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在歷朝歷代的史料記載中,宰相在什麼情況下才有兵權?

在歷朝歷代的史料記載中,宰相在什麼情況下才有兵權?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提到宋朝的官制時,北宋設置樞密使分割宰相的兵權,這句話讓很多人都認爲宰相是有兵權的,事實真的如此嗎?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宰相最早的記載在《韓非子·顯學》:“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起於卒伍。”相也是戰國時期逐漸形成的,韓非子的記載沒有說宰相的職責,關於宰相的職責,西漢的名相陳平總結的很好。《史記·陳丞相世家》:“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填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這段話是他和周勃在面對漢文帝的問題時提出的,漢文帝也是故意辦人難堪,刁難人的。我們看陳平的解釋里宰相主要是輔佐皇帝的,而且陳平還說了稱職宰相的一個標準就是出將入相,文武全才。這也是中國古代長時間以來對宰相的一個期望,那是不是就表明宰相有兵權,可以指揮軍隊了呢?

我們從秦朝開始看,秦始皇確立了三公九卿的制度。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不是一個人是左右兩位丞相,這也成爲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宰相的標配,兩個人。秦朝的丞相可是不掌兵的,秦朝的軍權歸太尉掌管,可秦朝的太尉是置而不授,也就是秦朝太尉他只是一個官職沒人擔任,軍權在皇帝手中。太尉的前身是國尉,秦國的國尉就白起和尉繚當過,秦人主張天子掌握國家的最高軍事指揮權。秦朝太尉和丞相地位相當,都是金印紫綬,不過丞相班次高於太尉。從秦國到秦朝,沒一個丞相有兵權,你也找不出這些人指揮軍隊的記錄。

在歷朝歷代的史料記載中,宰相在什麼情況下才有兵權?

西漢繼承了這一制度,不過稍微有改動,就是出現了一個新官職—相國,而且有相國就不設丞相了,相國是一個人。蕭何和曹參都當過相國,西漢的太尉開始授予大臣了,第一位太尉是劉邦的發小盧綰,此人後來當了異姓王,但劉邦懷疑他謀反就把他殺了。周勃繼任太尉,不過周勃這個太尉在呂后時期就被剝奪了軍權,軍權由上將軍呂產呂祿掌管,這也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特點,軍權往往不是一個人掌握的。丞相在這時候是沒有軍權的,周勃後來由太尉升爲丞相,說明丞相地位尊於太尉。因爲太尉是名義上軍隊的最高指揮者,從漢景帝開始就限制其權力,漢景帝在平叛七國之亂的時候,任用了太尉周亞夫,同時任命竇嬰爲大將軍,太尉在軍中的獨尊地位開始動搖。漢武帝時期宰相發生了變化,名義上的宰相是丞相,實際的宰相是大將軍,一直到東漢宰相都是大將軍,後來尚書檯地位上升,大將軍加錄尚書檯事。西漢末年丞相被改爲大司徒,東漢去大字,成了司徒。這時候的宰相是有兵權的,不過這是變味的宰相,是因爲先有兵權後有行政權,跟傳統意義上的宰相還是有區別的。

東漢末年,董卓上位,自拜相國,和蕭何一樣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參拜不名。這時候的宰相自然是什麼都管的,董卓自我擴大了宰相的權勢,不過董卓也是不懂,你當相國,那就不能再有丞相了,你還留個司徒王允,這就很尷尬了。到了曹操時代,他挾天子以令諸侯,自然是大權在握,什麼事都管,其實諸葛亮和他一樣,只不過我們對諸葛亮的印象比較好而已,其實他兩的權勢是一樣的。曹操和諸葛亮都是給丞相不斷地加碼,這是權臣的個人行爲,倒不是制度的規定。曹丕即位後果斷廢除了丞相,劉禪也在諸葛亮死後廢了丞相官職,並且讓費禕和蔣琬分別擔任大將軍、大司馬,起到分權的目的。曹魏更是將宰相的權力不斷分散,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獨相已經變成了羣相了。

在歷朝歷代的史料記載中,宰相在什麼情況下才有兵權? 第2張

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局勢動盪,國家出現了多個權力中心,宰相不再是一個兩個而變成了一羣,這些人多數出身軍旅,或因爲三國的影響,宰相都是掌握兵權的。像東晉的權臣桓溫就經常領兵出征,北周後來更是形成了八柱國十二將軍的軍人政府。不過我們要注意的是這些人是因爲有了別的官職,所以才能掌握軍隊擁有兵權,並不是宰相制度賦予他們的兵權。我們要明白一點的是宰相不是官稱它是人們的習慣稱呼,一般認爲掌握國家權力的就是宰相。其實從漢武帝設立中朝開始,名義上的宰相是丞相或司徒,實際上掌權的是大將軍,不過人們通常是不稱大將軍爲宰相的。

隋唐時期的宰相是三省的長官,即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地位最尊貴,這裏面只有尚書令是一個人,中書令和侍中都是兩個人,這是國家規定的,兩個是標配。尚書令二品,中書令和侍中三品,不過尚書令隋煬帝和唐太宗都做過,所以唐太宗以後就沒人當了,直到唐朝末年,李茂貞才當了檢校尚書令,還不是正式的。也就是說國家規定的宰相是5個人,由於尚書令沒人當,尚書省的長官就變成了左右僕射了,宰相因此是6個人。不過唐太宗開始破壞規矩,他京城找些非三省長官的人,給個同中書門下三品的職銜讓他們參與朝政,視同宰相,魏徵就是祕書監的身份成爲宰相的。後來唐朝的宰相必須是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沒這你就不是宰相。唐玄宗改革官制,首相是中書令,次相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恢復了雙相制度,被後世延續。唐朝講究出將入相,不過真正出將入相的也就李靖,李勣數人而已,房玄齡、杜如晦也是在幕後籌謀劃策而已。唐朝的這些宰相都沒有兵權,李靖入朝擔任宰相就是去除軍職。唐朝宰相當的時間長了可以進位司徒、司空、太尉,不過這是唐初,唐朝後來宰相都當不長,進位的人很少。

宋朝是繼承唐朝的制度,不過宋朝的宰相官稱變了。宋朝的首相是門下侍郎、昭文館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次相是中書侍郎、集賢院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真宗時首相加監修國史銜。元豐改制後,首相變成了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爲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徽宗再改,首相爲太宰兼門下侍郎,次相爲少宰兼中書侍郎。高宗又改,首相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次相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孝宗又改成了左右丞相爲宰相。宋朝改來改去,宰相都沒有兵權,宋朝兵權可不是一個部門掌握的。樞密院只有調兵的權力,三衙掌握統兵的權力,兵部負責武器裝備,邊將實際作戰,作戰時還要看陣圖。歷史教科書上說設樞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權,這表述是大錯特錯,宰相它就沒兵權,又和談分割。樞密院也不是宋朝的首創,是唐朝就有的,唐朝的樞密院主要掌管宮中禁軍,宋朝不過擴大了樞密院的職責,樞密院也就是提意見而已,決定權在皇帝手裏。不過兩宋是將宰相府長官和樞密院長官並稱宰執的。北宋樞密使地位也是低於宰相的,不過南宋後期因爲對抗蒙古,左右丞相例兼樞密使,文天祥就是右丞相兼樞密使。宋朝有個特殊的宰相官職—平章軍國重事,這個官本來是安排資深宰相的,像文彥博這種老臣的,南宋被韓侂冑和賈似道用來專權,這個宰相就有兵權,是特殊的存在。

在歷朝歷代的史料記載中,宰相在什麼情況下才有兵權? 第3張

元朝時期,宰相多是貴族擔任,蒙古人又是馬上民族,全民皆兵,沒有純文臣,像耶律楚材那樣的太少了。元朝漢化的也不徹底,宰相多是什麼事都管,出現了伯顏那樣的著名權臣,光官銜成爲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人,你就可以知道這位宰相大人肯定什麼權力都有了。元朝末年的名相脫脫能文能武,編了二十四史裏的三部,也經常領兵鎮壓農民起義。

明朝的時候,朱元璋開始學元朝,也弄中書省設宰相,可是後來宰相和皇帝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其實我們忽視了一點的就是朱元璋殺胡惟庸不僅僅是因爲他一個人,而是從李善長時代就形成的淮西集團,朝廷出現了朋黨,朋黨是唐朝和北宋滅亡的重要原因,所以殺胡惟庸主要是因爲朋黨。廢除中書省完全是朱元璋想專權,他自己不懂得帝王之術,就想出來這樣的辦法。後世很多人喜歡稱明朝的大學士爲宰相,其實差別大了,宰相是可以駁斥皇帝的,明朝大學士呢,是皇帝駁斥他們的票擬。至於清朝的軍機大臣那就更不能稱之爲宰相了,就是皇帝的祕書而已。

在歷朝歷代的史料記載中,宰相在什麼情況下才有兵權? 第4張

通過以上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出制度中的宰相是沒有兵權的,有兵權的是特殊條件造就的,很多都是權臣自己的加碼。而且從漢武帝設置中朝以後,我國的官制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宰相是外朝官,這也是爲什麼人們不稱大將軍爲宰相的原因,大將軍是內朝官。而且漢武帝還開了一個不好的頭,第一任大將軍是外戚,造成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朝都是外戚的天下,內朝官往往被人看不起,讓人覺得都是靠裙帶關係當的官。我覺得課本上不能因爲是篇幅或者是怕學生不理解,就胡亂寫,或者想當然的寫。甚至說清朝的軍機大臣品級不高,這就很不負責任了。你可以說兩宋設置樞密院,掌兵權,但你說這是分割宰相的權力,就有點不符合史實,或者說是想當然了。

中國古代的兵權很複雜,一直都不是一兩人掌握的,我們去看歷朝的史料記載,都會發現同一級別的將軍很多,管理的確實有限,即使是漢初的太尉也要有皇帝授予兵符才能掌握軍隊。就因爲太尉太特殊,所以太尉在大將軍這個官職出現後就不再掌握兵權了,成了一個榮譽稱號了。宰相主要是輔佐帝王處理政務的,是主內的,宰相如果領兵就不是宰相,將軍當了宰相也就沒兵權了。唐朝的李靖入朝當了宰相就不再有兵權了,安祿山當初如果同意入朝當宰相那也就沒兵權了。曹操和諸葛亮都是異類,他們都是不按規定辦事,他們兩個能找到的例子就是漢初的樊噲,當了右丞相又領兵打仗,可是當時蕭何已經是相國了,樊噲那個丞相也就是假的非真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