李淳風的渾天儀並沒有保存下來。

據說宋代建國的時候,皇宮內缺乏懂天文的人才,曾經公開向全國徵召懂天象學的人,一共只找到了三百來個。

古代皇宮把占星、觀星當成祕學,古代還出過一種叫“紫微斗數”的高級占星法,專門用來預測國運。事關天下興亡,這些祕術過去都不許外傳,民衆根本沒有辦法系統學習。至於國家專門機構的最新研究成果,更是無從知曉。

辛棄疾是一個軍事人才,古代軍事指揮者喜歡通過觀星來發動戰爭。因此他很可能也研究過觀星學,但是由於遠離權力中樞,他不太容易接觸到中國古代天象學最高級的機密。

結語

許多人看了辛棄疾這首詞,覺得十分震撼,還有網友在可惜:古人沒有抓住一個機會,去發現天體運行的規律,不然哪裏輪得到哥白尼!

古人是如何認識宇宙的?看看辛棄疾是怎麼說的 第2張

其實大家實在是低估了中國古代天文學,至少在掌握了高級機密的“欽天監”內部,自東漢以後,“渾天學”就成了主流。而月亮是繞着地球轉的事,至少在唐代,已經不是什麼祕密了。

哥白尼真正的貢獻,並不是發現月亮繞着地球轉,而是提出了“日心說”,而中國古代天文學主張是“地心說”。

不過,辛棄疾孩童般的想象力,仍然是非常可愛的。畢竟普通人聽到“月亮掉到海里了”,頂多是張網撈個月亮,或許還有沒老婆的打算撈個嫦娥,纔不會去管月宮裏的那些兔子跟蛤蟆會不會被水淹沒了呢!

中國詩詞短小而精悍,擁有着無窮無盡的力量。

古人寫詩最注重講究“煉字”。“煉字”即詩人運用簡練、生動、含蓄、優美的字詞進行錘鍊與搭配,從而使詩歌的意境更加深遠精妙,將詩人的情感刻畫得更加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