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歷史上的劉巴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歷史上的劉巴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一連去了三次,以表示自己的誠意,後世稱之爲“三顧茅廬”。三國是個亂世,諸侯們爲了自己的事業,請有才能的人輔佐自己,這種例子並不少見,像曹操之於田疇、孫策之於張紘等等。劉備除了諸葛亮,還多次相請過一個人,這就是劉巴。早在荊州時期,劉備就和這個劉巴擦肩而過,到了益州,劉巴終於又和劉備撞到了一起。不過,劉備這時候並沒有馬上啓用劉巴,只是不怪罪而已,是諸葛亮多次向劉備推薦,劉備這才用了劉巴。劉備曾稱讚“劉巴高才”,孫權稱劉巴“高士”,陳羣稱他爲“劉君子初”,諸葛亮也向劉備說過:“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有人據此認爲,劉巴這個三國牛人,連諸葛亮都自嘆不如。

歷史上的劉巴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劉巴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真的比諸葛亮還牛,而諸葛亮說的“不如”又是什麼意思呢?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劉巴字子初,零陵郡蒸陽人。劉巴的祖父擔任過蒼梧太守,父親劉祥爲江夏太守,蕩寇將軍。孫堅討伐董卓,劉祥支持孫堅,因爲孫堅殺了南陽太守張諮,南陽人怨恨他,在交戰中將他殺了。劉表和劉祥關係也不好,讓人攛掇劉巴逃走,想借機會將他殺了,劉巴沒有上當,劉表也毫無辦法,因此這個劉巴很小就比較出名。劉表當時爲荊州牧,接連幾次徵召劉巴出山,以及舉薦他爲茂才,他都不肯應允。劉表去世後,曹操征討荊州。劉備逃奔江南,當時荊州的土人紛紛追隨劉備向南,而劉巴卻北上去見曹操。曹操召任他爲府掾,讓他招降接受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恰好劉備已經佔領了這三個地方,劉巴沒辦法回去向曹操覆命,只好遠走交趾。曾經,諸葛亮勸他歸附劉備,劉巴沒有答應,劉備爲此感到非常遺憾。

劉巴想回到北方,從交祉轉道來到蜀地,開始爲劉璋所重,提了幾次建議不被劉璋採納,從此以病爲由閉門不出。不久劉備平定益州,劉巴又沒法回到北方,只得去向劉備道歉請罪,劉備也沒有責備他。經過諸葛亮的幾次推舉,劉備就徵召劉巴爲左將軍西曹掾。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稱漢中王,劉巴任尚書,後又代替法正爲尚書令,章武二年去世。

劉巴爲人清貧,力行節儉,不治產業,這可以說是個人道德方面的優秀品質,也有可能是因爲他歸附劉備較晚,擔心自己受到猜疑有關。他死後,魏國尚書僕射陳羣在給諸葛亮的信中,專門問到劉巴的近況,稱他爲“劉君子初”,對他非常敬重。孫權說他不會“隨世沉浮”,也不去刻意的取悅劉備,是一個“高士”。

劉巴的才能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劉備稱帝時,昭告於皇天上帝后土神祗,所有的文誥策命,都出於劉巴之手。二是建議劉備鑄造“直百錢”。

這前一項才能,的確是劉巴的強項,但能不能就此說他比諸葛亮還強呢?應該說不一定。諸葛亮有一個出師表,被歷代文選所用,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比,也不是劉巴所能比。那麼,劉備爲什麼要讓劉巴寫而不是諸葛亮呢?這應該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這本身就是劉巴這個尚書(後爲尚書令)的職責,而劉巴又勝任這項任務;二是諸葛亮忙於大量的政務,有勝任者就不會去牽扯諸葛亮更多的精力。

這後一項能力有點兒說道。劉備剛開始進攻劉璋的時候和將士們約定:打下成都,庫府中的東西我一樣也不要,全部歸衆將士。等到打下成都,劉璋個人的財物劉備都讓他拿走,公家庫府中的財物就都被士衆搬走了,這樣一來,劉備就沒有錢養兵和養官吏,一時非常憂愁。劉巴說:“這好辦,馬上鑄造一種價值一百的錢,用來平抑物價。”說是平抑物價,實際上是讓老百姓拿着漢朝的五銖錢來兌換新錢,說到底就是老百姓每花一次錢,就要讓官府白白的拿走一份。就這樣幾個月下來,劉備的庫府中就很充實了。這種“雁過拔毛”的做法,對劉備來說確實是見效,但老百姓確是苦了,因爲他們在正常的賦稅之外,還要再交一份冤枉錢。這種事情對於高層官員來說誰都懂得,關鍵就是會不會向那方面想!廉潔和輕徭薄賦歷來是衡量一個官員的好壞的基本標準。諸葛亮是想不到還是不願意提出來,恐怕值得認真想一想。

至此我們看一看,諸葛亮真的對劉巴自嘆不如嗎?

先來看看說這句話的背景事件:

張飛曾經到劉巴家拜訪並宿在那裏,劉巴不和他交談,張飛因此而非常氣憤。諸葛亮對劉巴說:“張飛確實是一個武人,但他敬慕足下。主公現如今正好招攬文武人才,以成就大事;足下雖然素來天性清高,也應該稍加降低一下格調的。”劉巴說:“大丈夫生在世上,應當廣交四海英雄,爲什麼要和一介武夫一起說話呢?”劉備聽說後,非常憤怒,說:“我想定天下,而這個劉巴卻專門搗亂。他本來是要回到北方曹操那兒去,只不過是從這兒借道,又怎麼會幫助我成就大事呢?”劉備又說:“劉巴確實才智超過常人,也就是我能夠任用他,不是我,很難有人能夠讓他獨立任事。”諸葛亮說:“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若提枹鼓集合在軍營之前,讓百姓們戰鬥並奮勇向前,應當與其他人議論。”

通過以上背景事件可以看出,諸葛亮說這話的時間和用意,不過是勸諫劉備罷了。那意思是說:主公就不要生氣了,您既然已經用了他,他還是有些能力的,比方說在運籌帷幄方面,就遠遠在我之上。至於其他方面,和其他人商量就是了。這件事情是因爲張飛而起,諸葛亮這話還包含着另外一層意思:主公又不需要他領兵打仗(提枹鼓),又何必和他過多計較(打仗的事情有很多人可以議論)。

再說了,即便諸葛亮這話是出於本意,那也不過是一個方面而已。這很容易讓人想起劉邦的“三個不如”,即運籌帷幄不如張良、打仗不如韓信、後勤保障不如蕭何。難道劉邦就就是劉邦的“自嘆不如”嗎?這種事,恐怕誰信了,誰就是一時間腦子短路。韓信說劉邦只能帶十萬兵,而自己則是多多益善,劉邦接着就是一句,那你爲什麼會被我擒住呢?

我們可以全面的看一看,除了諸葛亮說的那一條,還有哪一條劉巴能比得上諸葛亮?再說了,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要讓諸葛亮“自嘆不如”,這個人總的有超過管仲、樂毅之處吧?劉巴是能夠比得上管仲還是能比得上樂毅?既然沒有,一個自比管仲、樂毅的人,他能對劉巴“自嘆不如”?所以,人家不過是替人說好話時一句自謙的話,還僅僅是指一個方面,當事人不會當真,我們又何必當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