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徐達放走了元順帝,爲何朱元璋卻沒有怪罪他呢?

徐達放走了元順帝,爲何朱元璋卻沒有怪罪他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常言道“窮寇莫追”,對於已經沒有翻盤能力的敗軍之將,選擇暫緩己方的攻勢來保存實力,有時的確是一種明智之舉,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但是世事無絕對,在對手對自己造成致命威脅時,如果選擇“放虎歸山”,那就的確是後患無窮了,不然也不會有毛主席那一句“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了。

所以窮寇該不該追?要看當時具體的情況,做具體的分析,甚至要考慮很多政治因素,這就要考驗將領是否具有高度的處事藝術了,如果處理得好定能讓上級刮目相看,處理得不好就很容易弄巧成拙,吃不了兜着走。

徐達放走了元順帝,爲何朱元璋卻沒有怪罪他呢?

出身草莽

徐達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年輕時生活貧困,也許他受夠了太多對窮人的不公平待遇,他從小性格堅強,從不向別人屈服。

然而,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他的朋友朱元璋,他們從小就一起長大,因爲有着相同的環境和出身,朱元璋回老家徵兵時,徐達主動力挺昔日朋友,這個團隊一干就是幾十年。

不過,不要看徐達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但他勇敢而且足智多謀,他平時說得很少,但問題想得很深入,往往能出奇制勝,使敵人一個接一個被擊破。

1367年,朱元璋開始籌劃北伐元代,爲此,朱元璋特地從南京來到開封,親自部署了“對元戰爭”最後經過謀劃,任命徐達爲上將,常遇春爲副將軍,率領25萬大軍發動了明軍北伐。

次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這一年,徐達和常玉春從山東打到河南,再打到河北,7月中旬,徐達率軍攻打通州,元代末代皇帝元順帝攜皇室成員逃到開平。

元順帝逃到開平後,朱元璋沒有讓徐達和常遇春回南京,相反,他讓徐達和常遇春轉向西部,奪取山西、陝西和甘肅,當時秦晉大軍舉重兵抵抗徐達等人。

徐達和常遇春在當地有長達一年的作戰經驗,在他們的猛烈進攻下,敵方大將李思齊投降,王保保被打敗帶着僅有的18人逃到了草原上。

草原上的都城是平坦的,周圍沒有自然地形遮蔽,可以想象,他們沒有勇猛的騎兵迎戰,徐達攻佔這座城市遲早的事。

當時,許多人認爲元順皇帝逃到開平城,這意味着他將被徐達等人殺死或活捉,很多士兵都很興奮,如果瞭解要去抓一位前皇帝,誰能保證內心的平靜?

反其道而行之

平定西北後,徐達大軍兩次進入草原,瞄準開平,然而奇怪的是,徐達在這個時候做出了一個非常出人意料的決定。

他命令部下在北部留下一個缺口,負責執行命令的副將軍常遇春非常困惑。他說這樣很難保證元順帝不會趁機溜走,沒想到徐達回答:“我要的就是元順皇帝逃走,不被我們抓住。”作爲一名副將軍,常遇春並不理解徐達的命令,然而,徐達對常遇春的抗議置之不理。

常遇春非常憤怒,他甚至罵徐達不懂軍事,讓老虎回了山,但軍令如山,常遇春最後只好聽從徐達的命令部署安防。

洪武年6月13日清晨,徐達下令從三面涌入,城裏的蒙古士兵已不像100年前成吉思汗的士兵那樣兇猛,看着徐達殺進來,他們戰戰兢兢,也沒怎麼反抗,匆忙逃離了,當然,元順帝也跟着他們逃走了。

六個月後,元順帝在應昌逝世,直到在他死之前,他可能都會認爲自己是幸運的,可以死在草原上而沒有被徐達抓獲,他並不瞭解是徐達故意放他走。其實,這背後有更深層次的東西,徐達心裏明白,但常遇春卻不明白。

君臣的默契

常遇春不明白徐達的意思,吵着要向朱元璋評理,不料,常遇春在途中因病去世,但他的書信已經呈上朱元璋,信中說徐達要麼別有用心,要麼與元代有勾結,不配當第一將軍。

但朱元璋得知徐達的處理方式後,卻暗暗地點了點頭,並沒有怪罪他,也就是說,在他心裏認可了徐達的做法。

因此,徐達認爲朱元璋不該活捉元順帝這個想法是合理的,只是常遇春沒有看透。一代名將徐達雖然出身貧寒,但也很有自己的一套,他不僅作戰神勇,而且善於判斷人的心思。

而且,徐達放走元順帝是很有意義的,我們要了解一個新的君主在一個新的王朝中安置一個倒下的君主有多難,如果他被處決,就可能揹負一個殘酷的罵名,給他一個頭銜來支持他,感覺就像安了一顆定時炸彈。

徐達放走了元順帝,爲何朱元璋卻沒有怪罪他呢? 第2張

小結:

就事件的結果來看,徐達的處理方式無疑是正確的,不僅沒有讓朱元璋爲難,而且得到了朱元璋暗地裏的認可,這其中暗藏着微妙的玄機,如果不是對朱元璋有深入的瞭解,徐達絕對是不敢冒這個險的。

作爲朱元璋的發小,徐達自然是要比那些半路上車的將領更加了解朱元璋,而朱元璋自然也顧及到對方與自己有如此的默契,同時又是從光屁股娃娃一起玩到大的兄弟,這樣的感情基礎是其他將領無法比擬的。

徐達雖然生性狂放,但是粗中帶細,能夠敏感地洞察人心,這也是他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