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的“三大商幫”指的哪些?在歷史上發生過怎樣的故事?

古代的“三大商幫”指的哪些?在歷史上發生過怎樣的故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古代商業產生於先商時期,初步發展於秦漢時期,到了隋唐時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早在夏朝時,商國第七代國君王亥就因爲帶領國人四處貿易,壯大部落勢力而被視爲商業活動的開創者。不過,隨着統治者們對農業的重視程度逐漸加強,不利於發展農耕、鞏固封建統治的商業遭到了打壓,也就是所謂的“重農抑商”。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商人這一羣體儘管掌握着大量財富,卻常常遭受打壓和排擠,社會地位低下。爲此,來自同一地區的商人往往會團結到一起,“商幫”便由此誕生。作爲我國古代一種十分特殊的商業集團,顧名思義,它指的就是由商人們組成的類似於幫派的組織。而從規模、影響力等方面考量,我國歷史上粵商、徽商、晉商三大商幫最爲知名。那麼,在它們的背後有着怎樣的故事呢?

古代的“三大商幫”指的哪些?在歷史上發生過怎樣的故事?

三大商幫當中,徽商的歷史應當最爲悠久,《晉書》中曾提到“倡妓作新安人歌舞離別之辭”,而徽商的大本營徽州在晉朝曾被設爲新安郡。因此,一種說法認爲《晉書》所提到的正是當時徽地許多人因爲經商而背井離鄉的情況。不過,也有人提出此處的新安應當指的是位於函谷關旁的新安縣,因此徽商的源流沒法追溯到晉朝。

徽州地處丘陵地帶,當地許多人沒有田地可耕,爲了生計只好外出經商,這在明朝《安徽地誌》、《徽州府志》等典籍中都有介紹。聯繫到歷史上的人口流動可以發現,徽州之地在晉末、唐末、宋末等時期涌入了大量人口,這些外來人口加速了當地人外出經商的步伐,也幫助當地形成了自由開放的風氣。

南宋之後,我國經濟中心完成南移,而徽州則抓住了時代的契機,成功從一個偏遠的山區成爲了許多富商的誕生地。對此,有民謠唱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歲,往外一丟。”可見當時的徽州人從小就要接受經營買賣方面的教育,然後就會被“趕”出家鄉自力更生。正是由於獨特的地理條件,才造就了徽商遍佈全國各地,以至於“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的俗語四處流傳。

接下來說說同樣底蘊深厚的晉商,從名字就可以看出,晉商的大本營是位於今山西一帶,這和地處東南的徽商正好遙遙相對。說起晉商,就不得不提到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作爲晉人的他隋朝時經商累積鉅富,後來資助李淵起兵,成爲了唐朝的開國功臣。在武士彠之前許久,本是魯國人,後來前往晉地經商成爲富豪的戰國初年商人猗頓也常被作爲晉商的始祖級人物提起。

不過,要說晉商中最知名的,還得數清末大商人喬致庸。喬致庸自幼父母雙亡,養育他的哥哥後來也不幸去世。爲了謀生,他不得不棄文從商。然而,這個無可奈何的決定卻讓他日後成爲了富可敵國的商人,且建造了被譽爲“清代北方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的喬家大院。

古代的“三大商幫”指的哪些?在歷史上發生過怎樣的故事? 第2張

最後再說說粵商,作爲包括廣府幫、潮汕幫、客家幫、雷州幫等商幫在內的巨大羣體,粵商最爲輝煌的時刻無疑是從十八世紀中期開始的。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下令只開放廣州作爲通商口岸,這一壟斷政策直接導致了對外貿易向廣州及其周邊地區轉移。與此同時,一種特殊的身份——“買辦”也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所謂買辦,就是指中方與外方進行貿易時充當中間人、經理人角色的中國商人,他們有的投靠外國列強,成爲了賣國求榮的奸細,有的處在中外勢力之間左右逢源,爲自己謀私利,但也有一些選擇了報效祖國,通過對外貿易積累經商經驗,從而成爲了推動近代化發展的民族企業家,如唐廷樞、徐潤、鄭觀應、張弼士等等,都是粵商出身的著名實業家。

綜上所述,徽商是由於家鄉耕地不足加上外來人口大量涌入而逐漸形成了外出經商的風俗;晉商是由於本地礦產等資源豐富,且晉南一帶也算得上是“地窄人稠”,因此許多人走上了經商的道路。粵商與前兩者有很大的不同,這一羣體之所以興起要多虧了清政府僅開放廣州的貿易政策,這種政策優勢直接促進了廣東多地商業的快速發展,也讓粵商的勢力短時間內趕上經營多年的徽商、晉商,與之分庭抗禮。不過不管如何,這三大商幫的成功都離不開誠信爲本、童叟無欺等商業理念,這纔是他們興旺發達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