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歷史上的狄仁傑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揭祕:歷史上的狄仁傑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今天小編來說說狄仁傑的故事。

狄仁傑是歷史上有名的宰相,與武則天有染完全是子虛烏有的事情

狄仁傑(630- 700年),字懷英,是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貞觀四年(630年) 出生於官宦世家,祖父狄孝緒,貞觀年間爲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曾任夔州長 史。

狄仁傑兒時酷愛讀書,有“無暇語俗 吏”的典故,顯慶元年(656年),26歲的狄仁傑通過明經科考試及第,岀任汴州 的判官,踏上了仕途,他的智慧主要體現 在這近五十年的爲官處世中。

狄仁傑是個重情重孝,敢於直諫的人

狄仁傑的仕途並不平坦,他出任汴州判官不久,就被人誣告入獄,幸得閻立本爲其洗冤。閻立本欣賞狄仁傑的才能,稱讚其爲“滄海遺珠”,並薦授他 做幷州法曹參軍。

狄仁傑要離開雙親前 往幷州任職,心中難以割捨,因此登太行 山看到白雲孤飛時,極其落寞地對左右 的人說:“吾親所居,在此雲下。”長時間 佇立不動,直至白雲飄走才離開。

揭祕:歷史上的狄仁傑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史書上的這個細節體現了狄仁傑的孝心,他不以官職升遷爲喜,卻以無法伴隨父母爲 憂。在那個講求忠孝的時代,此種孝字當 頭的行爲爲他贏得名聲和尊重,成爲他無形的資產。

古語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狄仁 傑的孝不僅侷限於自己的父母,史書記載他的同事鄭崇質的母親年老且身體有病,但被鄭崇質派出遠差,家中的母親就無人照顧。狄仁傑得知此事,就主動找了上司要求替鄭崇質出遠差,他的舉動贏得了同事們和上司的好感。

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狄仁傑被任命爲大理 ,一年之內決斷陳案17000人,沒有不服的。當時,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範懷義誤伐昭陵(唐太宗陵墓) 柏樹,按照當時的法律應該免官,但唐高 宗卻下令誅殺二人,狄仁傑直諫依照法律二人罪不當死。

史書記載:“帝怒曰: "是使我爲不孝子,必殺之。’”狄仁傑面 對高宗的“怒”,絲毫沒有退縮,而是繼續 慷慨陳詞,他先將高宗比作堯舜,接着以法律爲準繩,並輔以漢文帝時的先例加以勸諫,最終使權、範二人的性命得以保全。

狄仁傑時僅官居六品,但爲了維護法律的權威,敢於犯顏直諫天子,體現了他的勇敢。不管是爲了維護忠臣,還是爲了處置佞臣,狄仁傑在其位謀其政,爲了維護法律的尊嚴,犯顏直諫,這種不畏權貴的 精神是極其可貴的,這種法大於權的理念也是極其難得的。

狄仁傑是個心繫民生的人

狄仁傑出身庶族地主,在地方任職 多年,瞭解百姓的生活疾苦。所以不管在 地方任職還是在中央爲官,他都主張“爲 政之本,必先人事”,堅持做到心繫民生、 體恤百姓。

顯慶五年(660年),高宗攜武后臨幸汾陽宮,安排狄仁傑爲知頓使,掌管行宮的佈置事務。

當時幷州長史李衝玄因爲前往汾陽宮要途經妒女祠,本地謠傳說穿着華麗的女人經過此地會導致 風雷之災,於是欲徵發數萬人重修一條 路繞過妒女祠前往汾陽宮。

狄仁傑知道後,極力反對勞民傷財開新路,免除了一 場數萬人的勞役。狄仁傑不信謠言、不畏鬼神的精神也得到唐高宗稱讚,曰:“真 大丈夫也!”

垂拱四年(688年),狄仁傑爲江南巡撫使,當時吳楚之地有許多濫建的祠廟, 民衆信仰多而雜,且百姓的攤派費用很 高,而貪官卻趁機漁利,極不利於民生。

於是,狄仁傑奏毀不合禮儀的祠廟1700 所,只留下了夏禹、吳太伯、季札、伍員四 祠,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當地百姓的負擔。

史書中此類事件的記載不勝枚舉, 一直貫穿着狄仁傑的爲官生涯,這體現了他“以百姓心爲心”的“聖人心”。這種以百姓的利益爲出發點,不管是官高權重,還是位卑權輕,都能做到勤政愛民、 心繫民生的好官,必然贏得百姓的愛戴。

狄仁傑十分靈活變通,講究技巧的人

狄仁傑雖然性格執拗,做事堅持原則,但並不教條,懂得靈活變通,講究技巧。

武則天晚年十分糾結皇位的繼承問題,是傳給自己的侄子武三思,保證武氏的江山?還是傳給自己的兒子,政歸李唐?

有一次武則天詢問大臣的意見,大家都不敢說話,狄仁傑卻開門見山地說: “臣觀天人未厭唐德。比匈奴犯邊,陛下 使樑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 廬陵王代之,不泱日,輒五萬。今欲繼統, 非廬陵王莫可。”

武則夭大怒,罷議。這種直接的方式不爲武則天所接受,狄仁傑靈活地改變了勸說策略。

揭祕:歷史上的狄仁傑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第2張

有一次,趁着爲武則天解夢的機會,狄仁傑機智地從武則天的角度出發勸說:“皇上認爲姑侄與母子哪一個更親呢?如果立廬陵王(李顯)的話,作爲母親您可以千秋萬歲享受宗廟祭祀,但如果立武三思,沒有聽說哪個皇帝會在宗廟中祭祀姑姑的。”

這一番話終於打動了武則天,將廬陵王(李顯)迎回洛陽。其實在立儲的問題上,吉頊、李昭德也多次請求武則天迎回太子,但毫無成效。

狄仁傑在正面闡述自己的意見成效不佳的情況下,他靈活變通,改變了策略,以母子親情去感動武則天,關於宗廟享祭祀的言論更使武則天覺得狄仁傑的出發點是爲自己着想,而不是爲了恢復李唐。

狄仁傑是個舉賢薦能,不爲私利的人

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爲人臣不僅要自己有才能,更重要的是 有識才的能力。狄仁傑特別重視推舉人 才,先後推薦過桓彥範、敬暉、竇懷貞、姚 崇等十餘人,這些人政治才能和個人品 德都很優秀,均先後擔任朝中要職。

狄仁 傑還做到了內舉不避親,推薦自己的兒子狄光嗣爲尚書郎,武則天將之比作晉 國大夫祁奚。

“英雄不問出處”,對於敵軍 的將領狄仁傑也可以人盡其用。李楷固、 駱務整是契丹首領李盡忠的將領,驍勇善戰,後來,契丹兵敗,二人投降。不少人 主張將其處以極刑,但狄仁傑認爲李楷 固等是難得的人才,如果能免除他們的 死罪,二人必會對朝廷盡忠,並主張授予 他們官職,專事征討契丹餘衆。二人果然 不負衆望,討伐契丹餘衆大勝而歸,贏得 了武則天的稱讚。

狄仁傑舉賢薦能最典型的事例是薦張柬之。

《舊唐書•狄仁傑傳》記載,有 一次,武則天讓狄仁傑推薦一個人做宰 相,狄仁傑推薦了荊州長史張柬之,認爲他是相才,只是未遇到伯樂,如果能重用他,肯定會對朝廷忠心耿耿。

武則天封張柬之爲洛州司馬。後來,武則天又讓狄仁傑推薦人才,狄仁傑再提任張柬之爲相 之事,武則夭只好再次擢升張柬之,後終被封爲宰相。

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趁武則天病重,逼其退位,迎立太子李顯即位,不僅實現了再造李唐的大業,也完成了李唐舊臣狄仁傑等的夙願。

據《資治通鑑》記載,武則夭晚年十分信任狄仁傑,出行時給他安排住處,上朝時准許他不跪拜,經常呼“國老”而不稱名,並囑咐其他大臣說:“非軍國大事, 勿以煩公。”

久視元年(700年)六月,71 歲的狄仁傑病逝,武則天非常傷心,嘆息 說:“朝堂空矣!”並罷朝三日悼念狄仁傑。

春秋時期的孫叔敖三相三去,而唐朝名相狄仁傑亦是宦海沉浮多年,他從宰相貶至縣令,又從縣令升至宰相,最終贏得了上至皇帝、太子的賞識,下至黎民 百姓的愛戴。

狄仁傑德才兼備,他有着孝友絕人的優良品德。爲了維護法律的權威,敢於犯顏直諫,居於廟堂之上,仍能 心繫民生;碰到棘手問題,懂得靈活變通;面對惡意中傷,內心豁達;爲朝廷舉賢薦能,卻毫無私心。在世人眼中,狄仁傑是清官的典型,是智慧的化身。