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歷史上皇與帝有何區別?各代表着什麼意思?

歷史上皇與帝有何區別?各代表着什麼意思?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前221年,秦國攻滅關東六國,完成華夏一統,成就千古未有之大業。秦王嬴政認爲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遂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 [10]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各位讀者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吧!

嬴政御定的皇帝之稱號,沿用了二千多年,後世帝王、儒生一邊罵秦始皇,一邊還沿用皇帝稱號。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不外如此。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特別注重“名與器”,尤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擬定,都是慎之又慎,都有一番深意,秦王嬴政以“皇帝”自稱,意爲秦王嬴政功績超越三皇五帝,功蓋古今,那麼追根溯源,三皇爲何稱皇,五帝爲何稱帝,皇與帝有何區別?上古三皇五帝的真相,如今早已消失在歷史煙雲中,只在古史上留下不知真假的一鱗半爪,但根據漢字攜帶歷史記憶的特性,卻可以通過破解皇與帝的最初字形,從造字之初理解皇與帝的區別。

01:甲骨文中的“皇”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指出:“皇,大也。從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自,讀若鼻,今俗以始生子爲鼻子。”相傳,秦王嬴政御定皇帝稱呼之後,爲了體現始皇帝,於是命人將“皇”字上部改爲“自”,因爲“自”本義是鼻子,引申爲開始的意思,“自”字和“王”字組成的“皇”字表示最初的王,也就是“鼻祖”,與“始皇帝”的含義相符合。

清朝吳大澂(1835年—1902年)在《說文古籀補》解釋:“皇,大也。日出土則光大,日爲君象,故三皇稱皇。”吳大澂認爲金文的“皇”字由“日”和“土”構成(下圖3、4),其含義爲太陽從地下升起時,光亮很大,照亮了大地。

歷史上皇與帝有何區別?各代表着什麼意思?

但許慎或吳大澂,都沒有見過甲骨文,只能在已經演化過的皇字基礎上思考本義,是否正確不得而知。甲骨文中的皇字,結構非常簡單(上圖1、2),彷彿是一根火把,又或者是一盞燈,又或者是人與太陽等,至今沒有統一解讀。西周金文在下部增添兩短橫,中爲燈盤,下像燈座,而不應該解讀爲“土”。

人與太陽的解讀是,人站在升起的太陽前面,頭頂着太陽,由於背光,於是人看起來就像一根杆子,同時他也會讓人覺得神聖偉大,猶如神仙一般。

上圖2的皇字非常有意思,左下部加了一個“王”字,甲骨文中的王字是一把大斧的斧頭部分的輪廓圖形,誰掌握了這件兇器,誰便有至高無的的權力,可以稱王稱霸,因此古人造字使以這大斧作爲權力的象徵。因此,圖2顯示出皇是最高統治者,又表示其音同“王”。

不過,不管皇字該如何解讀,無論是日光還是火光,皇字應該都與光有關。由於上古先民崇拜火光或太陽,因此“皇”含有高貴之意,又引申出莊嚴、偉大,即學者解釋的“皇,大也”。

02:甲骨文中的“帝”

如果說皇字有着濃厚的火光或太陽崇拜意味,那麼帝字就有着更濃厚的宗教色彩。

《說文解字》中解釋:“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言與帝合一爲諦,有聽帝說話之意。作爲王的稱號,這是本義的引申,就是隻有王才能稱帝,但在甲骨文中“帝”卻是另一種形態。

甲骨文中的帝字非常形象(見下圖),猶如木架或束木焚燒以祭天,本義是一種古老的祭禮,被這種儀式祭祀的對象爲帝。

不過,對於甲骨文中的帝字還有一些解讀:一,形像花蒂或根蒂的樣子,出於古人對於生命誕生的一種崇高信仰;二,源於光芒四射的太陽;三,鳥飛上天空形狀的引申等。由於甲骨文是一種成熟文字,按照文字演變邏輯,在甲骨文之前帝字可能已經存在,因此甲骨文的帝字未必是最初字形,這些解讀也就未必沒有道理。不過,從甲骨文卜辭來看,至少商朝的帝字更符合祭祀天神的邏輯。

商朝人祭祀的“帝”矛盾而統一,原因很簡單,“帝”既是天帝(或上帝),也指列代祖先。甲骨文卜辭顯示:

歷史上皇與帝有何區別?各代表着什麼意思? 第2張

其一,在颳風、下雨、打雷、天旱等氣象文辭中的“帝”,一般都是指上帝、天帝,屬於自然神。

其二,在征戰等軍國大事上,一般都是指祖先,尤其是“受我祐”等文辭中一般指祖先神靈,最早的祖先神靈就是他們的祖先帝嚳。

《甲骨文合集》6664片:“甲辰卜,爭貞:我伐馬方,帝受我又(祐)一月。”意思是我攻打馬方,祖先給我幫助。

《甲骨文合集》14201片:“庚午卜,內貞:王乍(作)邑,帝叒(若)。八月。”意思是王建城邑,祖先使我順利。

但在一定程度上商朝的“帝”又是統一的,就是將上帝與祖先融合於一體,比如祖先與天神都叫帝,又比如商朝最高奴隸主統治者稱“王”或“我”,死後成了先王稱“帝”,即“生前稱王、死後稱帝”。

通過皇與帝的解讀,三皇爲何稱皇,五帝爲何稱帝,就比較容易理解了。上古三皇時代,社會還處於非常原始的階段,火光或太陽對他們的生活影響極大,因而對此加以崇拜,後人進而稱三個作出重大貢獻之人爲“皇”。到了五帝時代,中國逐漸進入農耕社會,而農耕是靠天吃飯,先民愚昧認爲祭天可得到上天賞臉,於是“帝”的概念出現了,後人將這一段時期的五個重要人物總結爲五帝。從皇到帝,不僅反映出中國先民從漁獵遊牧到農耕的變化,也反映出君權天授的觀點逐漸形成。

可見,與宗教色彩濃郁的帝相比,皇更世俗一些。但皇與帝合一,集合了古今最高統治者的稱呼,字面意思就變成了最偉大的天帝,秦王嬴政對皇帝的理解大概就是古往今來獨一無二的大天帝、大天神吧。

與西方字母文字不同,每一個漢字的背後,都蘊含着深刻的歷史和濃郁的中國文化,皇與帝即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