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劉伯溫是如何輔佐朱元璋的?他最後的下場如何?

劉伯溫是如何輔佐朱元璋的?他最後的下場如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伯溫年少成名,23歲就高中進士。朱元璋未發跡前,他就看出朱元璋非常人,決定輔佐他。同時也被朱元璋稱爲“吾之張良”,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說起劉伯溫,我們常會想起一句話: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這個評價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劉伯溫是如何輔佐朱元璋的?他最後的下場如何?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小時候的劉伯溫,我想用曠世奇才再符合不過。他五歲開始讀書,而且是七行俱下,也就是一目七行。而我們現在無比頭疼的文言文,劉伯溫默讀兩遍就能背誦如流。

12歲,他考中秀才。23歲,直接考中進士。想想范進老爺子54歲才考了個舉人,真是人比人氣死人。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劉伯溫實在是神童。當時就有一些牛人說,這小子長大了絕對是魏徵之類的國家棟梁。

注意,劉伯溫讀的可不是死書。他經史子集、天文兵法無所不通,最爲擅長的就是天文星象之學,這也是他後來賴以成神的著名技能。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樣的神童,做官肯定順風順水。但事實是,劉伯溫當官當得很憋屈。

那是在元代末年,那時候啥都缺,就是不缺戰爭。所以,受戰爭影響,劉伯溫中進士後,在家裏蹲了三年纔開始正式上任。

剛開始,劉伯溫來江西當副縣長,年輕的劉基意氣風發,認爲這當官不爲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當時,縣裏一些鄉紳地主勾結貪官污吏,騙人錢財、奪人妻女、殺人害命,無惡不作。劉伯溫掌握真憑實據後,無論地主還是官宦人家,該殺的殺,該抓的抓,一系列做法贏得了百姓的擁戴。

然而,這樣做的後果卻是官位不保。官僚們一看,這貨真把自己當回事了,自己辛辛苦苦經營的利益豈能就這樣被破壞掉。於是,那些被劉伯溫懲治的階層們,開始聯合起來對他發起反攻。

劉伯溫是南人,也就是元代眼裏的四等人。有了這樣的把柄,再加上小人煽風點火,上級領導立馬就將他貶了職。正義直言,爲官清廉居然成了官僚中的異類,這天下的道理實在是滑稽至極。

劉伯溫沒法反抗,是非黑白從來一張嘴。罷了,他索性辭官回家,整天在西湖旁喝酒解悶。後來,他也曾多次被起用,但起用他的目的居然是鎮壓農民起義。這可不是縣太爺坐堂審案,弄不好可是要丟命的,可元代可不會把劉伯溫的命當作寶貝。

但劉伯溫還是傻傻地去鎮壓了,而且他鎮壓的效果十分明顯。他剿撫兼施,管轄範圍內很快就沒有起義了。可元代又覺得,劉伯溫提起底還是個漢人,萬一他和起義軍打成一片反咬自己一口咋辦。於是,又將劉伯溫明升暗降,抽掉了兵權。

劉伯溫很鬱悶,我心向明月,明月照溝渠。於是,他再次辭官歸了田。可笑的是,後來元代又將他起用了兩次,兩次都是讓他去前線拼命鎮壓起義。可每次,劉伯溫都是鎮壓有功後,就因爲小人的彈劾和排擠,明升暗降。

最後一次,劉伯溫實在忍不了。受夠了,劉伯溫瞭解,這個破王朝沒救了。他把元世祖的像放在桌子上向北而拜說:“我不敢辜負聖上,但臣實在盡力了。”接着,起身拍拍膝蓋上的土,決然離去。

1356年,45歲的劉伯溫再度隱居。每次劉伯溫受到同僚排擠,都不會正面起衝突,都是辭官歸田。在那個官場裏,這不是一種逃避,而是一種聰明的選擇。可是他不瞭解的是,這種聰明最後害死了自己。

此時已經45歲的劉伯溫,他必須考慮自己的出路。現在他面臨着三個選擇:張士誠、陳友諒、朱元璋。這時候劉伯溫觀天象的本事就派上用場了,他夜觀天象,發現天子氣在江蘇一帶,於是立馬收拾細軟來到了這裏。

結果到了之後,發現這裏的領導更拉胯。一點沒有福相不說,氣量還十分小。這人是誰呢?張士誠。劉伯溫很鬱悶,又開始喝酒。才華用不到實處,他就開始寫書,用寓言的故事諷刺當下時局。

比如中學課本上的《賣柑者言》就是他的作品。文中,他用一個外好內爛的橘子,來諷刺當時封建官僚“金一反其外敗絮其中”的腐朽本質。後來我們常用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就是出自這裏。

而此時的朱元璋,已經打下了南京城。劉伯溫覺得此人非同一般,有帝王做派,以後一定能成就一番大業。但是劉伯溫並沒有去投奔,他還是覺得他曾是元代的官,還打過起義軍,所以過不去自己心裏那道坎。以致後來朱元璋請了他幾回,他都沒出山。

關鍵時刻,宋濂和陶安出面相勸。終於,50歲的劉伯溫出山做了朱元璋的軍師。有了劉伯溫的幫助,朱元璋如虎添翼。當時他面臨着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夾擊,劉伯溫如同站在上帝視角一般給出對策:兩人都是你的敵人,可你沒能力都去攻打,只能一個個來。先打誰呢?張士誠我見過,沒啥氣量。而陳友諒這人很老道,如果你攻打張士誠,那陳友諒肯定會來援助;但如果你攻打陳友諒,那張士誠肯定隔岸觀火。

劉伯溫是如何輔佐朱元璋的?他最後的下場如何? 第2張

朱元璋聽取了劉伯溫的意見,最終在這場大戰中大獲全勝。而後,劉伯溫就像是開了掛一樣,在軍事指揮上料事如神。鄱陽湖一戰,朱元璋艦隊被陳友諒重炮攻擊,劉伯溫眼疾手快,迅速將朱元璋從主艦轉移到別處。朱元璋前腳一走,主艦就被炸成了碎渣。這不僅救了朱元璋的命,更是直接決定了他逐鹿羣雄的勝利。

大明建國後,很長一段時間天氣大旱。劉伯溫發現,太白金星在紫微星環出現,這是不祥之兆。於是,他趕緊向朱元璋進諫道:“皇上要下詔說自己有罪,才能緩解大旱啊!”結果朱元璋聽了,剛下罪己詔,天上大雨如注,神了!

還有一次,朱元璋夢見一個人頭上有血,用土蓋着,於是想殺一批犯人來應驗這個夢。結果劉伯溫說這是祥兆,意味着陛下要得到一塊土地了。沒過幾天,海寧歸順。朱元璋開心得不得了,將所有囚犯都給放了。

之後,劉伯溫更是提出恢復軍屯法和府兵制,在緩解百姓負擔的同時,增加國家兵源。這一舉措,爲朱元璋一統疆域發揮了積極作用。

種種表現,都讓劉伯溫的地位達到頂峯。但此時,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開始暴露。以李善長爲首的淮西集團,和以劉伯溫爲首的浙東集團開始權力鬥爭。

淮西集團是朱元璋嫡系,自然深受信賴。而浙東集團的名臣宿將也不在少數。朱元璋哪邊都不想得罪,就放任他們鬥爭。因爲他了解,這種鬥爭可以讓兩個集團互相牽制,最後自己坐收漁翁之利。

衆所周知,朱元璋最爲人詬病的就是猜忌。他時刻都覺得,這些開國元勳們權力膨脹,在他身邊就像是一顆炸彈一樣,他們互相鬥個你死我活反而讓自己省事兒,都死了最好。

這種事情劉伯溫是不屑於去鬥爭的,但李善長實在不厚道,他手下的人貪污被劉伯溫逮了,自以爲劉伯溫和他有交情,就想徇私枉法。劉伯溫當然不肯,他是來爲國家效力的,不是來交朋友的。而且,當時天氣大旱,正需要殺個貪官撫慰上天。於是,他殺了這人。

結果,一下子惹惱了淮西集團。尤其是李善長的狗腿子胡惟庸,更是四處蒐集劉伯溫的把柄來給朱元璋打小報告。朱元璋聽着聽着就煩了,對劉伯溫也是多有指責。劉伯溫受不了了,前面我們說過,他遇到過這樣的事,每次想的就是辭官歸田,於是這次他又辭職了。

劉伯溫以爲,自己就此能躲過紛爭,但卻不瞭解犯了政治鬥爭中的大忌。如果你不把敵人搞死,敵人就會把你搞死。劉伯溫辭官後,胡惟庸更是像和尚得了兒子,對劉伯溫的指責只增不減,劉伯溫的形象也在朱元璋的心裏日益惡化。

最後一次,胡惟庸對劉伯溫使出了殺手鐗。他上報朱元璋,說劉伯溫要蓋新房子,又說那地方是塊有王氣的地方,還說這塊地方是劉伯溫搶來的。想造反?朱元璋率先想到的就是這。於是,他直接奪去了劉伯溫的所有俸祿。

劉伯溫累了,他已經60多歲高齡了。爲了大明,他累得滿身是病,他已經不想去爭這些是是非非了。可朱元璋卻做了件意味深長的事,他派了胡惟庸去給劉伯溫送藥,劉伯溫也沒多想就喝了藥。結果,過了三個月,病情急劇惡化。朱元璋聽後,又直接把他趕回了老家,而親自給他寫下“君子絕交,惡言不出。忠臣去國,不潔其名”這樣意味深長的話。

洪武八年五月,在憂鬱和病痛的折磨下,劉伯溫去世,享年65歲。劉伯溫的名聲就這樣被毀掉了嗎?並沒有。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發。朱元璋這時纔想起劉伯溫曾這樣評價胡惟庸:他就是一個瘋癲的馬車,遲早有天會翻掉。

朱元璋後悔得都要捶胸了,但那又怎樣呢?人已經死了。爲了彌補自己的缺憾,朱元璋頒佈誥令,劉伯溫子孫世襲誠意伯爵祿。

縱然歷史被清算,縱然平冤昭雪,可大明依然失去了這樣一個賢者,甚至是神人。這是朱元璋的昏招,也是大明的損失,更是劉伯溫一生最爲窩囊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