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在唐玄宗統治時期,唐朝如何形成外重內輕的軍事局面?

在唐玄宗統治時期,唐朝如何形成外重內輕的軍事局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初,全國實行府兵制共置634個折衝府,其中有261個位於保衛京師長安的關中,故軍力是外輕內重,保證唐室有足夠的兵力保衛京師及其政權。唐玄宗開元十年設置節度使,許其率兵鎮守邊地,軍力日漸強大,漸有凌駕中央之勢。開元十四年時,京師守衛改由彍騎負責。而天寶年間,邊鎮兵力達50萬。而安祿山一人更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唐玄宗統治時期,唐朝如何形成外重內輕的軍事局面?

這三地之間地域相連,兵力又於諸鎮之中最強,擁兵20萬,實力強大。相反,中央兵力則不滿8萬,形成外重內輕的軍事局面,漸漸形成地方反過來威脅中央的危機。

從貞觀年間開始,任用將領裏的蕃將如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都是因爲忠誠效力而獲得提拔,但是仍然不能當上將,皆由大臣控制,所以上面還有餘權可以節制下屬。先天、開元年間,大臣中如薛訥、郭元振、張嘉貞、王晙、張說、蕭嵩、杜暹、李適之等人,都是從節度使而升爲宰相的。

李林甫擔心儒臣因籌劃方略而得戰功,又得高位,因而想杜絕這一條升官接近皇帝的路,好鞏固自己的權勢,於是勸說唐玄宗:“以陛下的雄才大略,國家富強,而夷狄還有沒被剿滅的原因,都是因爲文官爲將,他們不敢冒矢石身先士卒。不如任用蕃將,他們生的雄健,哺養在馬背上,成長在行陣中,天性驍勇。如果陛下能感化他們而任用之,他們定能效死,夷狄就不愁不能剿滅了。”唐玄宗同意他的說法,因而讓安思順代替李林甫統領節度,提拔安祿山、高仙芝、哥舒翰等專爲大將。

在唐玄宗統治時期,唐朝如何形成外重內輕的軍事局面? 第2張

林甫看中了這些人都不是漢人,沒有入朝當宰相的資格,因此之故安祿山能專控三個道的精銳部隊,十四年不遷動。唐玄宗信任李林甫的策略,不懷疑。

折衝府是唐代府兵制基層組織軍府的名稱。折衝府分上、中、下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有時增至一千五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所屬的兵士通稱衛士。每府置折衝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別將、長史、兵曹參軍各一人,這是府一級的組織。府以下,三百人爲團,團有校尉及旅帥;五十人爲隊,有隊正、副;十人爲火,有火長。

府兵的基層組織泛稱軍府。西魏、北周時期軍府的長官是開府,其副爲儀同。隋初爲驃騎將軍和車騎將軍,軍府即改稱驃騎府。隋末,軍府稱鷹揚府,主官爲鷹揚郎將、鷹擊郎將。唐建國,改鷹揚郎將爲軍頭,鷹擊郎將爲府副。旋又襲用隋初舊制,初軍頭爲驃騎將軍,府副爲車騎將軍,軍府爲驃騎府、車騎府。武德二年(619),以車騎將軍府隸驃騎府。

七年(624),改軍府名稱爲統軍府,驃騎將軍爲統軍,車騎將軍爲別將。貞觀十年(636),改統軍府爲折衝府,統軍爲折衝都尉,別將爲左右果毅都尉。以善騎者爲越騎,其餘爲步兵。天寶中隨着府兵制的瓦解停止上下魚符以及上番、發兵活動,天寶末年,雖然保留其官員和兵額,卻已有名無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