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司馬懿與諸葛亮曾三次交鋒,爲何諸葛亮一次都沒能獲勝?

司馬懿與諸葛亮曾三次交鋒,爲何諸葛亮一次都沒能獲勝?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在大家的心中他一向是智慧的化身。然而諸葛亮曾與一人較量三次,一次都沒能獲勝,這個人是誰呢?爲何會有如此傲人的“戰績”?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這個人就是司馬懿。諸葛亮號稱“臥龍”,而司馬懿則被時人稱爲“冢虎”。三國時期的蜀國,在劉備去世後,劉備的班底如法正等也早已凋零殆盡,諸葛亮在劉備的託孤之任下掌握了蜀國大權。

而彼時魏國的司馬懿也在曹丕、曹真等曹氏宗親相繼去世後掌握兵權,司馬家也逐漸在魏國得勢。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二人在北伐戰場上棋逢對手。接下來就帶大家來詳細瞭解一下這二人的三次較量。

司馬懿與諸葛亮曾三次交鋒,爲何諸葛亮一次都沒能獲勝?

第一次較量即是二人的出山。諸葛亮出山留下了三顧茅廬的故事。而這時的劉備則客居在劉表的荊州,很久沒有騎馬作戰甚至於大腿上都長起了贅肉。這樣的生活自然不是劉備的志向。

於是這時徐庶指點他:“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得天下”,於是劉備就前去請“臥龍先生”諸葛亮出山相助。諸葛亮對劉備詳細闡述了佔據益州荊州,東聯孫吳,北拒曹魏的戰略。這一戰略稱爲“隆中對”,實際上對很適合劉備當時的處境,也有很大的實現空間。

由於後來關羽張飛的早逝,劉備擅自發動了對吳戰爭並大敗而回,使“隆中對”難以實現。但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感於劉備的知遇之恩,堅持繼承劉備的遺志,矢志向北,但最終壯志未酬身先死。

再看司馬懿。司馬懿自小隨管寧學習,本來出山後應有大作爲。但司馬懿則是多次躲避曹操的徵辟,甚至裝病以推辭。他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呢?很可能是他依然在觀望哪一方勢力更有希望,抑或是在等待最佳時機。

於是,他於208年正式擔任曹魏官員。由於這時曹操剛經歷赤壁大敗,正值用人之際,司馬懿來了無疑相當於雪中送炭。而且,司馬懿有着極好的眼光,認爲曹丕更有做接班人的希望,並嘗試輔佐他當太子。事實證明,他賭對了。曹丕繼任後,他更是一路升遷。

這樣看來,諸葛亮選擇侍奉劉備更大程度上是出於忠誠與報答知遇之恩,而司馬懿入仕曹魏則更多是出於自己的考慮,相比之下他更關心自己的地位。這二者究竟孰高孰下,想必各位讀者都有自己的觀點。

司馬懿與諸葛亮曾三次交鋒,爲何諸葛亮一次都沒能獲勝? 第2張

第二次較量則是圍繞另一個人展開的。這個人就是孟達。他本是益州劉璋的部下,後投降劉備。他率軍攻佔東三郡後,多次受到劉封的排擠。後來由於拒絕援助關羽導致其敗亡,他投降了曹魏。這時的魏王曹丕很是信任他。

但很快,曹丕去世,新君曹睿即位。孟達惴惴不安,因爲自己是“三姓家奴”,很可能不受新君的待見。諸葛亮很快聽聞這一消息,於是給他寫信勸他再投蜀國。

這樣對蜀國是極其有利的,可以兵不血刃獲得新城郡。司馬懿很快給出了對策,他一面寫信安撫孟達,一面派遣精兵良將星夜向新城郡進發。

於是,就在孟達還在舉棋不定的時候,魏軍已經殺到新城郡城下了。孟達立刻慌了神,無力抵抗,很快被剿滅。而諸葛亮也意識到孟達這枚棋子已經徹底失去,只派了一支偏軍象徵性的營救,自然無功而返。

司馬懿與諸葛亮曾三次交鋒,爲何諸葛亮一次都沒能獲勝? 第3張

最終的較量,歷來頗有爭議。諸葛亮在出師表中道“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偏安一隅是沒有前途的,必須北伐。但以蜀國的國力,確實很難支持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蜀國每次北伐投入的兵力也不過十餘萬人,和彼時曹魏的兵力相比實在懸殊。而且蜀道艱險,運糧困難。最重要的是這時候諸葛亮的身體情況不容樂觀。

而司馬懿深知這一點,並不與諸葛亮正面對敵,只是將之糧草耗盡後待其撤退。最後更是將諸葛亮拖死在了五丈原。一代將星就此隕落。

總結:這樣看來司馬懿確實贏了諸葛亮,但贏的是在不算光彩。諸葛亮和司馬懿從出山開始就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一個決定匡扶漢室、兼濟天下,另一個則更多的考慮了自己的利益,並在三國的最後竊國成功。

包括在孟達事件中,司馬懿的計策顯然更高一籌,趁孟達舉棋不定的時候做了兩手準備。但實際上,二人並沒有高下之分,只是選擇了自己的道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